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020-08-06林玉珍
摘 要: 小学数据运算能力是小学阶段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是有其方法论的,在方法论中包含了运算核心内容、运算方法技巧的应用、科学分层训练等,通过一系列教学方式的应用,来达到提升小学生数据运算能力的目的,文章主要是以如何提升小學生数学运算能力为论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数学;运算
一、 数学计算基础算法、原理的正确理解
小学生数据计算概念、计算规则是最为基础的数据知识,这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数学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小学阶段不掌握这些知识,可能小学低年级中比较简单的题目也能计算正确,但是一旦计算难度提升后,就很难做对了,原因在于计算概念和计算规则没有很好地掌握所致。作为老师应该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呢?第一步:老师需要详细介绍计算过程方法;第二步:对学生进行计算题训练,要求在计算题训练过程中严格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进行计算,以达到强化训练、实现熟练应用的效果。例如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数加法训练题:5+7=?,计算过程如下:
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学生都能做对,但是老师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按老师的方法去计算,并将每一步过程都写出来,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就能够达到让学生掌握概念及计算规则的目的,并通过不断的训练形成记忆,这样就能够自如的进行运用了。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介绍的是小学一年的数学题计算方法-拆分法,这个方法从一位数加减法到高年级的混合运算都能适用,这个方法将适用于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生涯。由此可见基础算法及原理多么重要了。
二、 重视口算训练,提升大脑对计算的快速反应能力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可通过重复的训练进行开发的,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进行提升某方面的反应能力。例如有一档电视节目叫“非常大脑”,参加“非常大脑”的选手就是通过对大脑进行特殊问题记忆并反复训练,让大脑对记忆产生快速反应能力。数学运算的能力同样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进行提升,主要体现在数学口算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口算,每个学段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可以通过给定的题量,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为了提高趣味性,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例如给定100道计算题,通过计时比赛的方式看谁最先完成,正确率又高,并给予一定表扬等。
口算训练中除了对做题量进行提升外,还有一些有针对性的快速计算的方法,需要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并逐步掌握,例如拆数凑整法:
1999+198+97+8
=1999+198+97+(1+2+3+2)
=2000+200+100+2
=2202
步骤详解:首先我们看到一道题,不是急于开始做,要先看这道题的特点,我们给的这个例题的特点是每一个数都是差几个数就可变为整拾、整百、整千的数,这样的整数加法做起来是最简单的,所以我们就想办法将他们变成这样的数,通过审题我们发现题目中的8是可以进行拆分的,所以通过将8进行拆分的方法,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方法计算起来非常简便快速,有了这样的方法,学生只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训练就可以轻松掌握。
在口算训练中还有一些通过背诵记忆后进行口算应用的方法,例如:乘除法口诀,就是需要学生背诵,并记忆在大脑中,一旦出现就能做到大脑的快速反应,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在学生背诵时为了能达到背诵的快速反应,可以通过穿插提问、抢答等方式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背诵记忆的趣味性。
三、 基础数学计算定律和计算技巧的熟练运用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是基础,支撑此基础的知识点是固定的,即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其中这些运算都有其定律和简便方法。包括:6种运算定律、12种运算法则、6种运算顺序。另外还有运算技巧,小学阶段的数学运算技巧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技巧利用的好,就能够提高运算效率。其中就个位数都是1的题目的运算技巧为例,这样题目的计算技巧口诀是:“末位皆1者,首位之积接着首位之和(满十进位),尾数之积后面接。”利用这样的技巧口诀,我们来举两道题目为例,给大家做一个演示。
例一:51×71=3621
计算方法:
5×7=35+1=36
5+7=12(写2进1)
1×1=1
本题的解题过程就按计算技巧口诀中说的,第一步将首位乘积5×7=35,第二步我们看到口诀中的首位之和,满十需要进位,因此有了5×7=35+1=36,第三步首位数的和因为满十进位了,保留个位,得出5+7=(1)2,结果变为362,第四步是末位的1相乘,1×1=1,得出最终计算题的结果为51×71=3621。
对于这样的题目,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脱式计算的方法,但是有了个位都是1的计算技巧后,通过简单的一位数乘法、一位数加法的巧妙运用就能非常快速的计算出本题的结果,使得运算效率大大提升。
例二:61×81=4941
计算方法:
6×8=48+1=49
6+8=14(写4进1)
1×1=1
通过同样的方式不到10秒钟就能得出这道题答案来。这样的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并加以运用,不但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同时还能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的混合运用
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提升核心在于计算原理的精炼掌握,这是数学运算的灵魂所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是学生提升计算能力最好利器。能够将两者做到非常好的结合运用,才是掌握了数学运算的核心。怎么能够做好运用自如呢?这就需要老师通过不断的讲解,拥有足够的耐心,可能出现不断地反复讲解的情况。同时也需要学生虚心聆听,要不断地去吸收老师的每次讲解,同时还需要学生肯付出辛苦,需要不断地、大量地做题来加以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知识原理的真正掌握,才能做到对方法、技巧的熟练应用。
五、 巧妙进行兴趣引导提升运算能力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同样非常重要,主要的原因在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愿意主動去探究一个结果。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可以一点一点地培养的,学生对于数学运算兴趣培养起来了,在后续的学习及做题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完成。提到数学的学习兴趣文章在此给出几点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小应用,引导学生兴趣
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利用数学原理的事情,例如:陪家长去超市买东西时购买价格和付款的问题、外出郊游公里数问题、学生分苹果及分面包的问题等等,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对应的计算题,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解决办法。还可以通过比较有趣味性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例如:小和尚分粥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寻更合理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带动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研究过程,去探寻结果。
(二)充分利用现实中的实物与数学原理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都有科技动手作的课程,这个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找到答案。在数学的教学中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动手作,将学生的动手实践运用到数学课中,例如老师在讲解形状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利用纸来自己动手去制作圆锥形、圆柱形等,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懂得图形的原理,加深对此的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主动性。
(三)通过认可、表扬及分级的方式实现学生兴趣点的激活
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中都需要得到其他人的表扬和认可,这是心理学中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的结果,对于学生更是需要这样的认可和表扬。这样的认可、表扬是随时随地就可以产生的,不需要非常特定的环境,在数学运算的学习中更是如此,因为数学本身就是用来服务于生活的。例如上课时学生动手做得好老师可以给予表扬、学生问题回答的好老师可以给予表扬、学生计算题做得快老师可以给予表扬,学生陪家长去买菜,帮家长算账,家长可以给予表扬。通过不断的心理需求层次的满足,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六、 数学运算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习惯同样重要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投入的程度不同,收获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在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上,在结合学习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小学老师总结学生的成绩时发现,考试时学生在答完卷子后,只要学生有时间进行认真检查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发挥得很好。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检查,学生因为马虎失去得分平均会在5分左右。这就说明需要学生养成一个做完题进行检查的好习惯。除了做题检查外,还有很多习惯需要学生去养成的,例如:认真审题的习惯、不同题型作答的规则习惯、书写的习惯、检查的习惯等,在数学运算中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习惯是需要学生必须养成的,其中第一个重要的习惯就是检查的习惯,因为我们在考试、做题时学生的精神状态都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容易产生失误。检查是纠正失误最好的方法。第二个习惯是验算的习惯,对于解方程题,要想知道所计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使用验算的方法,将计算的结果带入到方程中,就可以检验出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对于这些习惯的培养就是需要学生多做题,多运用,在过程中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也就能够得心应手的加以运用了。
参考文献:
[1]王小霞.浅谈核心素养下提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0(1).
作者简介:
林玉珍,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