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0-07-30葛家梅
摘要:学科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育人。历史学科具有学科育人的先天优势。探索历史学科育人路径就是在其学科优势基础上,以教师素养的提升为前提,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特色载体,把提升教师素养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科育人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育人;教师素养;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A-0062-03
学科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育人[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教化性使其具有学科育人的天然优势,但时代的发展对高中历史学科育人提出了新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2]。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时代性价值指向,以教师素养的提升为前提,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以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特色载体,挖掘历史学科丰富的育人内涵,进而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学科育人的前提:教师素养的提升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大对历史教师的素养培育,成己育人。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的重要区别就是学科教学指向任务,而学科育人指向育人,育什么人、以何育人、怎样育人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选择,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
1.提升教师道德境界
当前不少老师在教学中过于功利,导致历史教学的价值缺失,难以培养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心中有学生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准确找到自己在历史与现实时空中的坐标,寻找那些可以与自己时空对话的灵魂,以“助学、伴学、指导学”助力学生成长。心中有学生就应该表现在历史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缺一不可。但在老师们的备课笔记中我们发现,教学设计涉及学情的较少,方法也非常简单,甚至有“我感觉”“我估计”“学生可能的基础”这样的文字,所以,每次开学前,我们都设计一个学情调研环节,有测验、问卷调查、访谈、初高中衔接等项目。学情分析不仅仅指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还包括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价值取向等。学情分析也不仅仅指课前,还包括课堂上的观察。学情研究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教学研究的生长点。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当前历史课堂上出现的众多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而教师专业素养,需要丰厚的史学积淀。史学素养提升了,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目标自然达成,学科育人水到渠成。史学阅读是提升史学修养的重要路径,是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有效载体,是从学科教学发展到学科育人的应然选择。我们制定阅读制度与阅读计划,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共读,结合案例分享、反思,深化认识;要求老师制定阅读计划,精选有价值、有品质的史学书籍和质量较高的史学期刊进行阅读,撰写阅读笔记,丰厚史学修养。
3.提升专业技能
笔者认为,历史好课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教学情境创设合理、学生发展充分、教师引导恰当、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知识建构扎实、能力训练有效、预设和生成精彩。”[3]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直接影响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和价值意义,历史老师的专业能力表现为: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历史观引领学生的能力,基于学情备课的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灵动的呈现力,收集鉴别史料的能力,用简练的文字或有“历史味”的语言来叙述、论证史实的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多渠道调动学生史学思维的能力,善于追问的能力,等等。
二、學科育人的导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4]。其中,历史解释包含历史理解,家国情怀包含历史价值观。我们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的导向,在育人视角下深挖历史学科内涵价值,丰富教学互动形式,在教学立意中凸显价值观念,在实证求真中形成价值判断,在教学互动中形成价值共生,以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1.教学立意中凸显价值观念
教学立意是课之魂,是价值之眼。教师备课时就要思考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立意下设定育人目标,并以目标为核心开展教学,从而使教学更聚焦,育人更有效”[5]。如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可以人民立场为教学立意,二月革命八天就取得成功,十月革命其实是“静悄悄”的革命,并未遇到真正的抵抗,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民心所向。从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到工兵苏维埃政权,人民一再地把革命推向前进,直到苏维埃在全国胜利。政权的更迭说明脱离人民的政权是不能长久的,是人民选择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这就是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教学立意。
2.实证求真中形成价值判断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历史课程中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史为鉴,鉴古知今的理性判断、批判性思维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人文价值。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性光芒,并鼓励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让学生在经典中触摸真实而厚重的历史,比较史学研究成果,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如宋明理学一课中,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成为宋明理学的一大罪状。我们找到《朱子语类》原典中的话:“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生明白了:原来朱熹指的是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追求享乐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关系是对立而统一的,目的是呼吁人们戒奢、节制,士大夫要时常格物自省、修身养性,统治者要对百姓仁爱,不要过分压榨民力以供自己享乐。这就推翻了传统认知,使学生在史料实证中形成价值判断,而非人云亦云。
3.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价值共生
21世纪的时代精神是合作共赢。学科单一的知识传授使得“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个零碎的考点,历史背后的真相、温度被抹杀。我们通过打造开放、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共同体学习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价值共生。
如对于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许多教师往往将其简单化并采取告知式,学生不理解,素养无从培养。为了让学生走进历史,有效思考,我让学生分组寻找一些描述、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著作(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康有为的《康南海自编年谱》、王栻的《维新运动》、汤志钧的《戊戌变法史》、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国史学会的《戊戌变法》(四册)、国家档案局的《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王树槐的《外人与戊戌变法》、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事考》、邓文初的《历史在此转向》等),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学生们一起在历史记述或后人的研究成果的比较中,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分享、展示中学会了判断和分析,从而健全了人格,丰富了素养。
三、学科育人的特色载体: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指出:中小学实施德育工作的第一途径是课程育人,要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我们的历史教学除了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学科育人内涵与价值外,还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区域历史资源开发出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丰富课程结构,完善育人体系。
1.挖掘校本资源,培养文化认同
马塘中学地处南黄海边古镇马塘,传说唐代薛仁贵东征在这里踏马成塘,故为“马塘”,亦曾名为“晓塘”。马塘中学创办于1951年,是如东县人民政府在苏中革命老区热土上创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学校发展史和区域历史都是学科育人的重要资源,我们梳理学校的发展脉络,寻访马塘地方史,特别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史,提炼出学校文化即晓塘文化的特质——包容、灵动、担当、创新。在学校文化中濡染的师生都会有晓塘气质,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一份价值情怀。
2.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育人体系
根据晓塘文化的特质和历史学科特点,我们确定了“寻找身边的家风家训”研究性课程和“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品格”的“晓塘革命史”研究性学习课程、“红刊阅读”活动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中营造育人氛围,润人无痕。
在“寻找身边的家风家训”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寻找家谱、采访乡老等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道德力量。笔者在讲《宋明理学》一课时,把教材中理学的抽象理论与朱熹所著《童蒙须知》、王阳明的“乡约”和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让历史走进生活。
在“晓塘革命史”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通过梳理革命史、探寻纪念馆、参访老英雄、寻找抗战家书等方式了解马塘地区的革命史迹、革命英烈,还编写了《红色的晓塘》一书,把吴亚鲁、吴亚苏、白桐本等英雄的故事编成情景剧,培育了家国情怀和“有情有义”的时代品格。
历史学科育人路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始终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大课题,从学科育人的视角处理好学科育人与学科素养、教师素养与学生素养的关系,课程开发与校本文化的关系,让教学灵动起来,使学科育人能够落地、落小、落实,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校本化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和准绳[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82.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3]葛家梅.有效教学观下一节历史好课的实践智慧[J].历史教学,2014(4):38-4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5]周靖.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9.
责任编辑:赵赟
Exploring the Way of Educating People in High School History Subject
Ge Jiamei
(Rudong County Matang Middle School, Nantong 226401,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and core value of the subject is to educate people. History subject has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of subject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education path of the history subject is based on its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literacy as a prerequisite, gui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s a characteristic carrier, combin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literacy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 core literacy, combining national curriculum, local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implementing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people and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of subject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subject education; teacher literacy; core literac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晓塘文化的学校课程开发研究”(D/2015/02/283)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10-10
作者简介:葛家梅,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江苏如东,2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