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家庭变故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20-07-13孙云燕
孙云燕
摘要:残疾孩子是不幸的,而帮助他们战胜不幸、走向幸福最关键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所以要不断地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学校、教师还应当把对残疾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有效地延伸到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家庭变故;心理特点;安全感;优化家庭环境
关注残疾学生的“家庭变故”,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班风、校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个案介绍
慧慧是一个天生聋哑的女孩,她本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宠她的爸爸、爱她的妈妈和疼她的哥哥,让这个残疾女孩虽然折翼,却倍感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慧慧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的爸爸因病离世,腿脚有毛病的妈妈选择回到南方老家,并带走了健全的哥哥,留下残疾的慧慧与奶奶相依为命。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慧慧的奶奶在其母亲走后不久煤气中毒,经过治疗后还是经常神志不清,家中杂乱无章,卫生条件差,慧慧便由其姑姑接手抚养。姑姑天性善良,加上觉得慧慧很可怜,所以对慧慧的照顾无微不至,百依百顺,几乎达到宠溺的地步。即使这样,慧慧的性格变化仍然很大,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下课不写作业,整个人的情绪也变得急躁起来,与教师顶撞,与同学争吵,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自己,甚至把自己与全班同学隔离开来,一言不合,就出现攻击同学的行为。姑姑也反映慧慧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只要姑姑给自己家孩子买什么就必须给她买,不买就不高兴,把自己觉得好吃的、好玩的东西藏起来,而且从来不主动干家务活。
二、个案分析
从家庭背景来说,家庭是残疾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的状况、氛围、教育方式对残疾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影响。不少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家庭因素导致。该案例中,慧慧因为父亲去世,母亲丢下自己回老家,使她失去安全感,不易相信人,对学习失去兴趣,只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儿童心理来说,“变故家庭”的残疾学生心理能力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逆反心理、压抑心理、厌世心理、固执心理和自卑心理。在本案中,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后,母亲带哥哥回老家,使慧慧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复杂心理问题。自卑导致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影响人际交往和活动范围。焦虑是一种心理表现情绪,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将自己封闭起来,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只想逃脱现实。不难发现,慧慧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很差,这正是他家庭教育劣根的表现。
三、应对措施和处理方式
(一)让母爱回归,给孩子安全感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本案中,慧慧的姑姑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取代不了母亲的位置,所以我通过短信、QQ、微信等形式与慧慧的母亲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慧慧的母亲明白她对孩子的幸福负有重要责任,虽然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但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感觉到被关心,被爱,从而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因为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二)让疼爱有度,促孩子健康成长
当家庭出现变故时,父母往往觉得对不起孩子,因此过分“听从”孩子的意见,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做法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容易助长孩子骄横、无理、无礼的不良习惯,使孩子忽视对亲人的尊重和关爱,这就是溺爱。在本案中,慧慧的姑姑就是典型的溺爱型家长。虽然慧慧姑姑的做法于情于礼都无错可挑,但从孩子成长的长远角度来看却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与慧慧的姑姑多次探讨,最终达成一致协议:选择合适的方法,一切事情从慧慧的实际需要出发,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让关爱长存,育孩子感恩之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心灵的爱抚来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来涤疗精神的污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多关注遭遇家庭变故的学生的心理,积极地为其进行心理疏通,努力为这些有家庭变故的残疾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以外的更多关爱,以此来弥补他们缺乏的亲情,抚平其心灵创伤。在本案中,我多次与慧慧进行深入谈话,或以师者的姿态,或以友人的形式,尤其是慧慧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攻击同学后,我一一做通全班同学的工作,消除同学们对慧慧的误解,然后发动全班同学的力量,让慧慧敞开心扉,最终与大家坦诚相待。同时,努力挖掘慧慧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闪光点,以此激发这个残疾女孩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并转化为积极上进的动力。
四、总结思考
通过对本案例中该生的教育转化,对于今后做好遭遇家庭变故的残疾学生以及其他特殊的学生群体的教育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遵循敬业原则,坚持“六心”教育
以爱心为纽带做教育,热心了解残疾学生及其家庭背景,细心洞察和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诚心换回残疾学生的热情和朝气,耐心且甘于付出时间和精力,最终真心感化学生。
(二)找到教育转化的突破口
残疾儿童敏感、脆弱,他们渴望别人能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理解自己,所以处理遭遇家庭变故的学生工作的关键是找到他们心理和思想的症结,并以此因势利导进行教育,必要时采取教育的“倾斜政策”,这就是转化的突破口和途径。
(三)追求教育的综合效应
遭遇家庭變故的残疾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仅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单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大力协助和密切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应为孩子营造快乐、互助、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面前,家长对待事情要保持不惧艰难、乐观的心态,给孩子树立榜样。
(四)总结经验,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转化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技巧。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能及早发现,并能洞察其思想症结;谈话要有的放矢、情理兼备;要善于寻找教育点,对症转化,适时引导;要长期关注以巩固教育成效,实现最终转化等。
参考文献:
[1]彭德华.家庭教育新概念[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朱丽莎.残疾人心理探讨[J].医学文选,2006(1).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