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增“效” “点激”智慧课堂

2020-08-06杜慧娟

考试周刊 2020年67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时机方向

摘 要: 西方学者德加默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思维交流的主要方法,也是知识传递的必要手段,更是“教学的生命”。在品德教学中,准确、适时、灵动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课堂思维的启动、推进和提升,也在问答的同时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文章结合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精彩片段,对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有效提问;方向;时机;策略

所谓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从而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如何实现有效提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即“问什么”“何时问”“怎么问”。

一、 寻方向——定位提问的“准度”

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根据文本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有效定位提问的“准度”。

(一)提问指向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厘清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找准教学重难点,紧扣目标对问题进行设计,设计要注意层次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向思维的更深处迈进。

如:在教学《大家一起来》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前,教师就将目标定位在以下两个方面:1.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乐趣,培养合作的意识;2.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有效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善于合作的能力。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在刚开始的蒙眼贴鼻子游戏活动中,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刚才的同学会失败呢?引出一个人碰到困难会想到合作之后,再抛问题:你准备怎么和他合作?学生脱口而出:“我来说,他来贴。”结束后再次向所有同学提问:为什么这次他们能成功?清晰的三个问题直接将活动指向第一层次的目标,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领悟到了“遇困难,想合作”,同时也为接下去的合作方法与技巧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二)提问做到心有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来的状况去进行教学。”确实,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教材之间的联系,让问题成为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一根纽带。

在教学《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这篇课文时,教师在上课前已经事先准备好了贴近孩子们的游戏,但当她看到上课铃响之后孩子们的状态,立即改变了自己的设计。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班里这几位同学汗流浃背的,那几位同学脸蛋红扑扑的,一直在笑,下课时肯定玩得很开心吧!你们玩了什么游戏呀,都是跟谁玩的?

学生畅谈自己玩的游戏和游戏时的小伙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加深了解……有这么多收获,所以和小伙伴一起要学会友好相处啊。

一个问题就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当成了教学资源,链接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了学生乐群的情感,这样站在学生角度提出的问题,使教育真实、自然、无痕。

二、 觅时机——把握提问的“火候”

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有价值,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问题。

(一)问于交流肤浅点

很多时候,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交流时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浮于表面,这时教师若能借助孩子回答的“肤浅”点,再次用问题为学生搭建有效的思维平台,学生就能顺着这把梯子慢慢往上爬,思路会更加开阔,对原来考虑不周之处也会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认知才会更加深刻。

(二)问于思维困惑处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品德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很多的思想、观念会跟随着成人的想法,在课堂上经常会迸发出错误的理解,此时教师若能抓住错误进行提问,就可以巧妙地扭转学生的错误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教师在上《可爱的动物》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警局的情境:警局接到报案,金鱼小黑无故死在家中,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滔滔不绝,当讲到金鱼吃多了会死时,一个孩子轻声说道:“给它吃东西才不会饿死呀!”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为什么金鱼会死呢?有些孩子就利用了课外知识进行补充,有人说是吃多了胀死的,有的说是缺氧死的,教师及时调整课件把关于金鱼喂养的一段视频给学生看了以后,他们惊呼:“原来养金鱼也有这么大学问啊!”之后,其他的警局报案也相应地被孩子们一一处理。

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教师对之前孩子的质疑听之任之,课照常会继续下去,但孩子的疑惑就只能累积在心中,及时将疑惑放大,让更多的孩子解之辩之,孩子享受的是成功的快乐,经历的是认知的提升。接下去的课堂演绎,他们在对生活中尊重动物,遵循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一点上把握得特别准确,这不得不得益于当时同学的困惑。

(三)问于意外生成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兒童。”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它不是按预设一成不变的,它是即兴创作,师生随时都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果此时教师熟视无睹,或是草草了之,就只能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苗,使课堂陷入低效。

在《风儿轻轻吹》这篇课文中,孩子们正四人小组兴高采烈地交流着风儿的好处:可以让风筝飞上天,可以转风车,可以发电……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老师,小宇说昨天刮大风把他阳台上的新衣服都吹走了,他讨厌风。”顿时,教室内哄堂大笑。教师走过去轻轻摸着他低下的头,笑着说:“小宇今天发脾气了,因为昨天风也发脾气了,你们知道风什么时候发脾气吗?”小宇一下子来劲了,把昨天大风来时的情景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番,教师再追问,遇到风儿发脾气的时候,学生该怎么办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应该躲在家里。”“不往危险的地方走。”……“那么,小宇,昨天你应该怎么办呢?”“妈妈叫我把衣服收进来,我不要,因为衣服没干我想穿,以后我碰到风发脾气的时候,要早点把东西拿回家……”此时此刻,“遇到风儿生气了,我们怎么办?”这个不可遗漏的教学点已经在这个意外中悄悄达成了,孩子们对恶劣天气下的安全自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意外,收获了不期而遇的惊喜。

三、 甄策略——选择提问的方式

(一)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法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角色变换,让他们置身其境或者跳出自我来看待问题。这样学生会更加轻松,回答也会更加真情流露。

在《可爱的动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怎样才是真喜欢”这一主题内容,教师在让孩子细细观看四幅图片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同学们之前的交流中,我听出了你们对小动物的喜爱,有四位小朋友也说是真喜欢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如果你是图中的小动物,你会说什么呢?”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可爱,站在动物们的立场上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我们猴子天天有工作人员喂我们吃东西,别再扔给我们啦。”有的说“我天天被主人追着跑,我才不要他这种喜欢呢……”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通过小动物们的话将“喜欢动物还要遵循他们的生活习性”这一内容进行落实,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善、美的品德课堂。

(二)层层递进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在品德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在问答中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推向深入。

在《大家一起来》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与方法,老师设计了“最强大脑”的活动环节,要求孩子在10秒钟内记住24个数字,学生在经过几次的失败后,异口同声地抱怨这么多数字根本就记不住。老师提出只要小组内有一份正确答案就行。老师这样问:你们准备怎么记?学生回答:一人记一行。老师继续追问:你怎么分?数字记忆结束后又发现有些小组没有成功,老师又提出:你们为什么没有成功?三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无形中一步步、一层层地提示孩子遇到一个人难以完成任务时要学会想到合作,合作是要分工的,分工之后还要成员间齐心合力的配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三)串串链接法

在上《家人的爱》,在最后表达对家人的爱时,教师改变了阎维文的《母亲》的歌词,设计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你入学的新书包谁为你背?你爱吃的大蛋糕是谁为你买?你要听的好故事是谁为你读?你哭泣时的眼泪水是谁为你擦?……一次次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回答:是爸爸,是妈妈,是爸爸,是妈妈……一連串的提问一下子将父母平时对于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展现在眼前,随着大屏幕的滚动播放,喝着感人的音乐节拍,孩子们的心也柔软了下来,此时此刻,我发起倡议:家人的爱多么伟大,现在你是否想起了家人关爱你的点点滴滴呢?拿起你的感恩卡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问题虽然简单,但这种提问的气势无形中推动着学生情感的迸发,思绪的共鸣……

当然,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实际的课堂中,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与灵活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何种方式都要牢牢把握一点——有效性原则,有效才是提问的生命,课堂的生命。

四、 总结

综上所述,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看似蜻蜓点水,可是这一点却充满了睿智,它需要教师准确定位,精心设计问题,找准时机,关注课堂生成,灵活选择,甄别提问方式,只有这样,这一点才能让课堂呈现心与心的碰撞,理与理的交锋,情与情的交融,这才是有效提问“点激”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胡庆芳.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1.

[2]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5.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R].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9.05.

[4]陆宏英.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备课变革的三个视角——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11).

作者简介:

杜慧娟,浙江省衢州市,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礼贤小学。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时机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师生互动4时机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位置与方向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