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探究与实践
2020-07-14程中林徐文婷
程中林 徐文婷
摘 要 目前,国内高校衡量学生成绩时终结性评价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开展形成性评价意义重大。笔者对安徽外国语学院微积分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对形成性评价在微积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教学改革 学习通 微积分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ummative evaluation is still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whe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asure students' achievements and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is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 of learning effe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formativ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or talent training. The author carries out teaching reform of calculus course in Anhu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nd makes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alculus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formative assessment; teaching reform; learning; calculus
1 在微积分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1.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目前各高等学校不断加大智慧校园建设的投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率也已达 98%以上,硬件条件的改善客观上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在课堂中“低头族”“手机控”等现象屡禁不止,尽管很多高校采取了很多限制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相关措施,但是效果不明显,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遇到的新挑战。当前,大型教育机构针对学生手机端开发的蓝墨云班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辅助软件,在各大高校中已推广多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辅助教学,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2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缺陷
微积分课程的成绩评价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这种以考试作为学习目的,甚至只求考试及格,无法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数学知识将来在专业课程的运用,达不到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形成性评价,但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方式仍占主體地位,没能真正起到反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1.3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些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具有一线工作的性质。[1]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设计上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应有所不同。“微积分”课程作为经管类学生一门专业必修课,除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计算方法,还应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扭转传统课堂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看结果、轻过程等诸多问题,探索基于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以落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有利于实现课程考核目标和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2]
2 基于学习通的“微积分”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探索
2.1 课前预习环节
利用学习通的通知公告功能,发布章节预习提示。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做好的课程章节的课件、视频、讨论、测试等,通过通知功能即时推送到学生手机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点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同时每个同学的预习情况都可以通过后台实时观测。课前预习设置的任务点内容通常较为简单,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完成预习,确保预习效果。
2.2 课堂互动环节
在课前或课后的考勤阶段,传统课堂都是老师手工登记模式。“微积分”课程通常是合班上课,人数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纸质记录考勤,势必会比较费时间,而且记录也不方便。学习通提供了拍照、手势、位置、二维码等四种考勤模式,既节约时间,也杜绝了学生作弊。通常我在考勤时采取的是拍照签到,拍照的图片内容可以是课堂笔记也可以是作业订正,既可以防止考勤作弊,也增加考勤的趣味性,一举多得。
在课堂的互动阶段,学习通设有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测验、问卷、评分分组任务等功能,供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选用。如老师需要进行提问,可以采用抢答模式,根据抢答顺序奖励不同的积分,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采取随机选人模式,增加课堂的紧张气氛。在课堂练习阶段,通过学习通,老师提前设置好测验内容可以高效地在课堂开展测试。对于客观测试题,系统能自动完成批改;对于主观测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将拍图上传。借助学习通的测试功能,对学生当堂学习的课程内容可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师生互动。
在整个课堂互动环节,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最大限度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学习通的投屏技术,将教学活动的结果实时呈现在屏幕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互动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2.3 作业环节
“微积分”课程由于概念抽象、运算技巧不易掌握,作业较多。通过学习通的作业功能,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拍图上传。这样做的好处:第一,作业批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用等学生都收齐,老师随时随地批改;第二,作业反馈及时。学生的作业被老师批改后,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同时可以查看到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第三,一定程度上减少作业抄袭现象。作业提交时允许在截止时间前修改一次,多次作答取历史最高成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建立学习信心。
3 形成性评价在微积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成效
通过对每一级学习“微积分”课程的2组班级进行对比,一组班级的老师使用学习通辅助教学,一组班级的老师未使用学习通辅助教学。先后跟踪了18级、19级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分别从平均分、标准差、优秀率三项指标进行了对比,从图1、2、3不难看出:19级卷面成绩的平均分、标准差、优秀率的指标与18级相比,明显发生分化。特别是19级使用学习通辅助教学的班级的平均分、标准差、优秀率,明显比未使用学习通班级的指标略好。通过两届班级使用学习通的期末卷面成绩来看,学习通在促进学生成绩提升方面效果显著,也进一步说明了采取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4 讨论与建议
(1)老师重视形成性评价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会无形增加老师的负担。特别是大学的公共课,老师所带的学生多。但是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态度、成绩等指标来看,推广形成性评价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2)形成性评价的成绩应该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建议将形成性评价成绩在考试之前上传到教务系统,从而保证形成性评价成绩不受期末卷面成绩影响。打通教学软件与教务系统的联接,在期末考试之前自动上传平时成绩,从技术上实现数据的独立性。(3)形成性评价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老师平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数据反馈。老师可以定期将平时的积分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通过后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个别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一对一沟通指导。(4)建立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任务观测点。根据学科的特点,选取科学可执行的任务观测点,设置不同任务点的权重形成学生的积分值,尚需进一步探讨。
5 结语
微积分课程内容逻辑性强,教学具有连续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稍有松懈就有可能知识点没有理解,极易掉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成性评价特别适合微积分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及时性、全面性、真实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整体学业水平存在诸多方面的优势。[3]但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又是对立统一的,将二者有机融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蔡敬民,余国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10):32-34.
[2] 張家胜,程苗.应用型本科教育形成性课程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科技电算化课程考核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2019(9):114-117.
[3] 韩一士.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文化学刊,2017(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