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优势策略

2020-07-14雷玉

天津教育·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综合素质分层教学

雷玉

【摘  要】数学科目,因为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科目,难度增大,内容加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较高要求。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小学分层教学的优势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因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和收获。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综合素质;数学素养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之所以会出现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数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分析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就能根据其差异性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

一、分层教学的优点与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因为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完成目标。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题目,这样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宽度;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要求完成基础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知识点时,因为所学内容涉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所以在教学时,对于单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可以让水平一般的学生进行练习,而对于新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则可以布置能力较强的学生先预习自学,然后到讲台前尝试分析讲解。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不管是哪个学段,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这种差异性在低年级段表现得不太明显。而到了中高年级,这种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有的学生各科都很出色,而有的学生要么出现单科优势,要么总体成绩一落千丈,和其他同学拉开了差距,尤其是数学学科。因为知识难度加深,逻辑性更强,如果学生思维不是太灵活,学起来更困难。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同,使用的教材也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任教科目各学段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着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比如,驾驭课堂的能力、指导评价的能力、综合判断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引导他们掌握自身能力范围内所能接受的知识点。只有教师提升了自身的素质,才有能力实施分层教学。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照顾到全局,教师只能关注到大部分学生,而这些学生还必须是能力和习惯相对较好的那些。而对于那些学习习惯和能力不太理想、数学基础又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则很容易出现“脱轨”的现象。因為他们的思路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加上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如,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等,从而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也只能是越来越不理想。如果我们采取分层教学措施,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情况,将他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然后再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知识储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不同的练习题目,引导组织他们学习。因为这样分层,每个层面上的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会有所进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课前制定分层目标

课前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做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顺利实施分层教学,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就要精心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准备不同的展示材料、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预设完成情况等。如,在“小数的乘法”这一章的教学中,在备课之前,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进行“小数的意义”相关的知识回顾和复习,让基础层次的学生来分析,对于“小数乘以整数”的练习则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讲解;而最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要让能力最强的学生来练习。对于每个层面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虽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许会有新的知识生成,但是只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灵活应对这些新情况,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

教师要想顺利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就要对学生分层次地进行管理。一提到分层,好多人会以为就是把学生按照测试成绩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殊不知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测试成绩和智力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能力、思维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小组的成员无论是在成绩方面,还是能力和习惯方面,要能做到互补和互助,才能调动整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小组内成员不能做到互相配合、互相协助,那么这个小组的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只有统筹考虑,把他们分到合适自己的层面,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分层,既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三)分层进行作业布置

既然教师在课前进行了教材材料的分层准备和知识接受的分层预设,那么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上也应该分层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来设计练习题目。在教学六年级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对于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有难度的、具有探究性的练习题目。如,以“较大的量或几倍数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练习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让优秀生去做,可以拓展其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可以降低习题难度,如,以“题中的等量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练习题目,属于中等难度类,让中等水平的学生练习,既督促了其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其灵活运用的能力;对于那些能力较一般的学生来说,就布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如他们最擅长的“以总量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练习题,也就是行程方面的练习题,既可以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完成练习任务。只有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才是教学的目标。

(四)课堂提问分层进行

正是因为学生有个体性差异的特点,所以他们对于同样的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进行分层提问,也就是针对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完整地解答并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时,像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有几组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等,这些基础性的问题可以让学习一般的学生来回答;像“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这类有一定难度和探究性的问题则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如果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超出他水平的问题,只会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太简单的问题也会让优秀学生失去探究的信心。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分层提问,不仅照顾到了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乐于去质疑、去探索更高水平的知识点。

三、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没有什么明显的差距。但是一旦到了中高年级,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差距。所以,才要求教师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才能够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需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徐燕.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7(6).

[2]蔡美玉.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0(10).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综合素质分层教学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