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教育对乐感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0-08-06冯星

考试周刊 2020年67期
关键词:乐感音乐教育初中

摘 要: 随着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重。而传统模式下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帮助仅仅停留在一些乐器的演奏上和旋律的理解方面,并没有对学生做出相关的乐感培训和培养。通常情况下,传统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多数是对学生填鸭教育,教师的自身教育任务完成是更好地保障自身工作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音乐素养的教育和培育,导致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乐感;培养

在传统模式下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对于学生的乐感培养并没有做出真正的发展和重视。多数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天赋和兴趣进行一定的教学,并不能保障学生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去针对训练音乐乐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越来越完善和全面,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教育体系不再适合当下的初中音乐教育发展。初中音乐教育的完善能够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乐感做出有效的提升和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实践乐器练习,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地磨合和培训培养音乐乐感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

一、 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关键。相比之下,初中学生学业课程和学业任务相比小学更为的完善和困难。在长时间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进度下,音乐课程的魅力和吸引力往往要比语文数学等课程更加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习初中音乐课程时,也会存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有些枯燥和乏味,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神去学习学音乐中的知识能力。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流行音乐和音乐类型,通过音乐的方式将音乐审美和音乐乐感更好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带来一定时间内的身心放松。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某种固定教学方式,应结合当下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的课堂更加的丰富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备的帮助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处于在音乐环境当中。让学生通过音乐产生内心的共鸣,进而升华到情感的上升,帮助学生走进音乐融入音乐更好地发展音乐教育的实质性作用。

二、 多种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乐感

初中音乐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相比于其他课程有着更加方便的优势。音乐能够通过简单的音符和演奏,从而调动人体的听觉器官,帮助人们内心的情绪做出一定的调整。因此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设备的帮助更好地表现出音乐所带来的内在表现让学生通过聆听的方式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和洽谈,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时光,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堂设计对知识点的贯彻和融通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进行聆听乐时,培养学生对乐感的追求。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于小学更加的完善,一线教师可抓住学生模仿能力强,学习兴趣足的情况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结合当下實际情况中常见的音乐方式和音乐形式,将段落部分的音乐整体地呈现让学生产生对音乐追求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好奇解答和模仿发展。教师通过基础的聆听方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好,教师和学生之间依靠音乐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通过音乐作品所包含丰富的感染力去感染学生更好地针对音乐乐感加以学习。

三、 进行深入的聆听实践练习

音乐教学聆听的方式仅仅是音乐教学中前期教学的一个楔子,能够通过聆听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对音乐追求的大门,而在此时将实际操作和实践练习融入聆听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聆听音乐是通过音乐将文字的情绪和表达方式通过更好的方式传递到学生内心,而学生在初中时期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所带来的表现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聆听音乐所带来的良好结果。聆听音乐能带来音乐节奏,所表现的具有规律性的运动方式以及连续性。学生们往往通过自身良好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音乐中所掌握音乐节奏的规律性进行有效的模仿,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有效的教学调整和教学运用。学生有着良好的模仿能力。教师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和肢体语言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对于舞蹈和音乐的结合能力,从而更好地使学生体验乐感。而初中音乐教师需要良好的指引和鼓励学生对音乐乐感的掌握和发展,并且在情况允许的情况,可通过专业的乐器演奏以及学习帮助学生在音乐想象方面和音乐理解方面更好地做出学习的指导。而这些方式的运用能让学生从音乐中寻找乐感,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乐感,同时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追求和音乐审美能力。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方式都有所改变,保障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的情况下更好地发展音乐能力。

四、 给予学生音乐情感需求与体验

学生之间对音乐类型的追求和发展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方式和喜爱程度。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初中学生对音乐的追求和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当下流行的音乐传播和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音乐方式。初中音乐教师可通过这一方式更好地去集中表现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音乐类型追求。初中音乐教师用适当理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追求音乐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并不是根据当下的流行趋势去帮助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追求。要结合当下流行趋势,因材施教地帮助学生去更好地培养乐感,可借鉴当下流行的音乐作为教材素材,让音乐更好地为自身教育做出服务和发展,而这也是需要初中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努力的。要引导初中学生对音乐的自我发掘和自我观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回馈到生活实践活动中,从实际中去寻找音乐的创作灵感和音乐的表演形式。在加强学生的音乐社会实践方面,同时要求学生对乐器有的一定掌握,从而更好地通过乐器来对自身乐感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乐器演奏的技巧时,会通过自主的音乐表演方式,将学生内心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追求通过演奏的方式进行展现。而这也是一种音乐素养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自身本职的角色,对学生的音乐发展做出适当的引导。

五、 充分利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

初中时期学生对音乐鉴赏和音乐理解还停留在基础阶段,需要初中音乐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悉心教导和正确引导,同时尊重学生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迸发,严格恪守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地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初中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境,进而在开发学生的课堂设计时有效地利用身边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音乐教师在开展课程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延伸和发展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通过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应用,有效地将课后作业与下节课的知识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同时对下节课的内容做出一定的了解。例如,某中初二年级的教材当中出现的《空山鸟语》,教师可根据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互联网的教育发展,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模拟一个鸟语花香的教学环境中。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空山鸟语》相关的图片和延伸,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教学当中聆听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教学当中,在形成一定的教学氛围时教师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能够有效地掌握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學习程度。而后做出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在发现音乐美的同时更好地开展乐感的理解和应用。教师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对音乐的追求和音乐作品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更好地交流和对音乐作品的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自身乐感的培养形成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做出良好的发展。学生在交流之间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友情,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将音乐素养和音乐乐感分享,必要时可通过小组之间的乐器互相练习,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音乐表演的方式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初中音乐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上的安排,对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和音乐分析。作品在被不同学生欣赏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对作品产生不同的见解,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去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和理解。通过周期性的训练在保障学生的乐感培养的同时提升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师在对学生培养音乐乐感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耐心,从而更好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音乐乐感。教师可通过所作所为去影响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解和赏析,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自身的观点融入,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有所调动,培养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其自身音乐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与鉴赏教学分析[J].北方音乐,2020(5):121+123.

[2]张方琳.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运用的研究[J].艺术评鉴,2020(5):114-115.

[3]霍宜彬.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亚太教育,2019(11):87-88.

[4]苏晓燕.“汉语言文学兼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课培养模式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207-208.

[5]夏永丽.开展合唱教学,散发音乐魅力——论初中音乐课堂上的合唱教学[J].北方音乐,2019,39(7):159-160.

[6]黎秋霞.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08-209.

作者简介:

冯星,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乐感音乐教育初中
跳跃的黑白键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