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策略的实施
2020-08-06李文思
摘 要: 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教育的中心逐渐从“传授文化知识”转移到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而工作重心也从“以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使课堂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文章主要阐述教学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实施策略
一、 引言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带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到现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
二、 把握教材整体,进行内外知识的关联
(一)建立和健全主题,把握内在关联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是学生学习一切文化知识的基础,在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规律,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让他们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素质。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元”而分组的,在每本书上存在相同单元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进行单元教材的整合,在讲解时,重视各单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时找到其中的规律,把握到“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性”。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与第四单元为例,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对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和整合,如古诗部分,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六首”古诗总结到一起,首先让学生挑出生词和生字,并在教师的解释下,要求他们对古诗内容进行翻译,并按照自身的理解对语序重新排序,从而完成对古诗的翻译。这种方式,能够大大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对“专题”进行讲述,教会“古诗文”的学习方式。
(二)通过外部知识进行辅助
语文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点,而素质教育下,教材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要求。因此,在进行书本知识的传递时,教师要不断进行课堂内容的扩展,以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通过外部知识的辅助,学生能够有效深刻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认识。
同样以古诗专题为例,教师在对“古诗”理解以后,可以让学生对经典诗句进行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文化知识得到丰富,如《沁园春·长沙》等,简单易懂的古诗词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为丰富文化课内容,教师可以对网络中新奇的诗句进行整理,如:回文诗、回盘诗、倒叙诗、叠字诗等不同内容进行赏析,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对生活的总结。因此,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生活总结,并在情感体验和体悟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才能让他们在学习时认识到文化知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但能够让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感受,更能够促进他们文化素质的成长和发展。
三、 “粗中有细”,精读文章提升成绩
教师在重视单元内容的总结以后,还应该重视到对归纳总结过的内容进行“精读”,才能保证教育的全面,促使学生文化知识整体的接收。在对总结的单元类型进行讲解的同时,教师主要重视以下部分。
(一)深刻感受文章內容
情景创设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通过问题提出、场景布置、情景导入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深刻认识文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创设能够帮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将抽象的事物想象过程,转化为体悟和感受的过程,从而进行更高质量的文化知识传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情景创设不仅体现在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也体现在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
以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教师在对“‘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进行阐述的同时,要启发学生对自身的童年进行思考,以“说出最让你难忘的一段快乐时光”为主题,让他们回忆童年生活,“以文章中‘我的心情进行感受和体会,并对故事和剧情进行整理和总结,体会出‘我的心情的变化”,从而产生深刻地理解。
(二)体会到各个部分的细微差别
细节决定了学生认识的深度,在对文字进行把握的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文字进行理解和认识,分析出他们的主要作用,并通过故事情节中的矛盾进行深刻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到文章的含义,获得感触和感悟,丰富精神世界。细致的阅读能帮助学生对文章含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细致阅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阅读成绩。
同样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在对文章结构进行阐述以后,要对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矛盾故事”从而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如:“祖父种小白菜,我就在后边将土窝溜平”同“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两句之间的矛盾,进而分析“‘我的调皮”,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想象“父亲此时的神色”,帮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补充。
(三)在矛盾中理解文章内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对课文进行讲解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文章中的矛盾问题进行总结,才能让他们在文章阅读的同时产生疑问,启发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提升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对单元内容进行整理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文章中的矛盾进行总结,也可以通过两个独立的课文之间的矛盾进行总结,从而丰富学生的思考内容,使课文阅读更具趣味性。在进行矛盾的整理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到其中的联系性,才能保证联系的有效性。
四、 通过各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现阶段的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知识接收中呈现出依赖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不能通过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方法的讲述的同时,要重视到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布置,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单元主题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情感世界。
(一)导学案辅助
通过导学案的引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对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和串联,从而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规律性。问题设置、结构分析、生词注释是语文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导学案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在课文研读时进行生词对照,独立学习,同时,问题的使用能够让他们形成“问题阅读”的思维方式,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导学案在使用时,教师要重视到当前学生的主要学习需求,才能让学习的文化知识符合现阶段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在对所学内容进行串联时,教师要重视到内在的文章结构的联系、使用文字的联系、写作手法的联系,从而对文章进行分类教学。导学案的使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思维思考能力,从而让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其文学素质和核心素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摔跤》与《他像一颗挺脱的树》为例,两篇课文主要以“写人”为主,因此,在进行课文研读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对文章之间的人物进行分析,并通过写作手法、描写方法和故事情节进行对比,找到“人”的特征,并对其中的特征进行阐述和说明。在问题设置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使用分散和发散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师要使“答案不唯一”,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如:“结合文章的描写方法,说一说你身边的亲人吧。”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同时,也让他们对自身的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
(二)笔记辅助
导学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但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因为成长、生长环境的不同,家庭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他们的天赋素质、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价值观念也不相同。使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就必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性格。
笔记辅助是指教师通过笔记形式,或在互联网中找到优秀的学习笔记,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渗透,能够让他们按照“他人”的思维路径进行感受,从不同思考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从而让他们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和自身的感受,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和具体。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到思考能力不强的学生掌握思考文章内容的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当前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革新,并根据现阶段学生的主要行为习惯进行课堂内容的调整,以满足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在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承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把握教材的整体方向,进行知识的串联,使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他们文学素质的提升,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立的人格特点,形成健全人格,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洪冬治.实践单元整组教学,打造省时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9(7):81-82.
[2]李荣芬.小学语文“主题整组”教学模型[J].江西教育,2019(5):17-19.
[3]魏梅坊.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5.
[4]汪倩文,刘世玉.为培养多文本阅读能力而教——谈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的教学[J].语文建设,2018(30):4-8.
[5]谢春红.研读单元导语整合主题教学——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上)教材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2):83-84+86.
[6]于占生.單元整体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8):115-116.
作者简介:
李文思,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市龙湾区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