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如何在规则中快乐的成长

2020-07-23张浩君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内化胡萝卜安静

张浩君

我想在幼教这个岗位上工作过几年的老师都会知道常规的重要性,幼儿从各种生活活动到游戏活动再到教育活动等等都离不开规则,其实就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样重要。

一、一日生活中规则的制定十分必要

1.遵守规则可使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安全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的环境复杂,有室外追逐,也有争抢、拥挤等等不安全等种种因素。这些隐患都必须以最好最有效的规则制度方法予以消除。但幼儿还必须在种种因素中进行游戏活动,这要有效的规则必然产生。

2.规则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权利。幼儿总是一刻也不停的做着各种动作。游戏便可以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着,但游戏也有一定的规则。有了规则,每个幼儿都能在秩序中养成良好习惯。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为什么环境中必须存在规则,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

二、在游戏中学习并内化规则

1.规则共同制定,让规则内化,变他律为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幼儿自己制定规则来自他们切身的需要,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执行。

美工活动是幼儿特别喜爱的活动之一,可这次活动结束后美工区乱成一团。由于制作后孩子们过于兴奋椅子没用放进桌子,纸屑满地,剪刀虽然放进了剪刀桶但却放的东倒西歪。特别是水彩笔和油画棒横横竖竖的堆在了一个盒子里,由于不规则摆放原本很大的盒子只装了几盒就满了,使得后面的孩子就把彩笔扔在了盒子外面。此时坐在美工区柜子旁的笑笑不高兴地说:“这些油画棒是谁的?都扔在地上了。害的我椅子都摆不了”“是呀,玩美工区的一诺她们都没收好,弄的我桌子上还有纸呢……”

她们是有规则意识的,知道应该如何做,知道活动结束后应收整材料。于是我打破了常规:“教幼儿以后怎么做”,改成了:“集体讨论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变他律为自律。笑笑说:“这些油画棒太多了,小朋友们乱放不对,应该都竖着放。”“也可以按我们以前的,一组和一组的放在一起”。明明说。琳琳说:“每次我都找不到我的油画棒,被压在了底下,还是按组放好找。

经过了大家的讨论我们商讨出了美工区收整规则,当我问到“如果小朋友们不按规定做或者忘记了如果收整怎么办?”机灵的程宏说:“谁要是忘了收整,我们的告诉他,或者惩罚他。因为我们都是老师。”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眼中老师最大,老师能规定一切,老师让这样做,我们就这样做。那样做,我们就那样做。很少告诉幼儿为什么这样做。其实让幼儿真正的内化规则,做到真正的自律还是应该让幼儿来做“老师”。

2.从幼儿的理解出发,避免只为规则而制定规则

有时会听到 “不许说话、请安静、不许乱动、不能挑食……”这样的话,这些指令会大大的束缚着幼儿的活动和幼儿灵动的心灵,也许一个超凡的想象,一个可爱友善的动作在老师一个又一个的“不许”中抹灭了。规则不等于约束,规则要让幼儿真正理解才有效。

午饭时间到了,幼儿园的午餐总是出奇的香,孩子们都认真安静的吃着。今天的一道菜是宫保鸡丁,这可让丽丽和明明犯了难。老师看到丽丽碟子里剩的胡萝卜便说:“把胡萝卜吃掉,小朋友都不能挑食。”性格内向的丽丽看着高高的老师,只得慢慢的夹着胡萝卜,慢慢的嚼时眼角出现了泪。而当老师走到明明面前对他说了同样的话,要求他把碟里的胡萝卜都吃掉时,倔强的明明却发起了大脾气,一口也没吃。

此时另外一个老师采取了有效的教育策略。他蹲在了明明面前耐心的说:“胡萝卜里有胡萝卜素,吃完后小朋友的身体会越来越棒,咱们还帮助过挑食的小兔了对吗?那你应该怎么做呢?”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明明动了筷子夹起了胡萝卜。而在对桌的丽丽,听了老师和明明的话主动的就吃了起来。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规则无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讲规则,而没有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则,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样的规则,幼儿当然不能执行。游戏规则的目的是促进幼儿更好地活动。规则的制定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与幼儿经验相结合,这样幼儿才能了解规则制定的意义并遵守规则。

3.让幼儿享受规则的快乐

每次图书区开后都提醒一些规则,但是进去后就完变了样,能力稍弱的孩子喜欢听人家讲;有的孩子喜欢和好朋友一起看书,一起走迷宫,不时地谈论、交流;还有的喜欢过来问我一些问题。孩子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所以对孩子的走动、交流,我持宽松态度,也没有硬性制止。但渐渐地孩子们看书时就很难保持安静了,幼儿渐渐忽视纪律,读书室嘈杂、混乱,幼兒很难静下心来看书。“请保持安静,请勿大声喧哗”是人人皆知的图书区纪律,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相尊重。这样的要求对幼儿园3~6岁的孩子可以适当放宽,可这个界线又该如何把握才恰到好处呢?

于是我组织幼儿开展了讨论:“你觉得图书区是否需要安静?”“既然图书区需要安静,那我们看书时遇到问题需要交流怎么办?”“有些书中的游戏需要两个人甚至三个人一起玩怎么办?”在讨论的基础上,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可以个隔出不同区域,如“一人阅读区”要求幼儿自己安安静静地阅读;“两人读书区”可贴上小声说话的标志,让幼儿轻声耳语的空间;“三人故事区”和“多人表演区”提供演员和听众的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有孩子提议制作图形标记将其贴在读书区的门口和墙壁周围还可以增加“读书区管理员”维持阅读纪律,不定期地对幼儿阅读情况进行评比。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规则中进行游戏时,我们不仅尊重了孩子的需求,又可以把相互干扰降低到最低点,他们既可以体验到图书室小主人的责任感,又可以尽情享受读书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其实我们都知道,培养幼儿规则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幼儿通过一日生活及游戏,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内化,才能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这样有可能真正形成并巩固,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内化胡萝卜安静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推理:谁最粗,谁最细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透视:脆甜胡萝卜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安静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