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路径探析
2020-07-14洪慧
洪慧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多元化教学路径不断呈现,在线课程建设也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聚焦在线课程建设,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进行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平臺、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开发、加快教师信息化水平建设等方面,具体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在线课程 建设路径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path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and the online cours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of online courses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online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plu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building online curriculum resources platform,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 oriented curriculum,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level.
Keywords Internet +; college; online courses; construction path
当前,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实现高效、高质的课程建设,强调转变传统思想模式,充分立足在线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发挥“互联网+”的载体平台作用,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发展。本文将就高校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加强在线课程建设进行论述。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构建在线课程资源库,能够转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在开放式资源导入中,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良好条件。通过移动学习系统的充分覆盖和利用下,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环境的建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高校着力于在线课程建设,能够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发展,为新模式、新方法的生成,提供有力支撑,体现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在线课程建设能够为教学提供载体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建设中,能够通过在线资源库建设,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载体平台,为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提供新的教学机制。首先,以互联网为载体平台,创设在线课程资源库,为教学提供完备的资源保障。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开发在线课程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教与学的实际需求,以提升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其次,在线课程建设以新的模式,将互联网课程资源导入至传统教学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贡献,满足不同个体对资源的实际需求。因此,在线课程建设能够优化教学载体平台,在开放式资源库的导入中,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生成。
1.2 在线课程建设能够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线课程建设能够形成开放式线上课程资源,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多元化的教学空间里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以在线课程建设为依托,构建SPOC混合式学习方式、慕课等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将教学空间拓展开去,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将知识导入与自主学习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以在线课程资源为载体,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融合中,更好地拓宽传统课堂教学视域,在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中,优化教学环境,有效率地提高教学质量。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问题
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构建在线课程新模式,能够转变传统僵化的教学形态,促进开放式教学空间的生成。从实践来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问题,影响到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因此,立足“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在线课程建设规划缺位,在线课程资源库不完善。在线课程建设科学规划,是构建在线资源库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以致于课程建设规模、技术支撑、应用模式等要素不明确,影响到在线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规划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中,缺乏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充分立足实际需求,在以规划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发挥在线课程的应用价值。
(2)在线课程建设形式僵化,缺乏特色课程资源导入。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方式有了新的转变,但从实际来看,还存在形式僵化、缺乏特色的问题。首先,在线课程建设缺乏特色课程资源导入,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在线课程的有效性;其次,在线课程资源过于依赖网络资源,有些资源比较滞后,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实用性不强。因此,在线课程建设应在建设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开发建设模式,以更好地盘活在线课程资源,为特色课程资源的导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这是在线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路径
在笔者看来,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关键在于发挥“互联网+”的载体功能,通过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课程开发方式的创新,以及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在线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搭建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载体功能,为在线课程开发及使用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高校应从课程建设规模、技术支撑等维度,更好地提高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功能。一是立足校园课程资源平台,在互联网的载体作用之下,将校内优质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平台资源的建设质量;二是加强在线课程教师团队建设,在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实现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导入。如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商务英语场景模拟演练技巧与实训”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从微课的精心录制到课后的讨论专区的维护与答疑,再结合实体课堂中的教学探究,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在线资源的平台功能的效果,同时也立足自身专业学科优势与特色,创建专门资源库,极大地提高了平台的使用价值;三是优化高校硬软件设施,为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建立,创设良好条件。实质上,在线课程建设对硬软件设施有较高要求,这就强调高校应完善硬软件设施,为在线课程建设及平台打造,提供技术支撑,实现高质量在线课程建设。
(2)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方式,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化。在传统思维模式之下,在线课程开发过于依赖自身资源的导入。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自身资源条件存在局限性。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在线课程开发,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利用,发挥企业在资源平台建设中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在线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因此,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探索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化。在线课程建设在项目化的驱动之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市场)相衔接,同时也可以将行业企业资源作为课程开发的标准,融入到项目化教材之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首先,高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将在线课程建设与市场(行业)相衔接,通过若干项目的导入,将理论课程资源与职业性、实践性资源向结合,突出了在线课程开放性等特点;其次,在线课程建设,关键在于如何立足师生需求,通过知识的导入,生成在线课程产品。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运作方式,能够将在线课程开发与学科专业有机结合,从课程资源库的建立,到课程资源板块的生成,最大化地为在线课程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再次,在线课程建设,应形成“学校—学生—企业”的开发主体,在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一体化的构建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在线课程建设资源的整体质量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应从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出发,立足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创设;另一方面,还需将校企合作化的在线课程建设充分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体现在线课程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
(3)加快教师信息化水平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推进,应注重加快教师信息化水平建设,这是扎牢在线课程建设基础的重要保障。在笔者看来,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在线课程的应用价值。首先,高校要注重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教育工作,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等方式,为教师信息化水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其次,高校要制定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将在线课程建设作为考核指标,并将考核指标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更好地提高教师参与在线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再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在线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一方面,高校要坚持依托“互联网+”的发展环境,在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制定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微课设计、微课比赛、微课制作等方面,通过资源导入与合作,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在线课程建设环境,实现“互联网+教学”环境下的高效能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之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应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化互联网的载体效能。在本文探讨中,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在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视域中,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完善的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并且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方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化开发,将高校在线课程建设质量提升,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优化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18(12):153-154,157.
[2] 冯年华,陈小虎,吴钟鸣.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3):58-61.
[3] 徐曉雄,桑新民.地方本科院校慕课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6(9):39-43.
[4] 朱光明,魏芳芳.网络课程资源如何“去库存”——“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利用[J].重庆高教研究,2017.15(1):120-127.
[5] 董坤,谢守美.基于关联数据的MOOC资源语义化组织与聚合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6):177-182.
[6] 侯温甫,王宏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以“食品加工中的安全监控”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18(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