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探赜
2020-07-04邢华平
邢华平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但在浩繁的传统文化中,具体哪些文化资源可以融入高校思政课、通过哪些渠道可以有效促进二者融合等问题目前尚有较大讨论空间。与此同时,教育部已将“精准思政”作为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着力方向,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以“精准思维”为导向,对二者融合的要求、内容、基础、路径等做进一步深化、细化探讨,以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功能,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精准思政;高校思政课;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再一次谈到二者的融合问题,做出了增强思政课文化蕴涵的指示。如何从这些文化资源中汲取力量,我们应以精准思维为引领开展工作。
精准思维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主题。高校思政课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在大学的重要阵地,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趋于精准导向的背景下,应顺应新形势开展工作。教育部近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继续打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可以说,精准化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新常态。本文在“精准思政”视域下,聚焦于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促进二者融合的时代语境、资源择取、学情分析、实施路径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精准研判政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先后发表了系列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断。十九大报告提出“双创”原则,指出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在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确定了这一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政府也先后出台多项配套措施,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做出部署。比如,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这些重要文件都对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做出了明确要求。
可见,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问题,已在制度层面展开整体规划,分层设计,系统推进。作为具体实施单位,高校既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又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滋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契合与对接中精准思考思政课如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精准厘清可用资源
思政课有自身的特殊性,既是独立的学科体系,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呈现,既传授客观知识,也传播特定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应在全面梳理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建立与传统文化的对标机制,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段找准切入角度,选准重点内容,以有助于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主要导向,廓定好相应的传统文化融入内容。思政课在资源选择上应主要遵循两大原则。
(一)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
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各类思想观念中有的具有跨时空的恒久价值,有的则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并非要全盘接受,而是要做好分辨和激活,敏锐把握时代脉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择取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时,应接续新时代的主题与话题,对资源进行精准分梳。对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彰显人类恒定价值观的内容要大力吸收;对存在阶级局限、时代局限的话语和内容则应批判分析,理性割舍。
在传统诸子百家中,有些学派已经式微或被历史淘汰。作为主流和核心的儒家学说虽然也存在不少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但更多的思想和观念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塑造着这个国家的主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3]儒家所建构的“修己安人”与“内圣外王”的人生成长与修炼模式,有效地将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统一起来,共同糅合进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与人生追求中。[4]习近平总书记还谈到:“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层面的要求, 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 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 [5]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精神。此外,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还形成了许多具有恒久价值的传统,比如: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本思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自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做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等等。这些观念与新时代发展都是相适应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广泛采摄,适当融入,以丰富思政课的文化内涵。 [6]
(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
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传统文化融入各阶段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目的做出了具体规定:“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7],明确要求以培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品质为主要任务,这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和灵魂是完全契合的,教师在梳理、提炼文化资源时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遵循教学活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探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思政课的契合点,适当使用相关文化资源,不可生搬硬套。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在保持思政课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各门课程特征, 明确融入传统文化的侧重点。具体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传授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志当存高远”的理想观、“君子有道”的道德观、“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信念观等正好与之契合。教师还可通过《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行为习惯,引用《管子·牧民》中的“国有四维, 礼义廉耻。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介绍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内在规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用《礼记·儒行》“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韩愈“奔向东南,惊涛澎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等生动写照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升华爱国主义情怀, 进而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目的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合理分析现实问题。教师在讲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知识点时可以结合传统儒家典籍中的经典表述,从历史的角度进行阐述。教师在讲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的关键抉择”时可引述《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韩非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淮南子》“日滔滔以自新”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传统,引导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时,可结合中国古人“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到“格物致知”这一重在行事、躬身实践的传统进行讲解。[8]
三、精准分析学情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9] 他在2019年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又谈到:“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思政课教师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律和要求,在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效果评价几个阶段均应认真了解、精准评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学习获得。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与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合理对接、针对性和亲和力同步提升。
如前所述,近些年国家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愈来愈意识到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们之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丢弃过甚。在上个世纪数次否定传统文化运动影响下,过往一段时期社会环境和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相对不足,青少年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现阶段“00”后陆续踏进大学校园并将逐渐成为大学的主体,他们是在全球化、商业化和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关注焦点、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新变化。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传统文化方面积累不足,却对西方文化具有亲近感,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追捧西方时尚和美食,痴迷西方影视大片和流行音乐。他们的追求也更趋务实,更关注对实际应用知识的掌握。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它们已然过时,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实际意义。不过,近些年随着弘扬传统文化政策大力度、全方位的铺开和实施,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日益增强,热情明显高涨,教育领域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也逐年提升,越來越多的青年学生生发出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和兴趣。
总体而言,“00后”大学生在思政理论与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不过大多属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是应试模式下的学习,真正深入体悟理解的并不多,但求知热情有上涨的趋势。思政课教师应围绕这一学情,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基础,以符合他们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方式展开教学,用更贴近学生的语言、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这也是做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前提基础。
四、精准择取实施路径
高校应该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贯通,通过创新教育途径、改进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
(一) 精准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可根据思政课具体授课内容进行探究性教学,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和案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讨论、收集资料、课外调研、现场展示、答辩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教师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共振,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加深对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的了解与认同,做到有参与、有思考、有收获、有共鸣,实现从封闭式向开放式、从单项灌输向双向互动、从“独白式教学”到“对话式教学”转变。[10]高校应对在思政课教学中成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课程进行大力推广,充分发扬示范课的带动作用,使教师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提高整体水平。
(二)精准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学生课外体验
高校应当积极开发、拓展所在地及周边的人文、历史、地理等物质文化资源作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地,根据各门思政课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主题,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参观访问、体验学习、志愿服务等,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价值认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当地历史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开展交流研讨,还可以将思政课社会实践作业布置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进行实证研究。高校要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加深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精准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要求:“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1]在“互联网+”和融媒体、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可利用立体式的传播方式展现教学内容,营造资源共享、自主探索、多层互动的学习环境。比如,通过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的微故事、微视频把宏大叙事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中, 还原、再现经典画面和细节, 通过“接地气”的微故事、微场景展现“高大上”的思政理论,变“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为多维度的交流互动,在当中适当融入传统元素,增强历史底蕴,丰富大学生的体悟和认知。
当然,无论是运用云课堂教学、网络微视频教学、微电影教学,还是在多媒体教学、移动互联教学等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都要全程发挥主导作用,控制流程,把握节奏,引导学生在智能化环境下高效学习,避免被技术所异化、带偏。
(四)精准利用大数据,做好教学反馈与修正
随着越来越多智慧教学助手(如雨课堂、云班课、微助教等)的应用推广,教师课前、课堂、课后都能获得全周期的教学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利用这类工具发送通知、分享资源、批改作业、组织讨论、开展投票等,通过实时答题、弹幕互动,及时做好沟通反馈,实现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的跟踪和学习成效的评价。思政课教师在融合传统文化资源时可适时了解学生对所讲主题、资料的兴趣、基础和掌握程度,可以统计经典文本、视频资料受欢迎程度,查询每个学生观看、学习的偏好、时长、发言记录,并形成完整立体的数据,形成个性化的报表,得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评估数据报告。教师还能获得每个班级、每个专业、每个年级总体的数据和规律分析,这些大数据收集、处理技术的成熟、普及,能大大提升教师认知学生、洞悉学生的深度与广度,为实现精准思政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实践保障。
总之,高校思政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树立信仰三者统一的过程,教师应坚持“精准思政”原则,联系时代语境,合理择取文化资源,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多渠道多层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中,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功能,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人民日报,2017-10-19(02).
[3]習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宋友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文化自信 [J]. 思想教育研究,2019(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03) .
[8]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1).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0]郑敬斌.当00后、10后成为校园主体,如何防止他们成为思政课“低头族”?[N].大众日报,2019-04-04.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责任编辑:韩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