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壮年X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对诊断颈椎不稳的价值分析

2020-10-20覃爱同李双军黄德芳蔡秀花刘丽叶王亮亮刘晓峰宋俊玲权建渊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曲度受检者椎间盘

覃爱同,李双军,黄德芳,蔡秀花,刘丽叶,王亮亮,刘晓峰,宋俊玲,权建渊(通讯作者)

(武警山西省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来随着广大学者对青壮年群体长期姿势不当所导致的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的关注和研究,在青壮年群体中存在单纯曲度异常,而无明显的椎体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亦可导致类似颈椎病早期的临床症状发生,故而有学者提出了青年型颈椎病[1]的概念,使其在预防、诊断和康复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对单纯颈椎曲度的异常而无明显退变与颈椎不稳[2]进行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康复诊疗提供影像学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提出椎体和椎间盘退变对生理曲度改变的影响,本文从2017到2019年1286例某部体检中受检者中,收集86例年龄在24~40之间,颈椎X线曲度发现异常的受检者,其中男54例,女32例,另随机选取90例年龄亦在24~40之间,X线检查未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32例,2组受检者均加摄颈椎动力位[3](过伸过曲位)平片。

1.2 拍摄体位

固定2名高年资技师进行位置摆放,统一拍摄要求,以减少操作所带来图像差异,。

1.2.1 过伸位位置 ①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头颈部以最大限度向后伸展,颈部长轴与立式探测器(暗盒胶片)长轴平行,两肩尽量下垂;②立式探测器照射野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底平于第二胸椎,左右缘包含全颈部前后;③中心X线:对准第四颈椎,与立式探测器(暗盒胶片)垂直射入。

1.2.2 过屈位 ①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头颈部以最大限度前屈;②其余各项要求与过伸位相同。

1.3 设备及曝光条件

拍摄设备为菲利普Digitaldiagnsot单板DR,曝光条件在设备预置条件为焦片距150cm,66kV,35mAs,在此基础上根据受检者体格情况酌情调整,曲度和位移值测量,使用北京浩辰影像HIS管理系统,固定三名医师分别进行测量。

1.4 生理曲度的测量

颈椎曲度弧弦距测量采用Borden氏测量法[4],取自枢椎齿状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为A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作一弧线为B线,在A、B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C线,即为颈椎生理曲度深度(弧弦距),表示颈椎曲度的弓深(弧弦距),正常生理曲度弓顶位于第4、5椎体对应位置,向前凸为正值,颈椎曲度消失称变直为零,生理曲度反向称后凸为负值。正常生理曲度向前凸为正值,颈椎曲度消失称变直为零,生理曲度反向称后凸为负值。弧弦距正常范围为12±5mm,>17mm为曲度变大,<7mm为曲度变小。

1.5 参照国内大部分学者公认的White标准判定颈椎失稳:在颈椎动力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上测量C2一C7,各椎体间的角位移及椎体后缘滑移距离,若相邻两椎体后缘滑移>3.5mm或角位移≥11°为颈椎失稳。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6例颈椎曲度异常的受检者中,无位移16例,水平位移>3.5mm 24例,角位移>11°66例,同时具有角位移和水平位移18例,无位移16例;90例对照组受检者中,无位移74例,水平位移>3.5mm4例,角位移>11°12例,无二种位移同时具有。

表1 86例颈椎曲度异常组计数资料统计表(例数)

表2 颈椎曲度异常组与对照组位移计数资料统计表(例数)

3 讨论

3.1 颈椎生理曲度,正常颈椎均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在颈椎的正常侧位X线片上,颈椎呈轻度前凸。颈椎在胚胎时期是呈后凸的,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形成,主要是由颈4、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构成,在侧位X线片上可以直观显示,称为生理曲度。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承担头部的压力,并保持头部平衡,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头部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增加颈部的活动程度,是颈椎完成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颈椎不稳是指维持椎体稳定性的韧带、小关节和椎间盘等结构,出现松弛活动度增加,所导致椎体稳定性减弱。颈椎失稳可以导致椎体或附属结构,对椎动脉、神经根、脊髓等造成牵拉压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多以White诊断标准为诊断颈椎失稳的依据:即在颈椎动力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上水平>3.5mm或角位移≥11°。

3.3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常见原因分为,椎间盘变性导致的椎间隙变窄,长期姿势不当所引起的适应性改变和外伤后椎体以及附属韧带损伤。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以往被认为是颈椎病的早期体征,甚至被认为是早期的退行性改变,也往往被作为青年颈椎病的主要X线表现,笔者觉得有些偏颇,本组收集的86例曲度异常而无椎体退变的受检者中,发现角位移66例,水平位移24例,同时具有角位移和水平位移18例,无位移仅有16例,进一步佐证无退变亦有椎体不稳的发生,对曲度正常组中出现16例具有位移的病例,笔者认为是由于椎体和所属小关节活动度增加所致,其从侧面印证了生理曲度改变的可康复性,为曲度异常的康复治疗提供了影像支持。

3.4 无退变性颈椎曲度的异常的成因,是由于长期坐姿、睡姿不当等,导致所属肌肉牵拉初始长度的记忆性改变,导致牵拉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引起椎体应力变化[5],亦可造成其弓顶移位、前凸可逐渐变小或变大、变直、反弓弯曲,进而引起椎体应力大小和方向的改变,降低和减弱了颈椎失去生理曲度对减少头部震动、缓冲重力等对头颅和脊髓的保护作用。同时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可以诱发椎体适应性退行性改变的发生。

3.5 单纯的曲度改变可以导致类似颈椎病早期的间歇性临床症状,由于对其可能引起和造成的椎体退变缺乏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笔者认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引起的椎体应力的改变是诱发椎体进一步发生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因素,但单纯的曲度改变并非不可逆的变化,在纠正不良习惯和康复的基础上多可以恢复正常曲度,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在椎间盘未出现退变而出现单纯生理曲度异常,并了解其对颈椎功能造成的影响,具有较为实用的临床意义,可为早期预防颈椎病和康复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曲度受检者椎间盘
基于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自动曝光控制降低CT检查中受检者辐射剂量的研究
健康体检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体会
颈椎曲度的改变对缺血性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
颈椎曲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研究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