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中引导,创生游戏课程
2020-07-17秦骁婷
秦骁婷
摘要:生成课程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它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发展,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但是也需要教师的介入。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指导,处理好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自主;引导;生成课程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琼斯教授提出,课程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而是在了解儿童产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生成课程便应运而生。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生成,旨在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探讨、不断生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幼儿是课程生成的主体、主角,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要细致地观察儿童,了解每个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给予支持。同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要处理好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本文以恐龙主题游戏生成课程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一、在对话中适切引导
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要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关注幼儿知情意行的变化。生成课程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重视与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互动,其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是课程生成的前提和保障。教师与幼儿对话的过程,既是激发双方智慧的过程,也是幼儿的主体性真正发掘的过程,还是不断生成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对话,了解幼儿的兴趣取向和学习需求,挖掘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自觉的结构性及无意识的逻辑性,在考虑幼儿兴趣、需求的合理性、价值的同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生成新的课程。
一天,泽泽小朋友带来了一块恐龙考古玩具放入了益智区:一个大泥块,里面包裹着分散的恐龙骨架,小朋友用铲子、榔头等工具将骨架挖出,然后组装起来。这个玩具一下子吸引了好多孩子,他们一到游戏时间就跑去挖恐龙化石,而且不断有孩子带来新的恐龙化石。那段时间,我发现恐龙考古游戏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一有相关的考古话题出现,就特别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挖化石的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室里基本没有新化石的投入了,可是,孩子们对考古的兴趣还是非常浓厚,怎么办呢?为此,我组织了一次谈话,请孩子们出出主意。浩浩说:“玩具商店里有好多小恐龙模型,我们可以把它们藏起来,再挖出来!”涵涵说:“可以藏在哪里呢?”泽泽说:“我们得先知道恐龙化石一般都埋在什么地方。”于是,我请孩子们先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再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分享,一个主题生成活动应运而生。
二、在兴趣共振中筛选
幼儿游戏课程强调的是过程和儿童自主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最大程度地顺应天性,自在而为。但是在游戏主题和儿童游戏内容丰富与否的分析上,需要教师进行判断和选择,也就是需要教师在引导中筛选,尤其要注意师生兴趣的共振。生成课程的内容要能够调动大部分孩子的兴趣,这样才会使主题课程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价值。幼儿也是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想法,很多时候他们的兴趣难以取得一致,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做出筛选。教师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如果教师对游戏活动主题毫无兴趣,就不可能深入到活动中,无法与幼儿真诚交流,生成课程就无法有效实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在课程主题的确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与幼儿的兴趣协调,产生共振。
在给孩子们讲完《恐龙妈妈藏蛋》这个故事后,他们对恐龙蛋产生了好奇。妮妮说:“恐龙那么大,他们的蛋会有多大呢?”点点说:“应该比鸵鸟蛋还要大一点吧。”泽泽说:“肯定有这么大!”他一边说一边伸直了两条手臂。在孩子们的要求下,我给他们查找了一些资料,原来不同种类的恐龙蛋大小有很大的区别,最小的恐龙蛋仅2~3厘米,有些恐龙蛋如鸡蛋般大小,大多数恐龙蛋平均直径在10~20厘米之间,更大的恐龙蛋有半米长。孩子们很想开展一些关于恐龙蛋的游戏,他们讨论后有以下提议:(1)制作恐龙蛋(利用橡皮泥、轻黏土、皱纹纸等材料来制作);(2)绘画恐龙蛋(给恐龙蛋涂色);(3)寻找恐龙蛋(将恐龙蛋藏在活动室各个角落);(4)在区角游戏中添加恐龙蛋(如放在超市中售卖、建构区中搭建);(5)制作《恐龙妈妈藏蛋》这个故事的连环画。孩子的想法,有时转瞬即逝,或者过于简单,并不都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能力发展特点。比如“绘画恐龙蛋”这个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太过单调,不适合大班幼儿。考虑到活动对于幼儿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选择了制作恐龙蛋、在区角游戏中添加恐龙蛋、制作连环画这三个活动。
三、在层进中深度挖掘
好的生成课程应该是具体的、接近儿童经验的,更要有一定的深度,能给幼儿创造探究的深度、思维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才能较长时间保持儿童的主动性,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儿童的游戏,在游戏自由开展的同时发现好的主题线索,引导游戏层层递进,从而挖掘有价值的主题,生成课题。一是以幼儿游戏活动为传导点发散思维,引发幼儿的兴奋点,把传导点与兴奋点相勾联,进而触发、生成递进式的游戏活动主题,生成课程;二是以课程实施的视角、价值不断丰富和深化为重点,引导幼儿在生成课程中不断强化专注力、思维力。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利用一切身边的資源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并选择一个方面不断深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思考。
了解恐龙、挖掘恐龙的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有些疲了,对游戏没有了一开始的热情。于是我们一起讨论:恐龙游戏还可以怎么玩?辰辰说:“我们可以用积木来搭恐龙。”菡菡说:“我想用橡皮泥来捏恐龙!”涛涛说:“我上次去上海自然博物馆,看到好多恐龙和化石,不如我们制作好多好多恐龙,来个恐龙展吧!”孩子们一听“恐龙展”,都跃跃欲试。他们自选木制积木、雪花片、管道积木、橡皮泥等材料来制作,制作好的恐龙贴上名牌,放在教室专门开辟的“恐龙展览区”进行展示,每天还会评选出一只最受欢迎的恐龙。之后的游戏中,在拥有大批恐龙的基础上,孩子们共同设计了一张计分表,把恐龙按照小型恐龙、大型恐龙、食草恐龙、食肉恐龙或者生活的时代等来分类、计分。游戏中,他们可以抽选恐龙,与同伴的恐龙分数比大小,还可以抽选几只恐龙计算总分,再与同伴比赛谁的分数高,无形中提高了对数字的熟悉度和敏感度。
课程生成后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性、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基础上,还要给予适切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给幼儿创设适宜、丰富的环境,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空间和材料,确保幼儿有充分机会表现他们的游戏兴趣并展示他们的游戏能力。二是构建课程主题网络。将主题中需要了解的内容按照层次辐射开来,建构成详细的课程主题网络,让教师与幼儿一眼明白主题发展脉络。三是制订弹性计划。在主题进行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会发生变化,所以计划是弹性的,内容和开展时间可随实际发生变化。四是做好记录。活动中,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表现,随时做好整改和记录;活动后,教师及时总结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记录整改意见,为主题生成课程的选择、修改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悠,唐立宁.幼儿游戏与生成课程[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2(4).
[3]屠美如.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中的“生成课程”[J].幼儿教育,2001(2).
[4]郭芸芸,杨晓萍.课程创生取向对我们的启示[J].幼儿教育,2003(6).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