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月物语》中的散文式结构
2016-11-30杨璟
杨璟
【摘 要】散文式结构是影视剧作艺术中别具一格的结构形式,给人意境深远的感觉。本文以岩井俊二编剧的《四月物语》为例,分析散文式结构的特征是如何在具体的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其与文学中的散文体裁有何共通之处。
【关键词】散文式结构;《四月物语》;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21-02
散文式结构与文学中的散文样式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即不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开端、高潮和结局等结构要素,也没有显露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它以造型手段展示生活中发生的一桩桩事件。其总体构思是由若干串连在一起的段落构成,因而并不讲究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的必然性,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依存关系。它主要采取顺序式叙述方法,偶尔运用闪回。它或者侧重表达含义,或者追求传达哲理,文体灵活多变,取材自由,在近似散乱之中蕴含着真挚、深沉的情感,因而使这种独特的叙述格局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更由于它酷似生活的自然形态而拥有真实性,使其具有其他类型结构无法代替的真情实感和艺术说服力。这种结构方式在东方化风格的影视剧中得到发挥,往往能够产生韵味无穷的感觉。
1998年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编剧的《四月物语》就是典型的散文式结构。这部影片分为七个段落。段落一:榆野告别父母从北海道出发,前往东京武藏野大学读书。她来到自己出租的公寓,搬家公司帮她送来家具。她想送点北海道特产给女邻居,但吃了闭门羹。来到学校,她参加了开学典礼,在班级的自我介绍中,榆野显得很不合群,同学问她为什么考武藏野大学,她回答得支支吾吾。在学校食堂里她认识了同学伢子。段落二:第二天,榆野骑车来到武藏野书店,买了几本书,然后在书店附近游荡,在喷泉广场上遇见一对恋人在亲热;她在电影院看了一场无聊的电影,遇见了一位猥琐的男青年,最后她骑车逃走。她再次来到书店,向店员询问书店的作息时间。段落三:伢子拉着榆野去参加钓鱼协会,会长深津很会拉人入会,然后大家到草地上练习钓鱼动作。段落四:伢子又想拉榆野一起去练习钓鱼,榆野拒绝了,她再次骑车来到武藏野书店,遇见了山崎在书店中工作。段落五:榆野回到公寓,做了很多咖喱饭,想要邀请邻居一起用餐,再次遭到拒绝,她只好一个人孤独地吃饭,没想到邻居却来到了榆野公寓中。段落六:榆野和伢子在草地上练习钓鱼动作,伢子告诉榆野她暗恋深津,伢子问榆野恋爱过吗?榆野回忆起自己高中时期对山崎的暗恋。山崎是榆野的学长,他从来没有注意过她。山崎考上了东京的名校武藏野大学,榆野也想考到这所大学去。一天,榆野的好朋友鸫从东京回来,送给榆野一本书,并告诉她书是在武藏野书店买的,山崎在那里勤工俭学。榆野本来成绩很差,但为了能够和山崎在同一年大学读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了武藏野大学。段落七:榆野再次来到武藏野书店,这次书店里只有榆野和山崎,山崎认出榆野是和他读一所高中的学妹,并叫榆野常来玩。榆野买了书之后,兴奋地离开了,这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榆野躲在美术学院楼下,她遇见美术学院的加藤老师,向加藤老师借走唯一的雨伞,并再次来到武藏野书店向山崎借伞。山崎给了榆野一把红伞,然而这把红伞有点破了,于是他拿出许多伞,但每把伞都不合适。榆野撑着这把破红伞回到美术学院,把借加藤老师的伞还给了他。目送加藤老师离开后,榆野依然撑着破红伞,幸福地站立在雨中。
一、散文式结构依赖生活化的题材
散文写作本身虽然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又反对虚拟情节和制造人为的戏剧性纠葛,因此,散文本身生活感很强。影视剧当然不可能完全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要实现散文化的风格,首先要选择生活化的题材,这种生活化的题材追求展现朴实的生活和真挚的情感。
《四月物语》这部影片的选题很适合采用散文式结构,它展现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真挚的情感。榆野对山崎的爱情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而是平凡、朴实的,是生活化而不是戏剧性的。《四月物语》之所以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于影片本身对生活化的追求,在日常生活的展示中,凸显出爱情的纯洁,以及少女为爱的执着。
二、段落、情节和场面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通过细节铺垫实现“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追求
散文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和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它写人写事只有看似几个零散的侧面,实际上却“不散”,因为散文的主题明确,笔力仍然集中。所以,散文式结构的影片不追求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必然联系,看起来好像是在无休止地展示日常生活,实际上这些日常生活的展现往往是朝着影片的主题、人物性格塑造以及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方向前进的。在这种影片中,编剧往往重视的是细节的展现在不经意间联系主题。
在《四月物语》中,有三条行动线,一是榆野三次前往武藏野书店欲制造与山崎的偶遇;二是榆野和伢子参加钓鱼协会的活动;三是榆野想和隔壁女邻居交朋友。这三条行动线穿插进展,同时,在行动线展开之前影片展现了离家到东京、搬家、开学典礼、自我介绍等榆野的日常生活场面。这些场面的排列如下:1.家人火车站送别榆野;2.榆野来到自己的公寓;3.搬家公司问路遇见新娘;4.家公司帮榆野搬家;5.榆野送特产给女邻居被拒;6.开学典礼,榆野看校乐队演出;7.同学自我介绍;8.食堂认识伢子;9.榆野看学生摇滚乐队演出;10.榆野第一次去书店;11.喷泉广场遇情人亲热;12.看电影遇猥琐男;13.榆野第一次去书店;14.榆野、伢子与深津谈判;15.草地练习钓鱼;16.榆野拒绝伢子参加钓鱼活动;17.榆野第二次去书店遇见山崎;18.榆野请女邻居做客;19.草地练习钓鱼;20.榆野回忆暗恋故事;21.榆野第三次去书店,山崎认出榆野;22.雨中借伞。
这些段落和场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实则影片通过行动和细节将所有段落和场面联系了起来。
首先,三个行动线是通过间接表意联系起来的。榆野三次前往武藏野书店欲制造与山崎的偶遇和榆野和伢子参加钓鱼协会的活动正是通过“钓鱼”的引申含义联系起来的——榆野去书店不正是在“钓鱼”吗?榆野想和隔壁女邻居交朋友,女邻居两次拒绝了她,最后女邻居主动到榆野宿舍做客,这其实隐含表达了榆野的真诚和努力是可以改变关系的,而榆野前往书店欲制造偶遇山崎和这条行动线也有同一的主题,而且也正好是三次。
《四月物语》中的很多场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连贯性,完全是生活化的展现,而实际上在这些场面中,作者抓住的是情感上的联系,并且设置了较多的细节来突出情感主题、连接情节,这些细节的铺垫在影片结束之后让人回味无穷。例如,场面1,家人火车站送别榆野,表现了一个女孩为了爱情惜别了北海道所有的家人,前往遥远的东京去了。场面2榆野来到自己的公寓,展现了东京四月樱花飘落的美景以及东京早晨和谐的生活图景,实际上这些景象也都是榆野心情的表现,对于一位拼尽全力实现目标的人来说,目的地什么都是美的。场面3展现了搬家公司在送家具的过程中遇见新娘,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场面4搬家公司帮榆野搬家,展现了榆野并不是性格强大的女人,而是无主见、随和的人。因为这样性格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但成绩很差的榆野为了爱情居然考上了东京名牌大学,因此作者从侧面赞美了爱情的伟大。场面6开学典礼,榆野看校乐队演出,实际上埋下了山崎在高中搞乐队的伏笔。场面7同学自我介绍,榆野穿着毛衣,展现她对东京的不了解。通过同学设问:“你为什么考武藏野大学”,而榆野支支吾吾地回答,埋下了榆野考大学动机的伏笔。场面9榆野看学生摇滚乐队演出,进一步埋下山崎在高中也是乐队成员的伏笔。
所以,《四月物语》的情节看起来很散,实际上“文眼”是比较明确的——歌颂纯洁的爱情,在联系段落、情节和场面时,编剧构思精妙,不轻易让人明白,待整个故事讲述完之后,观众联想到之前的设计才能体会出生活的韵味。
三、散文式结构没有明显的高潮和结局
这是由于这种结构形式既没有戏剧冲突所形成的紧张发展过程,也没有矛盾激化后必然要出现全剧高潮的形势。但大部分散文式结构还是有高潮的,只是这个高潮相对于戏剧式结构,力量更弱,或者说,散文式结构并不着意在高潮处让矛盾最大化爆发,而着重于高潮处所引发的意味。
《四月物语》的高潮处就是场面22“雨中借伞”。在场面21中,山崎认出榆野是自己高中学妹。这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而榆野欢快地在雨中奔跑,这场大雨跟一般的青春爱情片不同,它没有戏剧性作用,而主要是抒情性作用,是榆野此刻心情的意象化表现——幸福得想哭。她借了加藤老师的伞又折回书店向山崎借伞,山崎给了她一把红伞,榆野打开后,山崎发现伞的边缘有点破,于是他找出很多伞,结果感觉每一把伞都不合适——这隐喻了最初的爱情其实就是最好的。然后,两人有一段对话:
榆野:学长还在乐队吗?
山崎(摇头):你怎么知道?
榆野:学长很出名的。
山崎:是吗?
榆野(小声):至少在我心中。
山崎(没听清楚):啊?
榆野:我会把伞还给你的。
山崎:不用了。
榆野(坚定地):我会还给你的。
山崎:好。
这段对话让观众恍然大悟,场面6开学典礼榆野看校乐队演出和场面9榆野看学生摇滚乐队演出的叙事意义。
这段剧情与戏剧性结构的影片相比,根本不算高潮,但是却让人感觉清新、动人。一方面是因为前面的叙事中节奏十分舒缓,所以突出了这个并不激烈的高潮;另一方面它也是主人公榆野压抑情感的宣泄点,榆野朴实随和的性格中所爆发出的别样的执着、倔强,让观众突然惊喜地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点。
影片使用的是开放性结局,以榆野打着红伞立在雨中结尾,并配以她的内心独白:“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说真是奇迹啊。不过如果真的是奇迹,我会说,是爱的奇迹。”至于榆野和山崎的爱情关系将会怎样发展,让观众自己去想象,给人余韵无穷的感觉。
总之,散文式结构为影视剧花园中增添了一支独具一格、光采夺目的鲜花。这种影片的文体自由,取材生活化,于形似散乱之中寓有强烈、真挚的感情,富有内在的韵律。这些特点,使得影片在描绘事件、刻画人物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无疑可以扩大影视剧的表现领域。但是,要写好这样的剧本对编剧的要求非常之高,必须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敏锐的艺术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