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打造同伴互助课堂的策略探究
2020-08-06徐艳艳
摘 要: 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方向在哪儿?肯定是关注思维、关注能力的发展。数学课堂上以探索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挑战,通过有挑战性的数学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体会学习的乐趣。故数学课堂上,利用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讨论起来、思辨起来、合作起来,体验学习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 深度学习;数学思维;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合作学习的一种独特模式,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员之间、同伴之间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讲解、示范、互评等互动方式来促进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更多意义上是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助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数学的终极培养目标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学习不应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而更应注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 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提升数学思维
在备课时,教师应关注到本课知识点学生都会遇到哪些盲区、误区、雷区,教师提前发现并搬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在新课时就充分感受认知上的冲突,找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相同中寻找不同,学生思维出现不同或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时,老师应及时关注到,学生没有想到的,老师应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思维力,让课堂充满数学美。
在《时间的简单计算》课例中,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会出现哪些盲区、误区、雷区呢?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
误区1:“歌曲大联唱这个节目一共用了多长时间?”部分学生就会见到“一共”两个字选择用加法计算这样一个误区,这暴露了学生对于加法意义理解不准确,加法的意义是“求两个部分的和”,而这道题的落脚点在时间的计算,用结束的时刻减开始的时刻。这就需要给学生明确,选择加法还是减法不在词语,而在两种运算意义的理解。
雷区2:在新授环节探究了10:35到10:55经过了多长时间。在练习中我们设计“由9:25到10:00过了多长时间?”这样一个雷区。在对比中明确,时针相同,只看分针,分钟减分钟。时针不同了,分针不够减,1小时=60分进行计算。
盲区3:有钟面,学生借助钟面直观的观察分针走过的时间,比较简单。学生脱离钟面解决就会有困难。教学中,就先引导学生借助钟面数一数,最终还要脱离钟面计算的方法来解决。
在备课中充分预想孩子所想,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方法,错误资源的抓取,辩错的过程,教师就更加了如指掌,灵活的处理。
二、 设置有效数学问题,挑战思维
数学课堂是否有深度,是否高效,首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围绕着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数学问题一定是明确的,运用饥饿理论,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挑战学生思维。教师要具有目标意识,重心下移。设计问题要明确有层次性,要增强问题的思维含量,去掉“假问题”“伪问题”“非问题”,调动学生充分思考。数学问题具有梯度性,每节课设计4~7个核心问题贯穿与衔接。问题具有挑战性,根据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三、 练习形式体现层次性,在变式中拓宽思维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下足功夫,反复甄选,让每一道练习题都去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更高的提升。题目思维水平层层递进,层层拔高。让学生感受条件不同、思路不同,但数学的本质相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惊喜,进一步感受数学思维的魅力。
在《梯形面积计算》课例中,一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组题是基础题,目的在于学生会套用梯形面积公式。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出池底宽、口宽、渠深分别与梯形的对应关系,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此题又一题多用,知道水渠的横截面积,上底和下底,能求出渠深,也就是梯形的高。
第二组题目是灵活解决。引导学生明确题中给出的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及隐含条件,通过这组练习,希望能锻炼学生做题时思维灵活度。
第三组自我挑战题。综合四年级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和题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上底、下底和高都相等的情况下也会画出不同形状的梯形,开拓学生思路。
四、 沟通知识间联系和拓展延伸,提升思维的深度
梳理知识脉络,沟通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使数学思维更加系统化。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如表格法、思维导图、树状图等梳理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中体会转化、类推、数形结合、归类等数学方法。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将所学知识构建成体系,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提升思维的深度。
在《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课例中,本节课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老师通过追问比较这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通过观察、回忆、联想,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反思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深度。
五、 营造同伴互助文化,调动思维的参与
同伴之间更接近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同伴间的交流更利于孩子的理解。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助环境,让学生敢于挑战,完成挑战。明确互助中彼此的责任,让学生捆绑式的发展,教师充分的放手,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发挥同伴互助在托底培优方面的作用,从学习方式角度实现学生参与最大化。另一方面是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学科深度学习角度保证学生思维的参与。
(一)互助小组建立
学生团体在年龄上更为接近,思维方式可能也比较相似,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学习上的优势互补,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互助加强生与生的交流、促进学生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意识。建立起最基础的同桌小组这样一种伙伴学习形式,建立起合作小组。教会学生互助的方法,如何倾听,如何发言,教学生掌握六步倾听法。师傅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对知识点的把握,徒弟對自己面对的困惑要勇敢地提出来。每节课尝试设置互助清单,设计互助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互助。
(二)做好互助评价
在同伴互助课堂中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兼顾团体和个体,关注结果的评价又要关注合作互助过程的评价,积极引导,通过同伴互评,引导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观点进行反思。从对方的评论中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使学生获得同龄人的肯定,心理上得到满足,同时也能拉近同伴之间的关系,利于班级协作关系的建立。学科教师建立自己的课堂评价体系。突显互助,问题意识培养。课堂上的发言,课后作业指导,师傅与师傅间,徒弟与徒弟间,师徒间的评比。班级进行周评,优秀小先生、互助组、进步奖,在班级在长廊内设立专门的同伴互助长廊,营造合作的文化。每月评选十大优秀小先生、十大优秀互助组、十大进步奖,设立专门宣传栏,每月展示一次,有学生照片、小组照片、学生感言。
(三)形成合作意识
课堂上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师徒俩说一说,交流思想,师傅做完不是在那等着,而是立即去帮助徒弟,耐心的指导,生生的交流更加充分。小老师走上讲台,大胆地展示自己,更加自信,数学语言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思路。师傅互助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课下师傅看着徒弟,小组订正,找问题,师傅讲解,创设自主学习的场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 开展同伴互助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互助的学习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一定是基于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毫无意义。学生首先需要充分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想法的基础上进行互助,才会有成效。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注意引导。教师应让学生“说”,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说”的渠道,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在小组内大声地说。由教师的“主演”转换为“导演”,使课堂教学转型工作落到实处。合理划分是互助学习的前提。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划分位置,在传统四人一组的基础上,关注同桌之间学情的合理安排,不要盲目的一优一差进行搭配,同伴之间的差距过大,反而会影响启发思维的效果。所以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保前后左右之间能够起到很好的协助作用。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课堂互助的表现及时优化,不断改进,以达到最佳效果。
七、 结语
同伴互助是主动学习的一种拓展,通过协商的方式使群体智慧为个体所享,并内化为个体智慧。此种学习方法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们想达到的一个目标就是学生之间能够主动帮助、互助,即每个学生都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别人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助人行为。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形成新的思维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同伴互助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同伴互助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整个同伴互助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位学习成员在互动中增长了知识,沟通了心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的提升。
作者简介:
徐艳艳,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林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