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心灵 陶冶性情
2020-08-06周雅梅
摘 要: 就学生学习古诗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学生道德层面存在的弊端,归纳古诗文教学中德育文化渗透的四个路径。即营造氛围,寻求心灵发育土壤;授人以渔,走进心灵塑造天地;学用结合,构建文本生活桥梁;构建场景,潜移默化培养性情。
关键词: 古诗文;德育;渗透
古诗文蕴含着深刻的道义和浓厚的情感成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和精神养料。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后,加大古诗文的比重,正如课标所说:“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文里面大量的“言志”和“咏怀”寄托着文人雅士对理想的坚守,对山川河流的眷恋,对亲情爱情的真挚向往,以及炽热的报国效忠情怀等丰富的“德文化”。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正确引导,课外及时拓展,平时注重渗透和点化,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能够改变学生的性情和气质,促进学生个性发育和心灵成长。
一、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现状以及道德状况简要概述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接触古诗文,但从古诗文中汲取的核心道德成分并不是很充足,甚至可以说诗文中颂扬的道德情感很少被学生的心灵所吸收,课堂背读,课后忘掉。学《悯农》一诗,课堂上学生对粮食的不易已经有了认识,但在实际生活里,照样浪费粮食,毫不珍惜。事例俯拾即是,可见诗文中渗透流露的情感和道德并未感染学生,道德取向并未得到学生心灵的采纳和认可,没有升华为学生的内心行动。古诗文带给学生的只是华丽的词句堆砌而已,只是一些文字符号而已。
就其现状分析,发现主要成因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是学生背诵学习诗文停留在字词意义表层,未对诗文里面蕴含的情感和禅意深入实际,进行细致理解和感悟,诵其诗,未能领悟其意。第二个原因是教师教法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诗文教学过程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诗文中表达的道德情感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现状,两者间链接松散,教师就诗词中渗透的情感、道德成分挖掘和引导的不深入、不透彻。学生头脑里面储存了不少的诗文,但其性情和修养还是没有与之提升和发展。
二、 进行德育渗透探究方式
如何将古诗文里的人文情怀真正落实到位,将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逐步让初中学生接纳呢?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构想。
(一)营造氛围,寻求心灵发育土壤
古诗文的储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只有长久的阅读和积累,才会使学生的性情发生变化,“腹有诗书气自华”是需要一个长久的阶段。
古诗文表达毕竟和现代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对古诗文的理解存在障碍,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自然对古诗文有排斥行为。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多动脑筋,促使学生关注古诗文,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初中每节课上,进行5分钟的古诗文介绍环节,从日常的常规教学入手,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爱古诗文的兴趣。可以是古诗文背诵、可以是古诗佳句介绍、可以是古诗文读后心得汇报、可以是古诗文小故事等,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共同打造学习诗文的天地。
教师要精选古诗文,增大阅读和背诵的数量。结合学生实情,制定出详细的古诗文学习计划(选材出自课外),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短后长、逐步推进的规律。介绍短小精悍的古诗文让学生诵读,促使学生了解古诗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加大课外拓展的力度,在饱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爱上古诗文。温儒敏教授指出:“实施1+x,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在课内安排读那些附加的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课后。”以课内古诗文+课文古诗文联读,同步推进,拓宽相同类型古诗文的阅读面。如《周亚夫军细柳》之后,引导学生走入司马迁的《史记》,诵读飞将军李广、屈原、韩信等方面的文章。学完《小石潭记》,要求学生搜集其他经典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姚鼐《登泰山记》等,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以活动为有效的载体和推介方式,掀起学习古诗文的浪潮。如“我最喜爱的古诗文推荐会”“古诗文佳句欣赏会”“古诗文背诵赛”“古诗文背后的故事——作者创作经历”“古诗文配乐竞赛”“古诗文知识百科挑战赛”等,通过大量活动,营造浓郁的古诗文学习氛围,营造诗意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享受淡淡的古风清香,感受学习古诗文的乐趣。
(二)授人以漁,走进心灵塑造天地
鉴于学生的认知习惯、已有经验和古诗文有一定的偏差,教师要教给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古诗文学习大门的钥匙,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破除学习古诗文的障碍,加深对古诗文的深层化理解,促使学生能轻松、愉悦、自如的学习古诗文,按照诵读(了解,识记,从感性上认识、学习)、品读(探究,理解,深入其间揣摩)、研读(汲取,比对,反思,从诗歌中评判性的接受)的步骤阅读识记诗文,涵泳其间,反复洞察,通过这三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从中汲取精神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内化吸收,提高修养。如《夜泊秦淮》,先要引导学生诵读,整体了解大意;然后,组织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查找诗歌写作的背景,对“后庭花”“商女”等核心词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最后,教师将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与该首诗歌进行对比鉴赏,探究两首诗歌的异同,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对古诗文,教给学生学会积累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个诗文摘抄本,在阅读和学习中把发现的好句子摘录下来,定期分类归纳,识记积累。如同样是写景的诗文,可分成暖景、冷景,“城春草木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此为冷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暖景。在归类对比、拓展延伸中,情感表现的色彩和基调明显,有助于学生理解品味,他们受到的启迪也将随之增大。
(三)学用结合,构建文本生活桥梁
古诗文的学习,在短时间对学生的气质、性情、品德等多方面的促进并不是很明显,气质变化和性情改良是一个内隐式过程,厚积薄发,才有可能对心灵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教师需要加强创新,不断改进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力争将古诗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寻找古诗文和当下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促使学生从古诗文中吸取精神养料。
学习“论语十则”,借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学习方式,探究合理有效学习方式;就“三人行,则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引导学生有一颗谦虚的心,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讲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迁移到台独分子问题,让学生了解“台独”必将走向毁灭的原因,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社会发展规律。教学中,让诗文生活化、立体化,用古诗文的名言佳句勾勒描绘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是一脉相连的,学用结合。
(四)构建场景,潜移默化培养性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者格里诺强调学习的本质是情境性的,学生唯有在真实情境活动中,个体与环境发生互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多义性决定了古诗文教学具有模糊性、多元性、内隐性、陌生化等特点,所谓的“诗无达诂”“言有尽而意无穷”。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构建场景,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并激活,塑造逼真的情境,将古诗文表达的内容尽量还原,营造一种联通古今、融入现实、让学生自由徜徉的磁场,促使学生感受、体验、品析、回味、思辨。
讲授《零丁洋》一首诗的时候,教师简要介绍完文天祥的生平,尤其是他前期的状况,生于富贵之家,锦衣玉食,曾为状元。重点叙述他被捕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后,然后让学生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设计一个情境模拟题:“元朝使者来劝降,给以高官厚禄,假如你是文天祥,你会说些什么?”这道题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思维拉入虚拟场景,促使他们换位思考,结合文本表达思想情感深入探究、思考。在学生发言之中,情感自然就被调动,禁锢的心灵会彻底解放,其他学生结合同伴言论补充和提升,最后由教师来汇总学生的发言,点拨升华,渲染情感。
构建场景,将带学生深入文本内部解读,构建新的意义,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分析,不以教师权威结论为唯一,自由力量必将产生丰富的思想,深入反思——形成个人感悟——重构价值——内化外显。
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以活动激趣,以学习氛围为土壤,从催生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抓手;用方法指导,解除学习障碍;以生活为范本和参照,学用结合;以营造鲜活的场景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调动学习参与面,认可接受,得以突显。通过四个步骤,稳步推进,让学生多读、善读、运用、吸收。多读,奠定丰富的审美经驗,形成情感共鸣的张力。善读,品味诗文的内涵、韵味,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心弦受到震撼和波动,心灵受到启发;由运用开始,内心逐步认可采纳;加之情境的巧妙创建,深入激活,渲染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诗文中美好的道德就如春雨,随风潜入夜,影响学生气质和性情随之发生着质的变化,渐渐地接受诗文中所阐释、表达、流露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从古诗文中明白做人、做事的真谛;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注他人,关注自我,内化吸纳,向外拓展,心灵决定行为,最终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心智健康发育,性情得以提升,实现健全人性、提升素养之功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教育部主编,2012.
[2]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4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周雅梅,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