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课的四个引导

2020-07-06徐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宝钗祥林嫂宝玉

徐丽

有些学生,对语文并不害怕,亦不討厌,而且还当真在它上面下了切切实实的功夫,可他们的语文成绩仍然上不去,此中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正确阅读。叶圣陶曾经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写作,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融会贯通。阅读是人一辈子的事,学会阅读,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下面试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学生对文章潜台词进行大胆挖掘

“潜台词”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猜测、去想象、去思考。要知道联想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素养能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潜台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宝玉挨打》中的一处细节,令我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宝钗……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看着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

这里,宝钗挂念挨打后的宝玉,想来探望一下。之前是做了很多物质的心理的准备的,比如拿颗药丸作幌子什么的,没想到见了宝玉却情不自禁起来。这在宝钗看来,是万万不能原谅的——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能向男孩子流露“过分”亲密的感情呢?这可是自己耳濡目染的礼教第一要禁止的,传出去多么有损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

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冷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宝钗那莫名其妙的低头中去体会她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态。

从宝钗的心理这一角度来看,宝钗“红了脸,低下头”并不是欲说还羞的甜蜜爱恋,而是说错了话自责自悔的表现。发生在这一动作之前的是宝钗忙咽住了话头,体现了她的谨慎。别看宝钗平时似乎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其实,她是外松内紧。说话随时考虑不得罪别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总能巧避矛盾和嫌疑,自我保全。

于是,宝玉心潮澎湃,痴念大作——“得她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息”。令宝钗自责自悔的一时“失态”,在宝玉看来,是那么深情款款。他一颗在浊世中挣扎着的孤寂的心,暂时得到了抚慰和温暖。在宝玉眼里,此时的宝姐姐,素日的“冷”气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流光溢彩的青春光环。他有多少激动和感慨需要向她倾诉啊:感激自己一污世浊男多蒙她一尊贵清洁的女儿垂怜;感慨自己不幸生为污世浊男,却又有幸成为闺阁密友……

可惜的是,这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痴公子尽管痴,冷美人还是冷。宝钗接下来一番话,是那么冠冕堂皇,滴水不漏,把薛家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尽管并没有人想责问她家的不是,她自我保护的盔甲还是自动地套了起来。并且,就在宝玉一肚子真心话急待诉说时,她却起身就走,毫不留情地打断了宝玉的畅想曲。

我们能怨宝钗“冷”吗?不能,因为她也是为势所迫,深受其害。我们能笑宝玉“痴”吗?不能,因为我们也时刻呼唤并贪恋着人间真情。那么,就让我们铭记大师为我们留下的这动人的一笔吧——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二、引导学生对文学主题进行多层面理解

有人说,文字总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地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因此在对文学主题讲解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其中的杨二嫂,人们大多认为她是一个庸俗自私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二十年前的她年轻美丽,擦着白粉,终日坐着,用自己的美貌招徕顾客,因而她的豆腐店里的买卖非常好,她成了“豆腐西施”,花瓶;二十年后,当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就变得自私自利、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并且想方设法在“我”搬家时捞点东西。当时的她已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情感,也不讲道德。事实果真如此吗?

细加分析,杨二嫂其实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可悲人物:她仅仅是一个弱小市民,底层人物,社会一芥末而已。她的所作所为实为苟且偷生,试想:在保全名节和保全性命的取舍中,孰轻孰重?况且又有谁会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甘愿堕落自己的灵魂去偷取“一双手套”呢?

因此可以说,杨二嫂的“堕落”是弱势群体对生活无奈的表现。那时社会道德沦丧,社会经济大崩溃,这才是导致杨二嫂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把虚情假意当作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作自己聪明才智的真正原因,她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这样分析原因不是比那种“贴标签”更令学生信服吗?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特别是创作思维,进而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和提高审美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理解,学生就常常会爆发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假以时日,学生的思路定然就会开阔了。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精彩处“另眼相待”

文章的精彩之处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有的是显而易见的。如《拿来主义》中“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字里行间充满着讽刺和鄙视。再如《祝福》中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关于祥林嫂木刻似的脸、竹篮中空的破碗、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等。“木刻似的脸上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悲哀神色的“消尽”,应该不是因为生活有了改善而摆脱了悲哀,而是因为不断叠加而已经“虱子多了不觉得痒”的麻木。“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一个人麻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如果让我们中学生来写,大多数同学可能会写成“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平淡乏味,韵味失尽。这种倒装(而且还加了逗号进行语气的间隔)其实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强调,还是强调祥林嫂的麻木。鲁镇既然被称为镇,虽然不一定是物阜民丰之地,但住户人家定然不在少数,这不少的住户人家想来应该大多认识祥林嫂吧?难道其中竟然没有一两户人家的一两个人给登门乞讨的祥林嫂一点可以充饥的食物吗?“碗是空的”说明祥林嫂其实已经麻木到根本就没有进到谁家门里乞讨过,她只是在鲁镇的街巷里转着,根本就忘记了为什么而转。她拄着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也是这个原因。经过这样的多角度分析,学生们明白了,鲁迅先生这样入木三分地来描写祥林嫂的麻木,其主要目的还是揭示残害她的这个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然而,有些精彩之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粗看平淡如水,细看则如饮甘醇,令人回味无穷。如孙犁《荷花淀》中,水生嫂看到很晚才回来的水生对她笑了一下,而且笑得很不平常,就问了一句,“怎么了,你?”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是一个倒装句,语序上的倒装说明这完全是脱口而出的话,流露出对丈夫的关心。当水生说他们明天就要到大部队的时候,能够把又薄又细的苇眉子编织成跳跃的精灵般的编席能手,竟然在编席子时“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這样的小细节正表现了水生嫂极力掩饰自己内心巨大的震动。

在阅读时要教导学生们能从平淡之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神,这不光是深思熟虑的见证,更是延伸性思维的提高。

四、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性阅读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型性,但白壁微瑕也常有所见。如阅读《鸿门宴》时可质疑:“刘邦在项羽40万大军的鸿门军营里借上厕所跑回了20里之外的自己的军营,就没有一个士兵发现?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对这样情节上的疏漏值得商榷的地方,要查找资料进行指误,予以大胆修正。再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绿》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句可以质疑:“这句话是不是犯了语法上的重复毛病?把第一个‘我字删掉不是更好吗?”学生们经过反复的阅读思考,就会把原来值得怀疑的地方解释修正过来。对于《绿》中的这一句,我们细加品味就会发现,作家这样写是为了强调在特定时间里只有“我”才有的独特感受,语法上虽重复,但情理上能说得通。学生们在质疑的基础上引用文章语句或其他准确可信的材料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把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做到实处。再如《勾践灭吴》课本注释中对“国子姓”的看法是“国君的同姓”,经过大量的论证,实际上应是“国家的子民百姓即老百姓”。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这些“微瑕”一般还是能发现的。但受习惯思维影响,学生往往唯书是从。为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善于创造的人“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是半亩方塘,那么汩汩清泉正来源于阅读。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一定能从阅读中挖掘出语文学习的亮点。只要引导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做到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要知道:正确的阅读方法是一把万能钥匙。如果方法掌握了,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哪里还会有打不开的锁呢?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宝钗祥林嫂宝玉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宝钗:生活要靠自己经营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寓言故事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
由黛玉与宝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