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2016-10-31刘展
刘展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传统舆论引导格局,新的舆论格局下,舆论引导任务更加艰巨,被动式的舆论引导难以承担重任,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舆论引导方式。本文通过对湖北防汛期间荆楚网评论报道的经验总结,阐述网络评论如何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化被动为主动,在杂音充斥的舆论场中,彰显主流声音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网络评论 主动 引导 舆论
2016年6月30日以来,湖北遭受了六轮强降雨袭击,面临外洪内涝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防汛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洪水是一场严峻考验,是一场对民族凝聚力的考验,对爱国同胞的国家情和民族情的考验。抢险救援任务艰巨,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指挥救人,也不是每一个能够亲临灾区救人,但是,“众志成城”的心态和舆论,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让国家和政府、党员和干部、救援人员和社会民众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去,心无旁骛地提高救援效率。
荆楚网创新表达、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发出抗洪救灾好声音,不断凝集起万众一心战胜洪魔的强大正能量。
作为荆楚网内容建设的重点之一,“东湖评论”抢抓防汛关键节点,第一时间发声,为防汛救援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根据防汛救援进展和舆论环境变化,“东湖评论”共策划多个角度、层层推进的评论文章170余篇,其中重点策划了“寻找湖北的‘北”、“应急谋远看还湖”、“科学防洪”等系列评论。
系列评论紧密结合新闻报道,有的放矢,兼顾防汛进展和舆情引导,在为防汛救援鼓与呼的同时,及时回应舆论关切;主动适应舆论环境变化,面对舆论场杂音、谣言的不断滋扰,直面争议发声,抢占舆论主阵地,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东湖评论”防汛报道抢占舆论主阵地路径分析
6月30日以来,湖北普降暴雨,内涝严重,防汛救援形式严峻。一方面,防汛救援第一线上演同舟共济的团结画面,东湖评论紧跟前方救援进展,聚焦温情画面,为抢险救援鼓与呼,用充满力量的声援激励人心,对饱受灾难伤害的人民施以心理救助。
另一方面,伴随暴雨水患,舆论场杂音、谣言伺机涌动,就像洪水中又一场添乱的大雨,“冲刷”着防汛救援信息传播“通道”。东湖评论直面争议,第一时间发声,在复杂的舆论场中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扳正”了舆论风向。
主动设置议题,紧跟救援进展
“议题设置”是舆论引导第一个阶段就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议题设置可以把公众的注意力和关注焦点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为下一步舆论引导打好基础。
防汛救援报道中,“东湖评论”积极主动设置议题,根据抢险救援进展和舆论环境变化,积极策划,主动引导,从总理在一线、全民救援的力量等多个角度,发布系列评论30余篇,有的放矢,声援前方抢险救援,充分占据了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首先,紧跟救援进展,聚焦温情画面,连续发布《无论多大风雨,总理与我们同在》、《在暴雨抗灾中感受“为民情怀”》、《暴雨中,我们守望相助》、《“人在堤在”书写中国精神》等正能量暖评,围绕李克强总理慰问防汛救援一线,党员干部、武警官兵奋战在防汛救援一线,干群同心协力筑“堤坝”等画面弘扬正能量,为灾区抢险救援和灾民转移安置鼓与呼,彰显突发灾难面前同舟共济的团结,充分发挥正面典型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例如《无论多大风雨,总理与我们同在》和《在暴雨抗灾中感受“为民情怀”》中,聚焦防汛救援一线总理的叮嘱,聚焦积水路段用身体作标杆的交警、防汛堤坝冒雨加固的官兵、被困群众中趟水摸黑往来的基层干部。把总理的叮嘱化作“为民”的精神引领,把总理、官兵、基层干部与万千群众的守望相助凝聚成众志成城的抗洪力量。
此外,聚焦温情画面、弘扬正能量,并不意味着回避负面信息,并不是否认、排斥防汛救援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不是否认、排斥对防汛救援中缺点、不足的批评和揭露。
全民抗洪期间,湖北省各地的防汛问责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例如7月6日,湖北省防指通报批评大冶市防指及有关管理单位责任人。东湖评论紧跟通报批评实况,第一时间发布评论员文章《挺起防汛抗洪的政治纪律》,强调防汛无小事,一子疏忽,全盘皆输。在防汛抢险攻坚战中,必须挺起防汛抗洪的政治纪律,坚决堵住人为隐患和漏洞,用铁一样的纪律筑牢铁一般的堤坝和防线,凝聚起抗洪救灾的中国精神,挺起汛区人民的脊梁。
直面争议主动发声,消除信息不确定性
舆论引导中,及时公开是第一准则。灾难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主动发声,可以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这不但有利于防治潜在危机,而且有利于稳定群众心理,迅速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事件应对,缩短危机时间。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针对群众最关切信息,第一时间及时公开,有利于消除群众对事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避免产生各种猜测与臆想,从而使得舆论引导陷入被动回应的状况,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谣言四起引发“谣言恐慌”,致使舆论引导丧失主动权。
伴随湖北暴雨冲刷,舆论场盛传“湖北已经基本都是湖,找不着北了”,网民不断质疑三峡工程防洪效果、武汉填湖之灾、城市规划建设等痛点。7月20日上午,荆楚网推出《总编辑说江湖事儿 寻找湖北的“北”》一文,由总编辑张先国亲自“操刀”,立足于当前舆情、雨情、汛情、灾情,结合史料夹叙夹议,行文洒脱诙谐。一经推出,便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该文以轻松调侃的笔调,生动详实的典故,及时回应了防汛抗洪中舆论的诸多关切,具有说服力的文字能够与网民情绪形成共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民观感。建议后续的舆论引导应多一些文风转变、形式创新。
在此文在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响后,东湖评论联合动向新闻,又接连推出四篇《寻找湖北的“北”》系列深度述评——《不改敬水初心,方显治水良心》、《道法自然 即是人本》、《知进退 人与水不再顶头》、《科学谋远 辩证施策》,在洪涝灾害中反思、自省,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决策补短板,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暴雨水患当前,种种网络谣言伺机而动,或是滥用“紧急”、“沦陷”等敏感字眼、借机夸大客观事实;或是施以怂恿话语,挑动民众敏感神经;甚至出现“消费”灾情的过激言论。谣言滋生和蔓延面前,东湖评论第一时间发声,重点组织策划,发布多篇评论——《防汛救灾,不能坐看“谣言造海”》、《多点理性,把谣言踢出防汛救援“通道”》等对谣言及不当言论一一回击,消除公众对防汛救灾真实情况认知的不确定性,避免产生各种猜测与臆想,谣言四起引发“谣言恐慌”,有效引导了网民理性发声、文明上网、支持抗灾。
(三)用事实说话,寓情寓理于事实。
伴随一线防汛救援,一篇题为《党员干部水中干,百姓看翻船》的文章疯传,引发“人心不古”之类的种种议论。
“东湖评论”有的放矢,组织策划“干群同心”的系列评论员文章,《“看翻船”的“百姓”岂能代表群众》、《百姓“不令而行” 需看党员干部平时功夫》、《“干部水中干,百姓看翻船”并不客观》等,文章并不生硬地讲道理,而是寓情于事实,紧密追踪广奋战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一线大干部群众,聚焦干群齐心协力、共卫家园的动人事迹,在忠实再现一线救援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和表述,再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洪救灾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
例如《百姓“不令而行” 需看党员干部平时功夫》一文中,通过再现“蕲春县付岗村村支书杨小虎,光膀子跳入水中,以身躯减缓洪水来势……干部打头阵,村民都紧跟其后,齐心协力抢险,减小损失”等一线干群携手的瞬间,寓理于事实,引申出“老百姓在应对灾难中的表现,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党员干部平时的作为”的观点,平时“接了地气”的干部,会成为群众主动作为的催化剂,而平时习惯“高高在上”的干部,群众自然不会搭理,在对比中凸显“用事实说话”的力量。
(四)贴近群众,彰显人文关怀。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能否贴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以人为本”,对人及生命予以尊重和关切,将决定媒体报道能否在舆论引导中赢得主动地位。
因此,灾难事件面前的舆论引导,须彰显“人文关怀”的价值引领,贴近群众,以平等的姿态与受众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板着面孔说教。
对于网络评论来说,一方面,灾难事件发生后,评论选题上要注重打“感情牌”,高度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尽最大努力实现群众切身利益;并注意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从而实现与读者的“深度交流”,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灾难性事件中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之中。在网评用语中,人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够彰显对遇难者的尊重和对家属的关怀。面对灾难,群众特别是遇难者家属的心情是悲痛的,网络评论的用语、用词等都需要格外注意,要尽可能体现人文关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将有助于引发社会情感共鸣,使得舆论引导能够占据主动和有利地位。
结 语
新的舆论格局下,舆论引导任务更加艰巨,舆论引导方式需要化被动为主动。尤其是在洪涝等突发性灾害事件中,新闻媒体更应该主动设置议题,直面争议发声,抢占舆论主阵地。作为有效引导舆论的重要报道方式之一——评论,面对突发性事件的考验,在紧跟一线救援进展的同时,迫切需要用事实说话,直面争议第一时间发声,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时贴近群众,引发心理共鸣,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