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2020-08-13
临沧市凤庆县中医院 云南 675900
脑梗塞属于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脑梗塞主要发病群体为中中老年人,近年有年轻化趋势。脑梗塞患者机体内诸多组织器官功能都受到损害,病程较长,给患者身心健康带去严重伤害。本文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200例脑梗塞患者,入选条件:经过CT与MRI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药物过敏者。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39-72岁,平均(55.5±3.8)岁;病程1-6天,平均(3.5±0.8)天。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41-74岁,平均(57.5±4.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治疗,对抗血小板聚集,稀释血液。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将奥扎格雷钠与0.9%氯化钠溶液混合,静脉注射混合液,每天注射1次,每次剂量80mg,每天服用1次阿司匹林,每次剂量0.1g,每天静脉注射1次20%的甘露醇,每次剂量250mL。治疗1个疗程,即3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方为红花、当归各15g、水蛭5g、川芎、赤芍各15g、黄芪30g,用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1个疗程,即3周。
1.3 观察指标[1]
运用NIHSS评分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数0-1分代表神经功能正常,得分2-4分代表神经功能轻微受损,得分5-15分代表神经功能受到轻度损伤,得分在16-20分代表神经功能受到中度损伤,得分超过20分说明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分数越低说明神经功能受到损伤的程度更轻。
对比两组疗效:病残程度为0-3级,患者可以自理生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超过45%,视为显效;患者可以部分自理生活或无法自理生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依靠扶持患者可以站立,视为有效;体征没有任何改观,甚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不到18%,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对比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都有所下降,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分)
表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分)
分组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00 18.05±5.23 5.86±2.97对照组 100 18.22±5.42 12.15±3.21 t 0.2257 14.3830 P 0.8217 0.0000
3 讨论
目前,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日益老龄化,脑梗塞患病人数不断增加,脑梗塞的致残率与致死率都极高,给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严重损伤,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病理机制是脑组织出现急性缺血后,神经组织细胞的代谢就会发生障碍,膜内外离子的平衡被打破,机体释放大量兴奋性氨基酸,同时产生大量自由基,致神经细胞受损,最终引发脑梗塞[2]。
西医治疗脑梗塞的主要手段是抗血小板凝聚治疗,激活血小板,血小板聚集会引发氧敏感血管床,导致产生阻塞性血管病,而被激活的血小板会聚集于病变位置,最终产生白色血栓。运用西医治疗,治疗效果欠佳。
从中医学角度,中医主张脑梗塞属于“中风”领域,认为致病原因是气血被阻滞,阳气不足,阻塞血管,致脑组织被瘀滞阻塞,导致出现诸多症状与体征,比如:出现肢体功能、语言功能障碍,发病之前,患者没有突出症状,发病之后,患者脑组织受到损伤,且很难复原,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质。
本次研究中,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就是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筋络,袪除瘀滞,增补益气,组方中:川芎、赤芍的作用是去散瘀滞;黄芪的功效是增强脾脏功能,促进胃部正常运转,推动血气正常运行;水蛭可以疏通经络,化解瘀滞;当归则起到养血、补血作用[3]。上述药物组合,共同发挥作用,其中黄芪可以削弱脂质中的过氧化,减少自由基,水蛭有助于对抗血小板,红花则起到加大动脉血流量的作用,推动微循环,赤芍可以对凝固的纤维蛋白加以溶解,川芎则有助于推动脑组织中局部血液循环[4]。
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足以可见,中西医治疗脑梗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并借助全身血液的循环促使药物发挥活血化瘀功效,进而溶解血栓。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突出。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可以较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治疗效果颇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