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区位熵及贸易格局演化

2020-07-14周佳丽肖艳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区位熵

周佳丽 肖艳

摘要:本文基于贸易区位熵的计算基础,探讨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化格局;从该产业主要产品的区位熵和贸易格局演变的差异分析,明晰了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非集中性生产和非均衡性贸易间的关联性。中国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积极参与者在众多产品上形成了全面利用资源、整合生产销售的贸易格局,中国在该产业的参与度较高;但是,鉴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网络中参与者的平衡性增长以及参与国众多的特点,中国在该产业上并无绝对优势,即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可替代性极强。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重要的战略方向应是关键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创新研发和生产。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区位熵;贸易格局

一、引言

陈凯莉(2017)认为WTO多哈多边回合谈判中,关于商品贸易方面的一个重要协议是电子信息协议《信息技术协定》(ITA),它是世界贸易组织下的一个旨在将IT产品关税降为零的多边协定,由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份额92.5%的39个国家和地区于1997年在日内瓦签订并生效,其成员国代表了全球97%的IT产品出口额[1]。王秀乾(2018)以贸易熵来测算国家间汽车产业的贸易集聚程度,根据贸易的集聚程度構建贸易的网络分析框架的基础[2]。孟倩(2017)认为区位熵结果一般以1为临界值,若区位熵大于1,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有着显著的贸易往来,若区位熵小于1,国家I与国家J之间没有显著的贸易往来,若反向区位熵同时高于1,代表I与J两国的双向贸易显著[3]。自2000年信息科技产品的关税降至零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网络演化研究对明确我国未来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发展方向尤其重要。原嫄(2014)和丁林红(2018)认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增长率呈两阶段性[4][5]。本文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将2001年~2019年分为两个阶段,发现各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增长增速迥然不同。第一阶段增长较快的国家集中在北美州和大洋洲;第二阶段增长较快的国家集中于亚洲。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贸易数据源于ITC贸易统计数据库,以2001年~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数据为基础,排名前14位的国家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国(见表1)。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IMF和WB数据库。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数据依照海关HS 编码第85章的商品的相关数据。

2.贸易网络区位熵公式构建

本文贸易区位熵的演化由产业区位熵衍生,以测算国家间产业间贸易的交往过程和密度,具体公式如下:

TQIJ指国家I与国家J的贸易区位熵;XIJ指国家I向国家J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XIW指国家I对全球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GDPJ 表示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W表示世界生产总值。

三、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进特征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关税全面下调后,自2001年~2019年的贸易格局经历了较大变动。如表1所示,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双向贸易国家数和单向贸易国家数变幅不大,且呈以下特征:

第一,除了美国和越南两国外,其他国家双向贸易的国家数均出现了波动。两个时间阶段下,美和越的双向贸易国数分别为2个和6个。菲律宾和墨西哥等国的双向贸易网络国家数上升。双向贸易网络国家数下降了的有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荷兰、法国。单向贸易网络国数维持稳定的有法国、日本。单向贸易网络国家数上升了的有韩国、泰国、越南和中国。

第二,发展中国家融入电子信息贸易网络的趋势已形成。整体而言,中心国家所呈现的双向贸易网络国家数和单向贸易网络国家数的变幅不大,但是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的变动更明显。

第三,主要国家在2008年前后达到了贸易网络国家数的最高值,然后有所下降,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整体下滑基本吻合。

第三,从中国对重要国家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区位熵的数值来看,中国与中国香港之间联系最为紧密,除此之外,中国与韩国、日本、荷兰、泰国、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区位熵均大于1,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间存在密切的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关联,这种关联性(体现为区位熵数值)日益增大,且产业的优势正辐射到东南亚和东北亚。

四、影响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化的因素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问题、信息主权问题以及公民信息隐私问题是各国政府管制的重点。对于信息产业的投资和兼并的国家管理和监控日益严苛,美国和欧盟对该行业的投资和管控机制以及实践经验不断被其他国家复制和超越,使得信息产品的技术垄断的负面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贸易自由化助力电子信息产业生产的全球分散化。

电子信息协议的签署代表着该类商品贸易自由化的全面推进,在世界贸易组织其他产品自由化之路受阻的情况下,该类产品的贸易自由化借助全球信息时代的最新需求迅速开展。发达国家为了扩大在全球电子信息市场的参与度,陆续将相关的非核心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个别发展中国家依靠自我消化吸收与技术创新获得了一定的子产业竞争优势,使得该产业的全球贸易网络呈扩张趋势并复杂化,其中生产的网络化和分散化导致了全球贸易该产业中间产品的贸易繁盛。

2.产业中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低决定了全球生产的分散化程度。

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分散化态势较弱,与之相对的低技术含量产业的分散化较强。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处于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宗主国地位,在决定转移何种生产环节时,发达国家依然保持了对技术的垄断,被誉为其竞争力源泉。研究发现,高技术含量产业和低技术含量的产业贸易均呈扩张趋势,出口国和进口国数量上升;但在高技术含量产业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出口国参与的数量比例非常小;在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中则恰好相反,发展中国家作为出口国的比例高而且较稳定。

3.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使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链的机会增加。

电子信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波动较敏感,特别是源于低技术含量生产环节的全球化分散布局的存在,这种敏感程度日益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土地的价格优势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链布局的关键选择之一,其次就是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劳动力的素质是该产业至关重要的选择要素,与其他低技术含量产业不同,电子信息产业不仅仅包含了低技术含量的子产业门类,同时也包含了高技术含量的子产业门类,对劳动者技术层次和教育背景的考量也是分散化生产的重要依据。

五、中国的应对策略

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等领域,是全球电子信息产品技术性竞争的焦点。其中软件是此类产品的技术核心,作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业基础的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产品,则具备较高的附加价值。美国、日本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是基于对上述领域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的掌握与垄断。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专注于关键元器件的技术开发与投入,旨在提高其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该领域的软件开发与生产层面,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国形成了其独佳竞争力。由此可见,中国也应提高自身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特色竞争优势,本文的核心竞争优势策略简述如下:

第一,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以形成垄断性的技术优势。随着技术与知识创新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强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产业演变的关键一环,同时人才要素也发挥着产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核心优势。对微观个体而言,灵活的技术创新可保障企业持续性超额利润,而关键技术或产品创新更有助于企业成为行业领袖。因此,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核心集中在关键技术的创新上。宏观上看,大力发展创新性技术是俘获产业链主导权和转移控制权的基础,中国应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并在子产业的技术协同创新上构建合作共赢的平台。

第二,加速电子信息产业的业务重点环节创新。从长远出发,在企业及产业内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提升技术业务领域创新、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电信业技术业务创新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电信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业务环节,要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层次,提高自主创新起点,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三,强化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我国现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福厦沿海地区等四大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以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吸引人才集聚,创建协同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大型的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交流展示活动,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產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四,普及并加速数字经济下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用技术应用。目前我国电视、电信、计算机等网络呈独立、分离的状态,而数字技术触发了音视频、通信、计算机等三大类产品的融合,三大网络相互渗透、交叉经营及资源共享已是大势所趋。电子信息技术与建筑、机械、交通、汽车、轻纺、能源、冶金等产业的多元交错,可催生出新的技术领域及更广阔的产业门类。一方面,计算机、手机、传真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向家庭及个体的涌入模糊了消费和投资类产品的边界。另一方面,家用电视机、计算机、通讯终端等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涌现,佐证了数字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PC和TV的快速交融。

第五,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以保障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业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协同共进,对联盟使命和任务有以下要求:一是要打造政府与产业界协同联动的通力合作平台;二是要将联盟建设成信息化、自动化、与信息安全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平台;三是培育、带动、牵引联盟成为行业资源对接、整合、推广平台;最后,支持联盟开展多样化业务,创新技术研发、促进行业标准化、引领试点示范、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加速形成多元高效联动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凯莉.WTO《信息技术协定》扩围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7,(26):30~31.

[2]王秀乾.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现状研究发现[J].电脑迷,2018,(02):27~27.

[3]孟倩.信息技术与中国经济增长[D].中央财经大学,2017.

[4]原嫄,孙铁山,李国平.近五十年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与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14,(3):12~22.

[5]丁林红.试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J].金融经济,2018,(22):36~38.

作者简介:1.周佳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2.肖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贸易与环境。

猜你喜欢

区位熵
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基于空间DSSM—区位熵的内蒙古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
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区位熵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状
基于区位熵的江苏机电产业集聚度研究
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信阳市服务业产业区位熵分析
金融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