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0-07-14张志强熊永兰

中国西部 2020年2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

张志强 熊永兰

[摘要] 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到<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发展一直受到决策层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关于成渝兩大极核城市及其之间区域中心城市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文章从全球和国内区域发展趋势出发,阐释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并从体制机制、空间结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市场和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三圈层经济圈;高端产业科技创新走廊;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94(2020)02-0001-12

[作者] 张志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成都 610041

熊永兰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成都 610041

引言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无疑将推动成渝城市群正式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经济圈之后的我国第四个大型城市经济圈。成渝城市群发展一直受到决策层和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自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改地区[2011]1124号)、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函[2016] 68号)以来,就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关于成渝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方面的探究,如肖义(2018)认为成渝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地区差异的随机分布特征,而生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导致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1]吴朋(2018)则认为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综合经济水平领域,指出社会保障与服务、人口教育与发展环境地域差异大、时空发展不协调是制约人居环境提升的短板因素;[2]Liu X(2018)研究发现成渝都市圈未来城市发展引起的变暖程度将不及中国东部地区历史变暖程度,绿色屋顶发挥重要制冷作用;[3]Yi P(2012)认为成渝经济区为了达到限制和优化S02排放目标,应针对每个地区、产业制定相应规划方案。[4]

二是关于成渝城市群经济差异方面的研究,如李峥荣(2018)发现成渝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在波动中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一西向格局、经济重心逐步趋于区域几何重心;[5]陈明华(2016)认为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区域内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6]晁静(2019)基于多源灯光数据发现成渝城市群经济规模呈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经济增速呈西中东梯度递减特征,总体差异、群内差异均逐年缩小;[7]Lei X(2019)研究发现成渝中心城市处于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重庆市的主要城市相对依赖于工业,而成都则受服务经济的驱动,城市人口集中能力更强。[8]

三是关于成渝城市群空间特征方面的分析,如杨任飞(2017)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发现成渝城市群的聚合情况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高度吻合,城市群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成都、重庆都市圈的核心地位逐渐形成;[9]赵映慧(2017)基于百度指数发现成渝城市群形成了“一主一次多从的网络联系空间格局,成都为主、重庆为次;[10]肖金成(2019)认为成渝城市群逐步形成“一轴三带”空间格局,即成渝发展轴、成绵乐城市发展带、长江城市发展带、嘉陵江城市发展带;[11]姚作林(2017)发现成渝城市群形成以成渝“双核”为一级,绵阳、南充、宜宾、万州为二级,其余城市为三级的城市体系。[12]

四是关于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如李月起(2018)认为成渝城市群应通过共立决心、共建机制、共筑内涵、共赢合作实现共生发展,以有效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13]田莎莎(2018)从产业层面、政府层面、城市职能层面提出成渝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14]锁利铭(2018)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跨区域合作治理局势明朗,并在跨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形成了治理网络机制和协作网络机制,但仍然存在部分阻碍;[15]胡小渝(2016)提出通过发展成渝双核城市、培育区域副中心城市、完善城市体系,推进产业集聚和整合、实现错位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成渝协调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引导消费等促进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16]

综上所述,关于成渝城市群各方面的发展已开展大量研究,但有关研究仍然停留在传统思维层面,基本上还是就成都论成都、就重庆论重庆,以及分析二者在区域发展中如何协调、配合,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目前鲜有将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空间互动联系的整体来论述,关于成渝两大城市及其之间的一系列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体化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在全球大城市群内部联系日益密切、日益形成为一个大的超级城市新趋势下,这是比较缺憾的。在当前成渝城市群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的国家战略定位下,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是什么?发展基础条件与现状水平如何?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是什么?未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方向、重点任务与发展抓手是什么?这些都是亟待深入探讨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群及其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方向

1.区域发展战略新格局:区域发展战略体系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升级和呈体系化趋势,形成了“4+4+3+M+N”区域发展战略体系,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17]“4+4+3+M+N”区域发展战略体系,第1个“4”即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从传统的三大区域经济板块调整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更加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各有特点和优劣势、相互衔接与贯通。第2个“4”即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本文正式提出,未来趋势是必然走向一体化),这4大一体化区域无疑将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区域。“3”即是“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经济带建设,形成了贯通国内、链接世界的线性经济带,成为实现区域内一体化、区域内外一体化、国内国际一体化发展的纽带。“M”即是建设5个以上国家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以前,国家已经批准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初,国家又确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这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可能还会适当扩充建设),将是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与动力策源地。“N”即是一系列支撑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诸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8个)——探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自由贸易试验区(11+6个),以及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自贸试验区生态绿色发展和自由贸易新模式;国家级新区(如雄安新区)(19个)——培育建设区域发展新的极核;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西部内陆区域对外开放大通道、形成陆海双向开放新态势。这些支撑性区域发展战略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使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更丰富、体系更加完善。

2.区域发展政策供给新特点: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化

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各区域发展基础和条件,不断调整完善区域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治理体系。这些政策制度包括各种类型的区域发展规划,如国家已经发布的11个城市群规划、科技创新中心规划(方案)、区域经济板块的五年规划或者振兴规划、各类经济区规划、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区域合作规划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如高铁网络、机场网络),区域间经济合作方案和协议,如《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以及中央试点的特殊区域建设计划,如创新型省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18]

3.区域发展资源动力极化显著: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发展要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19]曾经,社会各界都希望弱化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和格局,但实际上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加强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大城市由于其强大的经济规模效应,形成对周边区域乃至更远区域资源的强大虹吸池。从全球來说,大城市群的极化发展效应都在不断增强,都在不断集聚区域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一些大城市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其所在的城市群范围。在世界范围内,当今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中心,其创新能力也是城市群的发展引擎。面对这样一种全球性发展大趋势,为了充分发挥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规模经济效应,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推动经济、人口、资源更进一步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因此,预期大城市、城市圈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持续强化对各类发展要素的集聚,必然将有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成长壮大,在大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辐射或联动功能,进一步助推一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4.区域发展集群化新趋势: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辐射带动及一体化发展

全球典型都市圈(如伦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等)已经成为所在国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竞争力最强的经济区,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是科技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20]这些经济区都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依托区域内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和制度的衔接,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内各城市的分工协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率和均衡发展水平,使整个区域一体化、协同化发展。[21]我国城市群及其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江、珠三角等,并将继续形成更多超大、特大城市集群及一体化发展的层次体系:多个超大城市群一体化一级区域(如京津冀、长三江、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多个特大城市群一体化二级区域(如其他7个已经批准的城市群);10多个大城市一体化三级区域等。未来,国家主要的人口、经济等都将高度集中在这三级大城市群及其一体化所在区域。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圉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19个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8%的人口,贡献了超过80%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成渝、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以10.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近40%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详见表1)。[22]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成渝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已从2014年的3.76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5.84%上升到6.25%,增速在全国的城市群中位居前列,显示出了较强的增长动力。

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阵地”和“前沿窗口”,“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战略深入全面实施的重要支点和引擎,应当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当好“排头兵”,实现新作为。[23]在国家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如果再进一步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方向,合力打造内陆开放经济发展高地,增强成渝综合实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将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深入推进全国层面特别是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引擎

西部地区发展显著滞后导致我国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不利于国家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西部地区亟切需要发展起来与东部沿海城市群量级相匹配的城市群。在西部城市群中,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发达程度,排首位的当属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超过1亿人,拥有2个国家级中心城市,GDP远超西部地区内部其他城市群。

区域一体化是指空间上临近并且具有广泛经济往来的地区,试图跨越行政区划,构建统一市场,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一体化、空间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环境投资开发与保护一体化。[24][25]“同城化”是区域一体化在空间上的突出表现形式,是指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区内城市之间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突破行政界限,以“同城”的标准,在同质的环境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新型地域组合关系,是相邻城市之间基于更低交易费用诉求利益博弈与利益共享的动态制度变迁过程。[26]成都、重庆两个城市具有体量相当、距离相近、人文相同等优势,未来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完全可能打造成为我国第4个超大城市经济圈、西部地区最大的一体化发展区域。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辐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动力源

我国西部地区缺乏重大发展战略平台和经济动力源。没有大平台和动力源,就没有大舞台和大机遇,难以争取到国家重大发展支持、重大发展宣传、重大发展导向。西部地区就只能一直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式发展,不可能有顯著突破和重大跨越。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发展,将极大地扩大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以及辐射带动力,成为四川、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未来在国家层面发展的大平台和动力源。二者共同争取全球知名企业、国家级重大设施平台、重大项目等人驻布局,不仅可以弥补西部地区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空白,更有望成为辐射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源。

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川渝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就可以在战略目标引领下,形成目标导向的发展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有效化解行政阻力和降低发展成本。以一体化发展目标为指引,川渝两地可以围绕共同追求实现高质量、有机、协同发展,共同谋划两地同频共振、错位发展,而不会是恶性竞争、同质化发展。尽管目前川渝两地初步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成渝轴线区(市)县协同发展联盟和渝西川东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等合作平台,但在我国行政主导的体制下,这类层面的组织机制仍然面临诸多限制。因此,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战略目标,需要建立和健全更高层面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强化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和组织领导,争取国家层面的更多支持和机制化协调,成立类似“一体化发展组织机构”等,全面开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合理配置区域发展资源,让生产要素突破行政壁垒有序自由流动,[27]实现全方位开放合作发展,实现一体化共同发展目标。这样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目标,是前无古人的,必将造就川渝发展新的历史奇迹。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圉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思考与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动、争取由中央主导成立“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和相应的专业领域工作小组,由中央领导、国家相关部委和两省市领导组成,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领域工作小组会议,研究决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事项和政策、工作方案,明确重大建设项目和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实施督查考核等。川渝层面,在目前已建立的工作机制(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工作组等)基础上,应专门建立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和协同推进机制,以深入研究和专门推进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方面的重大事项。同时,还需要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专业支持(目前是纯行政化工作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经济中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专门研究相关重大战略与政策问题,以支持相关工作机制更好决策。发挥“一体化发展”重点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川渝毗邻地区已建设的“一体化示范区”内(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一体化发展经验。此外,积极促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川东渝西区县组团、广安合川北碚组团、泸州江津永川组团、资阳铜梁组团等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特别是,推动成都市、重庆市与经济圈内发展潜力大、合作空间广的城市(如宜宾),建立更具有示范意义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2.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理空间范围,按照三圈层优先次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前还没有国家明确的地理和行政范围。从长远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形成包括“核心圈”“拓展圈”“辐射圈”等三圈层的多圈层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圈地理与行政范围,应该包括重庆市全域(38个区县);四川省除了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以及攀枝花市外,其他17个地级城市,合计面积27万平方公里。这里,本文将原来不在成渝城市群规划中的重庆部分区县,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都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圈”范围,是在新的发展战略下应该考虑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拓展圈”还应该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卫星城市,如四川的西昌、攀枝花,云南的昭通、丽江,贵州的遵义、六盘水、贵阳,以及陕西的汉中、安康等城市。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战略考虑,其“辐射圈”还应包括整个西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核心圈”和“拓展圈”包括了川渝两地全部行政区域,促进两省市整体协调发展。“核心圈”和“拓展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重点范围(特别是核心圈),有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在川渝两省市全部适用,有利于整个川渝两地省级行政区域的一体化和同步发展。“辐射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外溢和辐射带动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西部地区带来的发展利好,有利于最终形成覆盖整个西南地区乃至西部的“泛成渝经济圈”。从快速发展的形势看,目前成渝贵环线高铁已经开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直接延伸到“拓展圈”了。

都市圈的同城化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28]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首先,应依托成都和重庆主城区,通过进一步完善交通通道,建设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形成1小时交通通勤圈;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共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带动成德眉资都市圈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两个大型都市圈内部同城化发展。其次,培育次级中心城市都市圈,重点是遂宁一南充一广安都市圈、自贡一宜宾一内江一泸州都市圈和达州一万州都市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多支点城市群强核。最后,通过都市圈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一体化发展。

3.规划建设成渝高端产业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先进高端产业承载平台

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理念,成渝需要相向发展,在成渝双城之间打造产业轴带,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围绕优势产业集群,依托中心城市的创新资源,从北向南规划建设“成一遂一南一广一渝”科创走廊、沿成渝高铁的“成一內一渝”科创走廊、长江沿线的“宜一泸一渝”科创走廊等三条成渝高端产业科创走廊(轴带),形成适合文旅创意和大健康产业、先进高端制造业、绿色生态产业等发展的集聚载体,“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带动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现代高端产业的增量化承载平台和连接“轴带”,将两大顶级极核城市、若干区域中心城市、一系列三级县级城市连在这三条产业轴带上。科创走廊的规划建设是长远战略谋划。可以在这三条科创走廊上,逐步规划建设升级一批国家和省级经济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和人工智能试验区等)、大学新校区和科研院所与地方共建的创新平台等,形成新兴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走廊。两个省级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宜宾三江新区的批准建设,也将成为成渝两地相向发展、辐射带动科创走廊的新的端点强核,引领与带动成渝中部塌陷地带崛起。在科创走廊沿线上,还应再设立类似的发展新区等,增加新的带动和辐射强核,加速创新资源的集聚与辐射,使科创走廊逐步发展成型。在科创走廊内,要布局建设跨区域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要加强创新网络内信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激励机制等建设,从而促进协同创新各利益主体实现跨领域、部门和地域的连接、交互与整合。

4.协同推进建设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动力策源地

协同建设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科技动力策源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首先,可借鉴长三角的经验,加快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成渝双城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集群化以及创新链协调统筹化。其次,要规划建设成渝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组织体系。成渝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应该是“一中心十多科学城十众科创走廊和园区”模式。“一中心”即“成渝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取成为我国第5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成为“成渝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标杆性工程。“多科学城”即是“成渝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主要承载区域,形成“3+2"的发展架构,四川重点建设成都(天府)科学城、绵阳科技城、宜宾科教城,重庆重点建设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科学城。“众科创走廊和园区”是成渝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和新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包括新建的三条成渝科创走廊,以及川渝的多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人工智能技术试验区、数字经济示范区等一系列平台等。再次,以产业发展政策激励现代产业创新引导科技创新,在区域内建立范围更大、层次更高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包括产业联盟、教育联盟等,支持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产业联合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此外,还应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建设,在户籍政策、福利制度、薪资水平、子女教育、财政税收方面达成“共享人才”协议,破除人才流动的藩篱。

5.强化市场和营商服务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效率

重点推进资本市场、区域通关、金融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建设,推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人制度和标准。[29]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方面,应推动川渝两地海关、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信息共享、资质互认、执法互助,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信息交流共享和应用联合惩戒机制。应进一步加强两地工商、质监、税务、劳动和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通关及外贸合作方面,应深化成渝海关开展“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创新海关监管模式”等合作,与沿江11个城市海关全面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30]在对外贸易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服务体系。会展合作方面,两省市每年可派出高规格的政府代表团参加对方组织的西博会、糖酒会、渝洽会、智博会等展会活动。[31]通过强化市场一体化建设,为川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此外,还应逐步推进成渝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

6.推进“美丽成渝”示范工程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版“美丽中国”建设。一是打造成渝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成渝毗邻绿色经济增长区。成渝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等独特优势,特别是拥有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之间的良好地理区位优势。可以规划建设成渝(主要包括四川遂宁、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和重庆潼南、合川、万州等)毗邻绿色经济增长区,着力打造万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在川陕革命老区崛起新的绿色经济增长极,尤其是打造绿色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可以成为成都、重庆人民美好生活的大后花园。二是建设“宜宾一重庆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带”,成为成渝绿色发展经济圈的标杆性工程。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科学论证和推动创建跨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制定跨区域生态文明制度,加强跨界河流的联防联治,探索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建立雨情、汛情、火情、灾情、疫情、林业有害生物、大气污染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会商预警、联防联控与联合执法机制。三是建设绿色发展经济圈生态文明高地。着力建设“成都国家公园示范城市”,使其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绿色发展经济圈的生态文明高地,并形成在双城经济圈和国家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成都理论”和“成都经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增(扩)建自然保护区范围。加强川西北三州区域的生态保护力度,以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加强区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区域的生态价值,提高基于区域生态价值的可持续长期经济产出,成为未来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的策源地。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角度,川渝还应进行整体性旅游规划和产品线路设计,加速巴蜀美景与巴蜀文化融合,联手建设世界级全域旅游目的地,成就巴蜀旅游战略性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肖义,黄寰,邓欣昊.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以成渝城市群为例[J].生态经济,2018,(10).

[2]吴朋,李玉刚,管程程,肖春晖.基于ESDA-GIS的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测度与时空格局分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0).

[3] Liu X, Tian G, Feng J,et al.Assessing Summertime Urban Warming and the Coolingefficacy of Adaptation Strategy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ina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03).

[4] Yi P,Duan N, Chai F,et al.S02Emission Cap Planning for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01).

[5]李峥荣,徐邓耀,雷舒砚,王如渊.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8, (03).

[6]陈明华,刘华军,孙亚男,徐春霞.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J].城市发展研究,2016,(03).

[7]晁静,赵新正,李同升,青雨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多源灯光数据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19,(05).

[8] Lei X, Yonggang P.Research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Chengdu -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2000 t0 2015 [J]. China City PlanningReview, 2019, (02).

[9]杨任飞,罗红霞,周盛,程玉丝,陈婧祎,向海燕.夜间灯光数据驱动的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成过程重建及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05).

[10]赵映慧,李佳谣,郭晶鹏,基于百度指数的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與开发,2017, (04).

[11]肖金成,汪阳红,张燕,成渝城市群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研究[J].全球化,2019,(08).

[12)姚作林,涂建军,牛慧敏,哈琳,李剑波.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7,(01).

[13)李月起.新时代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论坛,2018,(03).

[14]田莎莎,季闯,成渝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4).

[15]锁利铭,位韦,廖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成渝城市群跨域合作的政策、机制与路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16]胡小渝.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及对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6,(26).

[17]着眼大棋局 落子更精准(中国经济纵深谈(15))——如何看待区域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19-08-26 (02).

[18]孙久文,夏添.2019:区域政策应着力于差别化和长效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9-01-24 (04).

[19]关于区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这些干货[EB/OL]. (2019-12-15). http://www.qstheory. cn/zhuanqu/2019-12/15/c 1125349397. htm.

[20]大都市圈:未来的国家竞争力高地[N].经济日报,2014-06-10 (13).

[2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EB/OL].(2019-04-26). https://new. qq. com/omn/20190426/20190426A08A56. html.

[22]顾阳,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当前经济运行热点——更加注重采用发展型手段去杠杆[N].经济日报,2019-08-17 (04).

[23][29]曹清尧.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2018,(14).

[24]张丽华,徐晓新.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5).

[25]李雪松,孙博文.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08).

[26]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以沪苏嘉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7]徐匡迪,长三角一体化要让生产要素突破行政壁垒有序自由流动[EB/OL]. (2019-04-20). https: //www. thepaper. cn/newsDetail—forward一3323558.

[28]陈耀.都市圈一体化是推进城市群一体化的重要步骤[EB/OL].

(2019- 04-01).http: //finance. sina. com. cn/meeting/2019-04-01/doc-ihtxyzsm2281450. shtml.

[30]川渝签署“36条行动计划”:推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成渝高铁公交化运行[EB/01]. (2018-06-08). https: //baijiahao. baidu. com/s? id=1602675687043027656&wfr=spider&for=pc.

[31]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56号建议的复函(渝发改函[2018] 382号)[EB/OL]. (2018-05-03). http: //www. ccpc. cq. cn/home/index/more/u/jygk/id/212371/r/l. html.

(责任编辑 肖华堂)

Strategic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Zhang Zhiqiang Xiong Yongl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ngdu - Chongqing area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decision-makers and academia, including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Regional Planning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and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Chengyu Urban Group”,and the proposal of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Twin-City Economic Circle. However,there isrelatively few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and their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Based on global and domestic regional development trends ,thearticle explains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and puts forward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spat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rket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Chengdu - 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Chengdu -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three -layer economic cir-cle; high -e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corrid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十四五及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研究(20RKX0485)。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