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智库结构特征与发展策略

2020-07-14方茜

中国西部 2020年2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结构特征韧性

[摘要] 通过与2015年比较,文章从决策、舆论、社会、专业和国际影响力五个角度,分析了2018年中国智库结构的四个新特征:从空间来看,优质智库呈现伞形分布;从类型来看,党政智库发展态势向好;从定位来看,各类智库保持传统优势;从活动来看,智库行为方式逐渐固化。针对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局部改善智库与决策层松散关系,有序带动人才高端化、特色化,适度推进技术与智库建设同频共振,不断强化智库“走进去”国际定位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智库建设;韧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 C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0)02-0102-08

[作者] 方茜 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成都 610072

一、引言

201 8年,中国智库稳步前行。在“锐进→精进”转型中稳顺,在“分工一协作”博弈中定位,在“传承一创新磨砺中升级,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智库版图正在形成。2018年,不确定性弥漫全球,政治格局离心化、经济走向逆全球化、局部冲突频发化成为常态。诸多问题交替登场,多种流动性相互叠加,“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外部扰动对中国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化解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对智库韧性提出了更高期待。

韧性是指智库应对干扰、抵御冲击、适应变化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韧性好的智库回应性好、灵活性强,能更好地对接党和国家的要求。2018年,我国智库强化韧性品质打造,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镶嵌,在互动中回应。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智库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强调互动,是立身于“变”,寓“变”求真的态度。也就是说,智库要将发展“镶嵌”到变化中来,把目标“镶嵌”到互动中去。当下,中国面对的变局愈来愈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一应俱全。“多变”既为智库发展提供了练兵场,也为检验智库提供了试金石。2018年,中国智库将自己“镶嵌”到变局中,准确及时回应现实,实现智库的价值和目标。

第二,换挡,在科技中立身。科技改变生产力,也改变生产关系。一方面,科技作为生产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智库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科技改变了智库与公共部门和公众的关系。既让决策部门有更多的路径收集建议,又让公众反馈意见的渠道更为便捷。与此同时,智库被置于网格化而非垂直化的关系中,扮演意见领袖、占据结构洞,更好地发挥影响力,借道科技是必然。2018年,中国智库把科技作为“换挡”的关键,技术不再是面子工程,而是智库的硬核。

第三,跨界,在拓展中进步。对事物的认识通常会经历不确定性到“渐确定性”过程。在高不确定性时代,变革大多出现在既有学科之间的空白地带,而筒仓思维、单一知識不利于认知的增进。2018年,智库在学科、议题,甚至方法上的跨越更加明显。在组织跨越、项目跨越、地域跨越的基础上,智库也在力求实现物质与精神、自科与社科、人与自然、人与机器以及时间的跨越。

以上三点体现了智库韧性,是智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镶嵌”让智库更加灵活,“换挡”给予智库硬核,“跨界”增加了智库悟性,这些都是我国智库进步的一面。当然,我国智库发展中也存在不足。如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真知灼见不多。许多观点如索洛尔的“能指”与“所指”,无非树叶的两面。智库如何正确运用技术,避免“知识的错觉”?如何在过程中选择相互包容,防止分歧导致认知劳动分工的彻底崩溃?这些问题考验着智库专家。如何建设好中国智库,我们认为,大前提是准确把握智库的发展状况,通过精准把脉抓准问题,由此提出改革建议,这正是本文的初衷。

二、2018年中国智库的结构特征

本文基于2018年的数据,对中国智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2015年数据,考察智库在空间、类型、行为等方面的转化趋势。

1.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和研究对象

(1)指标体系。分析采用《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的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1]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分别是决策、舆论、社会、专业和国际影响力,具体界定可参见历年《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需要说明的是,在“舆论影响力”下设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传播效果3个二级指标;在“社会影响力”下设公众影响力、助推发展力、创新支撑力3个二级指标;在“专业影响力”下设思想启迪能力、知识编码能力、创意扩散能力3个二级指标。

(2)数据采集。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华智库研究大数据平台”,①同时,在该平台收录的智库机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增补了一些智库。在数据采集中,我们继续坚持“三重过滤、两重审核”机制,通过机器采取与人工录入相结合的方式。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尽可能保持每年的数据来源相对固定。人工采集数据主要来源于智库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和科技厅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机器采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佰腾网、百度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等。还有一部分数据采自上百家报纸、期刊官方网站,以及少量数据采自智库机构微博。此外,2018年,还增加了智库网络影响力方面的数据,包括智库网站影响力和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数据主要来源于站长工具和微信公众号管理平台。

2018年,“中华智库研究大数据平台”新增各类智库相关数据近20万条。如在舆论影响力方面,收录智库的网站多达460余个、微信公众号1 70余个;在专业影响力方面,国内主流期刊和报纸发表的论文63528篇次,举办的国际国内会议1808场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560余项;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收录智库发表的高水平SCI或SSCI论文76435篇次。

(3)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490家智库,把大陆地区智库分成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其中,国家级智库是指隶属于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的智库机构;地方性智库是指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库机构,以地方社科院、党校和行政学院为代表;高校智库是附属于研究型大学的智库机构;社会智库是由社会力量举办且具有法人资格的智库机构”。①

2. 2018年中国智库的结构特征

(1)优质智库呈现伞形分布。2018年中国优质智库整体呈伞形分布,②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为伞面,湖北、重庆和四川等为伞把。2015~2018年,优质智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分布在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拥有优质智库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其次是上海,第三是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并列第四,四川位列第七。北京仍是优质智库的集聚地,但优质智库数量从2017年开始回落。中西部地区优质智库不断崛起,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湖北和贵州。2018年,湖北优质智库有所增加,广东、江苏、浙江的优质智库数量有所减少。进一步地说,中国优质智库保持了区域持续集聚态势,但方位有所改变。“北上”“沿海”有所回落,“西南崛起”成为一个特色。国家级智库的优质智库空间分布基本维持不变,③在北京高度集聚。地方性智库的优质智库覆盖面扩大,一改2017年的“东倾”状态,重心向西后移。高校优质智库向“北上广深”集聚,覆盖面积缩小。社会智库的优质智库空间分布基本维持不变,依旧集聚在北京、上海、广东和西南地区。

(2)国家级智库和地方性智库发展态势向好。四类智库排名前10、前20、前50、前1 00的智库分布情况详见表1。相较2017年,2018年排名前10的国家级智库增加1个;排名前20的智库中,高校智库减少2个,社会智库和地方性智库各增加1个;排名前50的智库中,国家级智库减少2个,高校智库和地方性智库各增加1个;排名前100的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各增加1个,高校智库减少2个,社会智库数量未变。从发展角度来看,国家级智库和地方性智库的发展趋势向好,社会智库趋稳,高校智库有所衰减。从数量来看,四类智库的递进关系依旧为国家级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地方性智库。

(3)各类智库保持传统优势。从五个一级指标来看,国家级智库的优势依旧明显,智库与政府部门的紧密关系仍是智库发挥影响力的关键。地方性智库的大部分指标低于国家级智库,成立时间长、规模大、与地方政府关系良好,是其提高影响力的主要来源。高校智库规模普遍偏小,尽管有人才数量优势,但人才优势发挥不充分。社会智库主要的优势体现在社会认同度偏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偏高。细化到具体指标,从变异系数来看,差别最大的指标是国际影响力下的SCI和SSCI收录论文、论文国际总被引;差别较大的指标是社会影响力下的皮书出版,专业影响力下的学术专著、自办刊物和高质量论文。

(4)智库行为方式固化。2018年,会议和讲座是智库活动的重点。从1~12月数据来看,智库举办的讲座和会议有两个高峰期。其中,小高峰在上半年的4月和6月,大高峰集中在下半年的11月。8月过后,讲座和会议都在逐步增加。

举办各类会议仍是智库活动的重点,与往年一样,国家级智库和地方性智库对会议的贡献较大。召开国际会议较多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智库(详见表2)。

三、智库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年以来,通过分类施策、多级共推和自身优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量质俱进、格局初见。从政府推动到智库主动、互动结盟,从党政智库实力占优到各类智库平分秋色,从优质智库“北上集聚”到“胡焕庸线东南部分布”,中国智库发展形势渐稳。适应变化、锻造韧性,党和国家着力引导智库向上、向好发展,下一步智库建设的关键则在找准阻点去突破。

1.智库建设中应关注的五个问题

(1)智库的“正智”和“真智”。不能简单地设定智库一定有智、有好智。首先,持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决策的结果必然不同。智库是否意识到理性偏好可能带来的误判?其次,利益是复杂的,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这些利益存在矛盾。智库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得失?再次,自由竞争有利于智库发挥“赶考”精神,提升自我存在感和锻造自身,但竞争若被资本主导,决策还算得上公平吗?最后,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脱离了党和国家,脱离了人民,缺乏“四个意识”的“智”是危险的。智库必须在上述几个自问自检中去确保“正智”和“真智”。

(2)智库与核心决策层的关系。中国智库与核心决策层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松散的。近年来倡导的智库治理,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智库影响决策的渠道,但智库介入决策层的方式仍是外部参与居多。在国家安全、公共危机等重要领域,外部模式不利于智库发挥作用,对智库的反应速度、对策力道有所削弱。从客观规律来看,大部分决策需要智库专家与决策者進行信息交换和事件预演,以多次讨论深化方案。寄希望于一次讨论或收集对策建议的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案的传统做法,很难应对高不确定性事件,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对智库来说,也难以把主要人力和优势资源集中于一次性议题。核心决策层在关键事件上与智库过度松散的关系,可能导致智库无力和无从深度介入决策。

(3)智库高定位与人才低认同的矛盾。优质的生产要素是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特别是人才。智库人才必须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近年发展来看,这一点未得到各界认同,甚至有些人认为,做不了学术研究的人才去做智库。国内一部分智库人员构成主要是年轻的科研人员和教师。这些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对中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政府部门运作缺乏总体认识,加之基层经验不丰富,拿捏问题的深度难以保证。2015年以来,中国智库改革把人的问题放到体制机制之后,人才“大众化”直接导致了智库的低端化走向。

(4)智库与科技如何能实现并行不悖。中国智库当下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科技应用不足。长远来看,则面临着如何确保智库发展与科技应用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问题。哈马斯认为,科技只是人对自然的控制,假如用于自身,成为人管理人的手段,就会造成社会病态。一边是智库积极运用科技,切人决策的高精尖领域,以“人脑十电脑”实现决策科学化和精准性。一边是智库在科技应用中力保不被科技“奴役”,不让人脑屈从电脑。对科技与智库的关系,科技并不总是好的,不应只关注利器本身,更应关注利器被谁拿在手里,以及人在何种程度上去利用它。

(5)智库“走出去”存在较大局限性。当前,大部分智库将“走出去”的思路定位在与国外智库交流,到国外宣传智库,将成果推介到国外。此“走”仍有较大局限性,客体意识较重,仅能实现“走出去”,难以实现“走进去”和“走心”的目标。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中国智库不解决“外部身份”带来的压迫感,传播的力度和效果就会受影响。

2.助推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深化智库高质量发展认识。中国智库建设从“数量扩张”向“质量精进”转型,高质量发展是首选。在智库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强化五点认识:一是高质量不等同于高影响力。高质量的“高”是指智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比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智库在关键事件和核心问题上的良谋和预见。二是高质量体现在精品化而非大众化。智库适合走精品路线源于两点:政府接纳思想的管道有限、太多的建议可能意味着没有建议。正如戴两个手表的人,对时间的认知未必优于戴一个表的人。三是高质量体现在智库与政府的好关系上。好关系不仅是指对策建议的上行渠道是通畅便利的,更是指智库与政府部门有切磋、讨论的制度。四是高质量体现在专家的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学术专家不等同于政策专家,更不等同于智库专家,对智库专家的认定需要智库领导部门的标准。五是高质量要体现在人才高端化。智库的前期建设过多专注于如何“改写”和“提交”对策建议,这两点需要技术性人才,而不是思想性人才。下一步发展,思想立库亟需的是跨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复合型人才。

(2)改善智库与决策层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2]这就需要改进智库介入重大问题的方式。一是需要围绕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紧急、重大以及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如国家主权、贸易战、颠覆性技术挑战、外太空开发)整合资源,组建并形成具有国家队身份的“智库核心层”(包括核心层智库、核心层智库团队、核心层智库专家)。与国家高端智库设立思维不同,此设计不重复设置机构,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寻求答案的政府部门作为召集者,确保多智库、多领域、多人才集中攻关。二是在智库内部建立政府部门的下属职能部门,由双方或多方人员共同组建,人员身份可不变更。常设机构意在增加智库与政府的互动了解,便于在切磋中形成有价值的思想、有成效的方案。三是促进“政府一智库”人才双向、常态流动。鼓励政府部门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到智库机构轮训1~2年,使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分析能力,发挥工作能动性。

(3)围绕人才高端化、特色化定位。智库高质量发展要着力人才高定位。一是大力培养智库储备人才。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智库人才(包括智库研究人才、管理人才、研辅人才)发展规划,立足我国国情,率先在经济、政治、党建、国际关系领域发力,建立相应的中青拔尖人才储备库。二是建立健全智库专家学者到政府部门轮岗、任职,卸任政府官员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的人才共享机制。三是进一步探索智库人才评价、考核体制机制。如科学认定中央级或主流媒体,包括“两微一端”发表文章的学术成果价值。四是支持海归智库创建和发展。当下国际局势有利于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应借此机,慎重挑选政治、经济、国防和高科技等领域有爱国情怀、有理想、有才华、有经验的留学人才组建海归智库。

(4)推进技术与智库建设同频共振。人与技术的互补性是智库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走向。一是鼓励智库走技术高端化路线,抢占新的治理领域。对有条件的智库,应尽快从智库数据库建设向智库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二是强化人与技术的互补性,人脑与电脑的合并发力。从两条路径实现科技与智库的“强连接”:通过生产领域连接激发生产力,以内容生产创造高价值的思想产品;通过流通领域连接释放扩散性,通过内容传播,吸引注意力和流量。三是区分“适度应用”与“控制应用”。机器认知引发的暗知识会颠覆现实的商业和社会。人类是在科技进步中实现幸福,还是在科技进步中被替代打压,很多问题仍是未知数。智库在技术应用上,应兼具开放与保守,不能全委托“机器”,要制定科技应用的“底线。

(5)强化智库“走进去”国际定位。在“走出去”基础上,强化智库“走进去”的国际定位。我们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智库可以向跨国公司学习,成为一种新型跨国组织机构。我国可挑选一批专业水准高、国际影响力大的智库,以服务全球重要领域、重要议题的方式走出去。鼓励中国智库在海外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海外业务;通过资助国外知名学者、合作研究等方式,在海外開展“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世界性议题的本土化研究,确保研究成果的可接受性和传播性。搭建中国智库的海外立体发声渠道,如开发适合传播的音视频产品,通过多平台分发,营造有利于智库发展的国际环境。鼓励智库在国际事务中多站位、站好位,积极争取诸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咨商地位”等资质,鼓励更多智库管理人员和专家进入国际机构,担任官员、专家或评委。

最后,智库发展还应坚持精品化、特色化方向。从智库领导部门来说,要不断强化智库精品意识,每年定期表彰一批高品质智库、高品质智库报告和高贡献智库团队。中央和地方智库领导机构可根据需求精选一批专业性好、针对性强的智库,强化政智互动,建立双方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及扶持一批基础好的党建智库、海归智库,弥补我国党建方向智库研究的不足,以海归智库发展实现国际化的突破。从智库自身来看,还可鼓励通过合并、重组实现资源优化。

参考文献:

[1]方茜.基于系统理论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影响力评价及特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 (02).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

(责任编辑 肖华堂)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a's Think Tank

Fang Qian

Abstract: Compared with 2015,the paper analyzes four new features of China' sthink tank structure in 2018 from five aspects of decision-making,public opinion,society, profession,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erms of space, high - qualitythink tanks present a umbrella 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type,the development trendof party and government think tanks is good. In terms of orientation,all kinds ofthink tanks maintain their traditional advantages. In terms of activities,the behav-ioral pattern of think tank is gradually solidified. In allusion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such as partial upgrading the lo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 tank and deci-sion-making layer,orderly promoting the high-end and characteristic of talents,moderately promoting resonance with the frequency of technology and think tankconstruction,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positioning of thinktanks as “going in”.

Key words: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tenacity;index system; structural features

①參考2016年11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6)》。

②优质智库是指综合排名前100位的智库。

③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社会智库的优质智库分别指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社会智库排名中前30位的智库。高校智库的优质智库指高校智库排名前100名智库。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结构特征韧性
水环境影响下的屯城古村营建特征研究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淮南花家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主题:建设韧性城市 助推城市发展
“轻车”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论《四月物语》中的散文式结构
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