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态课堂 追求本色语文

2020-07-14罗志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构建语文教学

罗志成

【摘 要】教学改革的层层推进,使更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被挖掘、利用。“生态课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基于此,本文对“生态课堂”的含义进行简要的说明,并对有效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应采取的策略进行分析与叙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210-02

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并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这也是“生态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生态课堂”也向着更开放、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一、简析“生态课堂”的含义

“生态课堂”是教学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并不是某一学科的专有名词,其重点在于“课堂”二字,“生态”表示的是“生态化”。因此,可以将“生态课堂”理解为“生态化的课堂教学”。现阶段,“生态课堂”并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一些国内的教育学者认为可以将“生态课堂”理解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生态课堂应体现为这一时空内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关联,即可以将“生态课堂”理解为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三者构成的一种统一体,并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对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分析与解读,以便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1]。

二、有效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应采取的措施与策略

(一)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在“生态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但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应引导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预习。如果学生与教师不注重课前预习工作,那么学生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对教学内容一无所知,进而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形成新的“填鸭式”教学。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观潮》一课时,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预习,对钱塘江大潮没有一定的了解,对文章内的词语缺乏相应的理解,那么课堂教学的氛围变得过于沉闷,教师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对知识进行接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并在课前做好充足的预习准备。这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动权,也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使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阶段的特点。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统一预习,并逐步使学生形成预习的意识;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自主预习。

(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日常,并重视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现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缺陷是,忽视了语文教学所延伸出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由语文教学延伸出的历史、法律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只对延伸内容进行浅显的说明,或是直接忽略掉。这不仅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于片面化,也影响了学生历史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形成。当前,一些小学生对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了解,多数是通过网络信息或是游戏途径,这不利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3]。此外,语文教学中法律教学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工具性的综合学科,语文教学对学生正确历史观以及法律意识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这一功能,并将大量的精力与注意力放在了对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当中,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从“生态课堂”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学内容出现“生态失衡”的现象,即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而过于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历史、法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历史可以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培养,而法律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如在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字、词、句的练习,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理解,还需要向学生介绍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与说明,并向学生简单地讲解历史与个人之间的关联。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纪录片资料,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如在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这一部分进行学习时,语文教师将教学内容向一些法律规范延伸,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普法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此外,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一些时事、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借此不但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进行分组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分小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为有效的调动,也可以使学生自身的个性得到突出与发展,这也是现阶段“生态课堂”中主要的学习形式之一[4]。在进行分组学习时,学生可以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帮助,吸收其他人的优点,这有利于拓宽学生自身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使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如在对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的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这一部分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形式的学习与讨论,让各小组进行民间故事的收集,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故事的讲解,以此锻炼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协作与交流,进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综上所述,“生态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重点在于,充分展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应善于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积极进行语文知识的延伸,进而使语文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顶峰.基于学生视角的黄厚江本色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4).

[2]孙丽杰.本色语文本色课堂[J].学苑教育,2018(20).

[3]張后刚,胡海美.“读”字打造本色语文课堂——《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J].中华少年,2018(24).

[4]唐志新.学语习文:用语文的方法教本色语文[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12).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构建语文教学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