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020-07-04唐秋莲
唐秋莲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小学时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非常重要。教师想要数学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就必须认识到提高小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因为一些原因,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针对问题积极发挥教学优势,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善目前的现状,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本文将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发现问题;小学生
发现问题是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学生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大脑思考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探究以期最后能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纳入其中,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引起的
6-12岁的小学生处于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易表现出比较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害怕被其他学生嘲笑,因为问题太简单或被老师认为无关紧要,导致即使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也不敢提问。另一方面,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逻辑思维及智力水平都处于发展之中且并不成熟,其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不均衡,不善于看到问题的实质,也就导致难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更不用说能结合所学知识和教学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了。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重视把知识、结论能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导致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被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环节,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小学生在数学上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多变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多偏理性知识的教学,容易营造出一种严肃、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环境会制约着小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产生。
(三)小学数学学习脱离生活实际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象的,而数学是抽象的。小学数学的教学教的都是技能、技巧性的训练和题型,脱离实际生活,而长期面对单调而抽象知识的学习,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缺乏兴趣自然就不会发现问题。而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能运用于生活。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抽象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如何平分蛋糕,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问题,将抽象化为具体化,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现问题首先要有一双慧眼,具有独特的观察能力。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意识去观察、去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教师可用圆规在黑板上画圆,通过调节圆规开口的大小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圆规画出来的圆大小不一。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发现圆的大小与圆的半径应该有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出此问题;接下来教师就可带领学生来分析和解决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关系的问题。通过刚刚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提出的这一问题,那么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将更有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问题,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上课质量,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进行动手实操训练
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充满着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较好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把他们的天性发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将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教学情况提供多点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环节中通过观察和讨论来发现问题。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设计切蛋糕的动手环节——把同样大小的三块蛋糕卡片分给学生,要求學生需要把第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给爸爸1份;把第二块蛋糕平分成6份,并把其中的3份给妈妈;把第三份蛋糕平分成9份,把其中的3份给自己。让学生看看谁分到的蛋糕多。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很快地就会发现“三人分到的蛋糕一样多”这个问题。为什么呢?通过观察思考就会得出原因:因为“1/3、2/6、3/9”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关系。通过加入这种小学生动手实操训练,帮助小学生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以小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有利于开拓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特认知,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提前准备不同的三角形纸片及角度尺,通过量、折、剪、拼等方式让学生对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做一个探究,看看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有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他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发现此数学问题后,学生接下来分析和论证与此命题相关的课堂教学会更加感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度,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指引小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用数学思维论证问题。
(四)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将数学变成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的学科,使学生对学习更喜欢、觉得学习更有趣,教师也能通过有效的手段高效地指引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时,布置一道思考討论题:要对咱们教室的墙面进行粉刷,请同学们帮忙算下需要多少费用。这种结合实际生活环境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展开思考发现问题: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每平方米的费用是多少?需要扣除黑板和窗户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提问,促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热烈。通过将抽象的面积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明白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需要数学的真谛,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问能力的形成。
(五)多鼓励肯定学生
小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不足,有很多时候是由于小学生的自卑和紧张的心理障碍引起的,导致在课堂中不敢发问。对于教师来说,消除这两种不良心理状态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鼓励和肯定学生,尊重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敢提出问题的行为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看法,无论问题是否有价值,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信心。当遇到学生发现的问题有偏差时,要及时引导,一步步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问题,从而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大受鼓舞,帮助了学生进一步克服自卑和紧张的心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时,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开发更多的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如运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等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发现问题、乐于提问,并给予及时鼓励。小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小学数学的教学取得了相应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金志国.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7(4):24~25.
[2]刘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5).
[3]施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