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取穴配伍规律研究❋

2020-07-17刘璐佳李思澄刘志伟景伟超曲婉莹戚潇禹王有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选穴曲池合谷

刘璐佳,杨 阳,李思澄,刘志伟,景伟超,曲婉莹,张 迪,戚潇禹,王有鹏△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由脑发育缺陷或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综合征[1]。脑性瘫痪属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目前导致儿童身体残疾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每1000个活产儿患病数为2[2],而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发病率更高约为2‰~3.5‰,每年新发病例约6万例[3],且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部分患儿存活率升高的同时,脑瘫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4]。目前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针灸确切的疗效以及副作用较低的特点,对于脑瘫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旨在通过挖掘近20年针灸治疗脑瘫的取穴配伍特点及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脑瘫的相关期刊文献。检索主题词,将“脑瘫”分别与“针” “针刺” “针灸”组合进行检索,共检索文献1386篇。

1.2 文献纳入标准

针灸或针刺治疗脑瘫的临床观察类文献;文献中明确说明穴位处方内容。

1.3 文献排除标准

综述、经验、动物实验类文献;单独使用标准头穴线治疗;采用舌针、皮肤针等方法治疗;未明确说明针灸处方;重复发表。

1.4 数据录入

本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针灸治疗脑瘫穴位处方311个。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并建立数据库。录入时腧穴名称统一参照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5]。

1.5 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纳入的穴位处方数据进行取穴频次、特点及规律、常用组穴模式、选穴规则分析,并通过穴位组合规律的网络展示图进一步说明。

2 结果

2.1 取穴运用频次分析

表1示,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11篇,选用腧穴197个,使用频次2937穴次,其中十四经腧穴163个,使用频次为2698穴次;经外奇穴16个,使用频次212穴次;阿是穴1个,使用频次为1穴次;自拟穴17个,使用频次26穴次。最终,针灸治疗脑瘫所选的197个腧穴中,将使用频次在50以上的穴位从高至低进行排序,应用最多的依次为足三里、百会、四神聪、合谷、曲池、三阴交和阳陵泉等。

表1 选穴及运用频次分析统计表

2.2 取穴所属经脉分析

表2示,本研究共运用十四经腧穴163个,分属于十二正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由于研究涉及穴位繁多,尤其是使用频次在10以下的十四经腧穴共计103个,累计使用303次,腧穴个数较多,使用频次却较少,因此本研究为使数据结果清晰实用,对使用频次<10的腧穴不做分析。剩余各经脉上的腧穴频次及所占穴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取穴使用频次前三位经脉依次是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

表2 取穴所属经脉分析统计表(%)

2.3 取穴所在部位分析

表3示,为研究针灸治疗脑瘫选穴位置的情况,将163个十四经腧穴、16个经外奇穴、1个阿是穴分别按照头颈部、上肢部、胸腹部、腰背部、下肢部5个部分进行统计,分析时仍将使用频次<10的腧穴去除。结果显示,取穴所在位置集中在下肢部、头颈部和上肢部。

2.4 取穴中特定穴应用分析

表4示,本研究共运用十四经穴163个,其中有106个腧穴分属于10类特定穴中占65.03%,应用总频次2969次(注:本研究中如果一个腧穴同时属于不同种类的特定穴,则分别统计使用频次)。去除频次<10的腧穴,结果显示10种特定穴中使用频次前三位的是交会穴、五输穴和下合穴。

表3 取穴所在部位分析统计表

表4 特定穴类别选用分析统计表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穴规律分析

表5、6示,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纳入数据的常用组穴模式。设定支持度为20%,支持度个数为62,置信度为0.7。结果显示,出现频次较高的前三组组合是“百会、四神聪” “合谷、足三里” “曲池、合谷”。在此基础上分析置信度在0.7以上的针灸治疗脑瘫穴位组合的关联规则。

表5 常用组穴模式分析

2.6 穴位组合规律的网络展示

图1、2示,为直观展示针灸治疗脑瘫运用穴位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本研究选穴量情况,将支持度分别设置为10%、20%,置信度为0.7时分别得到相对应的选穴组合规律网络展示图。

表6 取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

图1 支持度为10%

图2 支持度为20%

3 讨论

近年来多项研究[6-7]证实,针灸治疗脑瘫疗效显著。本文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选穴处方提供依据,现将针灸治疗脑瘫的取穴配伍规律总结如下。

3.1 注重四肢及头部选穴

从本研究结果中发现,针灸治疗脑瘫选穴注重整体选择,尤以四肢部及头颈部明显。分析其原因,脑瘫是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脉肌肉、四肢百骸失养所形成的亏损之证,而运动功能障碍作为本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着眼点,因此在注重近选头部穴位的同时,也注重四肢部穴位的选择。

分析针灸治疗脑瘫取穴频次较高者,从选穴使用频次在100次以上的穴位,即足三里、百会、四神聪、合谷、曲池、三阴交和阳陵泉的结果中,也可得到印证。四肢部腧穴,如足三里作为保健强壮要穴,具有补益气血、扶正培元之功;合谷为调理全身气机的大穴;曲池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达上下表里,擅于调气血、通经络;三阴交可通调肝脾肾三脏,疏经通络,调理气血;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是治疗筋病要穴,具有舒筋、强筋之用。并且有研究证实,四肢取穴可刺激病变肢体,改善局部肌张力的同时,增加其对侧脑皮质血流量,达到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8]。此外本病病位在脑,而百会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重要作用,更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要穴,而四神聪则具有醒脑开窍益智之功。

3.2 侧重阳经取穴

从本研究结果中发现,取穴所属经脉居于前列者皆属阳经,如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分析其原因,脑瘫多属虚证,治疗以益智补虚为先,众医家擅调周身之阳气,以补先后天之本。如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被称为“阳脉之海”,且督脉入脑络,对本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又如手、足阳明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且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训。此外,早在《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就有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论,胆为中正之官,主阳气升发,故以“调神从胆”的理论,选用足少阳胆经腧穴。而从经脉走行路线观察,并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特点,足太阳膀胱经对本病的治疗亦有重要作用。

3.3 注重上下配穴法

进一步分析穴位组合模式,根据组合频次排在前列的配伍腧穴,发现针灸治疗脑瘫注重上下配穴法,如“合谷,足三里” “曲池,足三里” “百会,足三里” “四神聪,足三里” “曲池,阳陵泉”等。中医对人体部位进行阴阳划分,上者为阳,下者为阴,本病腧穴配伍注重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上下配合,调整患儿身体阴阳平衡的状态,增强临床疗效。

3.4 注重特定穴的使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选用的十四经穴中特定穴占65.03%,尤以交会穴、五输穴使用较多。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更是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其中交会穴源于《黄帝内经》,明确记载于《针灸甲乙经》,它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加强了治疗本病作用;五输穴则是与诸脏腑联系最为密切的特定穴,且五输穴间的配合也可加强针灸治疗本病的通经接气之效。

综上,通过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脑瘫有着注重四肢及头部选穴、侧重阳经取穴、注重特定穴的使用、重视上下配穴法的规律特点。总结针灸治疗本病的规律,可为提升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临床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选穴曲池合谷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小穴位 大健康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