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后溪穴配合压痛点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
2020-07-22葛召方余自力杨艳红
张 君,龙 瑶,杨 丽,彭 毅,葛召方,余自力,杨艳红
(重庆市忠县中医医院推拿科,重庆 忠县 404300)
近年来,我科用针刺后溪穴配合压痛点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寒凝气滞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我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0.3±15.1)岁,平均病程(5.5±1.7)个月。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1.1±15.7)岁,平均病程(5.7±1.9)个月。两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以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诉症状,伴有颈、肩部僵硬不适等症。查体可见头向患侧倾斜,脊柱颈段生理弓变直、颈肌紧张及活动受限。软组织的附着点、颈椎棘突、椎板、横突等部位常可扪及明显的压痛点。颈椎X线片可见颈椎退行性改变、生理曲度变直、反弓等。以长期从事伏案工作人群为多发[2]。
中医辨证分型:痹阻型-寒凝气滞型。多有受寒病史,颈项疼痛、僵硬,颈项向一侧倾斜,皮肤发凉、皮温低、触之冰凉,得温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浮紧[3]。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颈型颈椎病,中医辨证为寒凝气滞型,年龄16~60岁,颈椎摄片、MRI、CT等排除骨折、脱位及占位性病变,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因辅检资料不全而影响治疗,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病,精神病,妊娠期,患有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患有结核、艾滋病及其他传染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用特定的针刺后溪穴手法量学标准[4]:即针刺后溪穴时让患者半握拳,针尖刺到劳宫穴(后溪透劳宫)行快速提插泻法30~60s,使强烈的针感(酸、麻、胀以及触电感)传导至整个手掌,手掌不自主打开1~3次为度。每日取一侧的后溪穴针刺,双手交替进行;每次针刺后溪穴并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行针刺(提插泻法)手法1次,针刺同时嘱患者进行颈项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偏及侧转以及旋转等功能活动,每日1次。②颈项部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每个压痛点按压1min左右,以能耐受为度,每个压痛点需逐一按压,直至全部压痛点按压完毕,隔日1次;
对照组:①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后溪穴,针刺同时配合颈项部功能活动(同治疗组),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次;②手法推拿(揉法、拿法、滚法、拍打法等)治疗15min左右,隔日1次。
两组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计治疗2个疗程。第1疗程结束间隔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5]疗效标准。治愈:颈项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颈椎软组织附着处无明显压痛点,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好转:颈项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基本正常,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但天气变化或者劳累后颈项有明显不适感,在颈项部软组织附着处仍然有明显压痛点存在,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或者明显改善。无效:颈项疼痛无明显改善或加重,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无明显改变。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颈型颈椎病有头、颈、肩、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40%,主要由颈椎管外软组织病变所致,症状明显而颈椎摄片仅有轻度退变,年龄多在40岁以下,以女性低头工作者多见,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故也是颈椎病治疗的最佳时期[1-2]。
后溪穴(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缘,当手掌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循项)上的腧穴,是五输穴的输穴,亦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能治疗督脉上的疾病,可治疗后头部、颈项部及腰背部的疼痛强直等[6]。皇普谧《针灸甲乙经》有“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的记载。针刺后溪穴可疏通颈肩部的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压痛点推拿能够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的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的粘连,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促进血液循环。针灸与推拿结合可发挥协同作用,疗效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