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国初期的声乐教育及其成果
2020-07-09韩瑛
【摘要】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声乐事业大规模、整体性地迅速发展,以日新月异的面貌朝着更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建国初期;声乐;教育;成果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204-02
【本文著录格式】韩瑛.谈建国初期的声乐教育及其成果[J].北方音乐,2020,06(12):204-20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风风雨雨的曲折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伴随着声乐艺术观念的变化与更新,正是这种观念的更新,才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专业声乐教育的形成
新中国一成立,有关部门就做出战略决策,集中优势兵力兴办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1952年髙等学校教育改革中首先进行的院系调整,促进了高校声乐教育在地域分布上从沿海大城市向内地扩展的趋势,先后在每个大行政区创办一所音乐专科学校。此外,还先后创办了南京、山东、吉林等7所综合性艺术院校音乐系科。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全新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歌剧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歌剧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与歌舞音乐)与外国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一时期文艺舞台大量歌剧的产出与表演,不仅标志着我国音乐创作水平的长足发展,也标志着我国歌唱水平和声乐教育水平在较大范围内的提高。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0年10月在北京首演5幕歌剧《王贵与李香香》、1951年8月在京首演3幕9场歌剧《长征》。东北鲁艺实验剧团1951年1月在沈阳首次公演4幕7场歌剧《星星之火》。
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1953年4月在京首次上演歌剧《小二黑结婚》,1954年10月演出歌剧《刘胡兰》;中央实验歌剧院1955年5月首次公演歌剧《草原之歌》,1956年12月演出世界著名歌剧《茶花女》,1958年6月演出世界著名歌剧《蝴蝶夫人》,1959年5月演出苏联喜歌剧《货郎与小姐》。
1957年总政歌剧团在京首次演出歌剧《两个女红军》,1959年9月演出歌剧《柯山红日》。195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舞团在北京演出歌剧《红霞》。1957年12月中央实验歌剧院一团首演歌剧《槐荫记》。1959年12月湖北省实验剧团在京演出歌剧《洪湖赤卫队》。1960年5月中央歌剧院在京演出歌剧《窦娥冤》。1960年7月天津人民歌舞剧院公演大型歌剧《义和团》。1964年9月解放军空政歌舞团在北京演出歌剧《江姐》。中央歌剧舞剧院1962年5月演出歌剧《望夫云》,1962年7月演出歌剧《奥涅金》。1966年1月演出歌剧《阿依古丽》。
从1950-1966年的十多年中,国内共演出各种歌剧或歌舞剧约21部,新作品约15部,其中中央实验歌剧院等单位演出最活跃、演出剧目最多。
三、声乐事业的发展
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在北京开幕,参加观摩及演出者来自全国各地34个单位4500余人,全部演出历时24天,演出节目29台,盛况空前。新中国建立后,曾先后向苏联、东欧各国、古巴等亚非国家和地区,派出各种大型音乐表演团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李波、郭兰英、楼乾贵、郭淑珍、苏凤娟、杨彼德、吴天球等获奖数十项。1960年在民主德国柏林举行的第2届舒曼国际比赛中,黎信昌获声乐第四名。这些声乐活动,是我国在声乐领域内开始与世界进行交流对话迈出的第一步。享誉世界的美声大师沈湘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1993年去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声乐教学当中,先后培养了郭淑珍、金铁霖、殷秀梅、程志、关牧村等声乐人才;通俗唱法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俗唱法在我国内地逐渐盛行,80年代中后期,为了培养通俗唱法人才,朱逢博在上海、李谷一在北京分别组织了轻音乐团,再加上已有的东方歌舞团,这些团体不仅多方罗致通俗歌手,同时还挖掘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使之成长为通俗唱法的专业人才。同一时期,谷建芬组建了“声乐培训中心”,致力于推动通俗音乐领域中的创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歌手,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通俗音乐界走红一时的歌星中,有很多人都是出自她的门下,如毛阿敏、苏红、万山红、那英、段品章、孙楠、解晓东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许多院校的优秀的教授、专家的精心培养、指教分不开。
四、“土洋之争”与学术会议
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一边审视着民族声乐土洋结合后的变化,一边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半个多世纪的整体走向进行回顾与思考,由此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土洋关系的认识、把握以及探索、实践等方面发出诘问。
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民族声乐教学领域也随即开始了大步向前迈进。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兴起到今天,经历了风风雨雨近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五十多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似乎始终承载着或者围绕着东西方声乐艺术这两个引人注目的文化因素,具體地分析诸如:声乐艺术与社会发展趋势,声乐艺术与公众审美情趣,声乐艺术与民族传统习俗等等,在文化观念、民族风格与演唱技巧方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教学方法的变革创新与因循继承方面相互补充。
今天,当我们把王品素和金铁霖两位有影响的民族声乐教育家放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这一历史舞台的时候,猛然发现:她(他)们唱响的是一曲至今都没有明显终止迹象的二重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土洋之争”大讨论是中西声乐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矛盾撞击的开始。这次撞击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现代化、科学化进程的开始,而这个进程,最终完成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艺术从无到有.以及从继承传统到学习吸收外来先进经验的深刻变化,尤其是演唱方法的变化,推动了土洋新的结合。蒙古族歌手哈扎布以演唱蒙古族歌调低音和声与长调而著名,其演唱的《四季》《走马》《小黄马》等,娴熟地运用蒙古族民歌手特有的发声技巧,演唱自如、极富魅力。被誉为“花儿王”的朱仲禄于1950年从青海到北京参加国庆各民族大联欢,1953年,他整理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河州令》等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优秀节目奖。他的演唱有浓郁的“花儿”特色,高亢、起伏跌宕、音色富于变化、技巧娴熟。还有以擅长苗族飞歌、大歌著名的苗族歌手阿泡、维吾尔族歌手阿依木尼莎和帕提曼,库尔班、哈萨克族歌手卡玛勒、彝族歌手吉狄新和、朝鲜族歌手金善玉和朴贞子等,都各有特色,演唱有较广泛的影响。郭颂将民间唱法与西洋唱法熔于一炉,甚至自己亲自将许多东北民歌加以整理、改编,创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歌曲,其演唱风格与众不同,亲切自然、细膩委婉、清澈,人们形象地称他是一位“越唱越亮堂的歌唱家”。
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西结合”这个基本思路提出反思,这就是由音乐理论家田青、音乐评论家金兆钧发起的关于民族声乐艺术个性、风格的讨论。几代声乐教学工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领域苦苦探求,试图创立与中国民族的风格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并且确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而且,除了从大的时代思潮来分析外,我们把视角对准民族声乐教学,对两位声乐教育家进行更具体、细致的透视和更详尽、客观的分析。这样做的意义非常明确,就是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接受更新、更科学的观念,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推波助澜。歌唱艺术涉及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三个方面生理机能的运用,是客观并有共性规律的。比如运用腹式呼吸增大呼吸深度,用以调节气息支持,加之运用口、鼻、胸等各部共鸣,声音就会更持久、更洪亮,在这些方面,中外声乐工作者探索的结果大同小异。实质上,中西两种唱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打摆子”是一部分外国歌唱家的习惯,是一种过于夸张的声音装饰,不属于发声的范围。事实上,中国人唱歌也不是像放气筒一样,声音一点没有波动。发声方法不学,专学人家“打摆子”,固属末流,因为“打摆子”而否定一切外国发声法,也是因噎废食。无原则地反对“洋嗓子”,也不下工夫去研究中国旧有的歌唱家的唱法,光是直着嗓子在舞台上叫,自以为是新社会的歌声,这样的歌声不久就会被人民所厌倦的。
五、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
(一)声乐活动与专业赛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文化艺术的复兴,各种音乐汇演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如“华北音乐节”“东北三省音乐周”“西湖之春”“哈尔滨之夏”“榕城之春”“西北音乐周”“北京合唱节”、湖北“琴台音乐会”、福建“武夷之春”等。这些音乐汇演无论从规模到人数都是空前的,它显示了音乐创作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1997年春,由文化部、广电部共同举办了大型系列演出活动“97中国国际歌剧年”。该活动集中了全国五个艺术表演团体和外国的七个艺术表演团体,上演剧目16部。演出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南京、长春、长沙、杭州等城市进行。2000年11月,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精品荟萃。这次艺术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国际艺术节,对这时期及后来的我国声乐事业的繁荣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声乐表演在中外乐坛上的展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声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人才培养的声乐教学成果不断涌现,民族唱法方面,以王品素、金铁霖、武秀芝、邹文琴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民族声乐教育家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民族声乐教育家吸收了西洋唱法中先进的理念和技法,使民族唱法更富表现力。培养了一大批在艺术舞台上施展魅力的、优秀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如李双江、吴雁泽、郭颂、何纪光、蒋大为、阎维文、佟铁鑫、张也、王宏伟、汤灿等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享誉歌坛;美声唱法方面,老一辈声乐教育家如沈湘、周小燕等再一次焕发出青春,周小燕则培养了张建一、詹曼华、胡晓平、廖昌永、刘捷等国际获奖歌唱家。其余还有傅海静、叶英、高曼华、罗魏、刘跃、汪燕燕、王秀芬、幺红、王霞等。
六、结语
随着国内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广大人民喜爱、各具特色的歌唱家,他们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引起世界乐坛的重视,成为活跃在世界各大歌剧舞台和音乐会上的中国歌唱家。
参考文献
[1]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简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韩瑛(1965—),女,黑龙江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