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文学如何引导——案例引发的思考

2020-07-23奚卫芸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小兔文学作品案例

奚卫芸

幼儿文学是适合3—6岁儿童阅读、欣赏并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学,它是幼儿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审美情趣以及幼儿教育要求在艺术形象中的有机结合。幼儿文学的指导要点是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但我们以前开展的很多幼儿文学活动,多注重于认知这方面,往往忽略了他们对作品语言美、意境美的感受。幼儿文学究竟应如何引导呢?我想通过一些案例和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

一、利用朗诵引导幼儿感受语言美

幼儿文学体裁众多,如儿歌、儿童诗、幼儿童话、生活故事、图文并茂的图画书、幼儿散文、幼儿戏剧等。在各种体裁的作品当中,语言是魅力无穷的,它是最常见、最能体现出作品内涵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让孩子体验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不同语调,配以表情、音乐或者动作,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文学语言的魅力。

(一)以自身对作品的感悟带动幼儿的审美感受

在朗诵作品前,教师势必要对作品作一番深入研究,对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发挥自身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准确、深刻的感悟来带动幼儿的审美感受。

案例1:散文《黄叶儿》

在活动的第二阶段“欣赏散文,感受理解”中,教师先是有感情地朗诵了散文(“黄叶儿在树梢上睁大了眼睛,她看见一些叶子在秋风中跳舞,慢慢落到地上,亲热地贴在大地妈妈的胸口上……”)生动的朗诵加上丰富的体态,带领幼儿进入了一个秋天漫天黄叶的景象中……

教师首先考虑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诵中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幼儿,让幼儿能领略散文里面优美的语句,感受到作品中黄叶儿对同伴的关爱之情。

教师的教学手段一定是灵活多样的,在朗诵的同时可以增加优美的背景音乐或直观的多媒体画面,如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2:散文诗《欢迎秋爷爷》

苹果娃娃的脸在笑声中渐渐变红,石榴娃娃笑得裂开了嘴,香蕉娃娃笑弯了腰……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动画效果来吸引幼儿,再配上“秋日的私语”这首优美的钢琴曲和教师的朗诵,三者结合,使作品散发出美的境界,达到一种很好的视听效果。这种视听刺激,吸引着每一个孩子。

把背景音乐、动画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也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其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秋的美。

(二)运用基本的朗读技能提升幼儿的审美感受

幼儿文学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形象鮮明又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所以教师在朗诵作品时,要求能运用基本的朗读技能,将各类幼儿文学作品亲切自然,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案例3:儿歌《小熊过桥》

教师指导幼儿用上扬的语调,读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用胆怯的口气,读出小熊的胆小、慌张;用嘲笑的语气,读出河水、乌鸦的话;用焦急的口吻读出小熊心底的害怕;用舒缓、鼓励的语气读出鲤鱼的热情、友好;最后用轻快、喜悦和兴奋的口吻读出小熊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心情。

教师揣摩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心情,然后用起伏的语调、夸张的语气表达出来。这种处理,让作品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孩子更加直观有趣的感受。此外,仅仅依靠有声语言能抓住孩子们的“耳朵”,如果教师在朗诵作品的同时,适当添加一些体态语,相信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通过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扮演促进幼儿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纲要》中提到: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幼儿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通常是鲜活、有趣的,孩子们模仿这些角色,既能愉悦心情,又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入作品。针对小年龄孩子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情节不太复杂的幼儿文学活动,根据作品的内容,提供给幼儿表演所需的场地、道具和指导。

案例4:故事《找春天》

这是一个关于春天的文学作品,与之相关的事物是孩子们熟悉的,而且故事里有许多可爱的叠词,如“绿绿的、香香的、暖暖的”……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小班的幼儿爱动爱玩,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安排游戏成分多一点的活动,如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简单的提问让幼儿理解不同的叠词,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小青蛙跳来跳去跳出了泥洞”“小蝴蝶飞来飞去闻花香”,这些活泼动态的画面在幼儿的脑中形成,仿佛真的走入作品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通过仿编或创编来达成文学作品活动的情感目标

仿编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我们可以通过仿编或创编的形式观察幼儿对作品的感受达到什么程度,情感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案例5: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

故事通过大兔子与小兔子的对话,用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把“爱的表达与爱的衡量”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形象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也激发出心底对妈妈的爱。

这是一篇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对作品进行简单仿编。先通过提问诱发幼儿的联想,教师问“小兔和妈妈到底在干什么呢?”“小兔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等等,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原来“小兔和兔妈妈在比谁爱谁更多?”,让孩子感受到“小兔对妈妈的爱、妈妈对小兔的爱”,使其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呢?”将活动迁移到了幼儿身上,利用前面的渲染,联系自身,引发孩子表达对妈妈的爱。只要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一定程度,教师就应该创设机会,鼓励孩子展开想象,对作品进行创编。

总之,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素材,选择合适他们年龄特点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我们要明白幼儿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真正去领悟和内化作品的还是幼儿。

不管是“四季”、还是“妈妈的爱”,这些都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从幼儿自身经验发展而来,可见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要从儿童的兴趣和本能考虑,孩子才能有所感受、有所抒发。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策略来帮助幼儿文学活动有效开展,只是要如何合理运用,做到行之有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深思、多加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做的是把幼儿的兴趣、需要放在首位,以此开展的文学活动才会满足幼儿的发展,为他们所接受。

猜你喜欢

小兔文学作品案例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帮小兔逃跑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骄傲的小兔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