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教育学院2019年度科研发展报告

2020-07-04赵准胜邓阎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

赵准胜 邓阎钢

摘要:学院科研成果质量提升措施产生实效。2019年度相关数据显示:重要级刊物论文数量翻一番,论文转载数大幅度提升;影响面更广的教育类专业报刊发文创新高,科研课题立项和结项数量趋向平衡。但也存在C刊论文数量偏少、外文期刊论文不规范等现象,而正高级人员成果偏少、科研成果部门分布失衡,以及部分类别科研课题质量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科研工作将继续加强监管与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微观评价制度,以持续提升科研质量。

关键词:科研统计;高质量成果;课题研究;科研服务

一、本年度科研工作概况

2019年学院的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坚持重质量和规范化的原则,以科研服务工作规范化促进科研成果质量的稳步提升。年度科研统计指标显示相关措施取得明显实效。本年度科研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研日常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本年度按上级要求及时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其他类评奖,有序推进各级各类课题立项和结项工作,举办“进德修业”学术论坛青年博士专场提升科研后备骨干的学术实力。这些常规性的科研活动为学院营造了较好的科研氛围。其二,科研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年度科研成果統计显示:2019年度学院教师在重要刊物论文发表数量,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数量,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在《中国教育报》等高质量专业报纸发文也显著增加,著作类成果提交数量比往年大幅度增加;这些指标说明近年来科研管理工作中采取的质量提升举措取得明显实效。其三,科研问题得到缓解或改进。如结项课题和立项课题数量在本年度实现初步平衡,以往存在的课题积压等问题得到缓解和改进;论文发表刊物来源范围较广,质量也有所提高;著作类和获奖类成果相对平稳。这些指标说明科研成果认定和奖励的相关措施收到成效。

科研统计和奖励分别按照《吉林省教育学院科研成果认定办法》和《吉林省教育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实施细则》执行。统计时间原则上截至2019年12月11日。本年度科研统计各项具体指标如下:提交著作类成果19部,经审定给予奖励4部;获奖类成果提交13项,经认定奖励2项;立项课题16个,结项课题13个;在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篇,其中重要级刊物论文8篇,CSSCI刊物(扩展版)4篇,核心级刊物论文28篇(含《中国教育报》5篇);另有外文期刊论文3篇,全文转载6篇。

论文类成果认定与奖励主要围绕三个方面:1.近3年来由原来的重要和核心两个级别,加入高校更通行的CSSCI刊级(简称C刊),因此在论文类统计部分按质量差异呈现重要、C刊、核心三个层次。相比较而言,CSSCI在期刊收录来源方面更为严格,得到的认可度更高,是国内高校较为通行做法。三个层次中,核心期刊认定标准按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第8版)执行;重要级刊物文章按照吉林省教育厅公布目录执行;CSSCI来源期刊认定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最新发布(2019-2020)版本执行;期刊同时入选三层次,则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分类评定,即论文所发表刊物若同时属核心和C刊,则按C刊认定和奖励;同理,若属重要级刊物,则执行重要级刊物论文奖励标准。2. 高质量报刊理论文章纳入科研统计和奖励范畴。报纸类文章的受众面和阅读量较一般期刊大,科研评价鼓励学院教师在高质量专业报刊发文以扩大学院科研学术影响力。具体来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1800字以上的理论文章按重要级奖励,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1800字以上理论文章按照核心级刊物论文奖励。3.转载成果单列。明确《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的文章纳入统计和奖励范畴,分别按文件规定给予奖励。自这些新措施实施以来,学院教师近年在转载和重要报刊发文方面稳步提高;本年度有4位老师的6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相关版本转载,且另有5位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理论文章,这些统计指标均达到数年来的峰值。

在科研审核和认定过程中,学院有教师咨询相关科研认定事项,主要是反馈外文类期刊认定和部分期刊调整等方面情况。现一并说明如下:1. 除教育教学成果外,其他科研成果须与完成人(申请人、负责人)从事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一致,即论文内容与专业方向或教学岗位密切相关,否则不予认定。2.在期刊发表论文,字数必须在2500字以上,否则不予认定。3.在中外期刊(包括引文索引SCI、EI等)发表学术论文,办刊方向与论文内容必须相符,否则不予认定。如,在《中国造纸》发表与造纸无关的论文,或者作者学科专业与造纸无关,均不予认定。4.科研成果认定和奖励必须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一署名单位为“吉林省教育学院”为前提。我院教师以通讯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依然以第一署名单位以“吉林省教育学院”为前提。合作论文,按照成果承担的相应比例奖励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5.我院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含博士后在站)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署名“吉林省教育学院”,并列于学位授予单位之后的,按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予以认定。6.吉林省教育厅规定的重要期刊,必须以入选最新版的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为前提,不在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则不再认定为重要期刊。

二、本年度科研成果分述

(一)论文发表情况

本年度共审定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40篇,其中核心级刊物论文28篇(含《中国教育报》5篇),重要级刊物论文8篇,CSSCI来源刊物论文4篇(含扩展版2篇)。

1.重要级刊物论文

本年度学院教师在重要级刊物文章有大幅度增加,共有7位老师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情报科学》等刊物发表8篇论文。数量上不仅较前一年度翻番,而且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峰值。具体信息如下表1:

本年度学院教师发表的重要级刊物论文,从刊物来源看,《人民教育》2篇,比上一年度多1篇;《吉林大学学报》2篇(理学版、信息科学版各1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草地学报》近5年来首次发表学院教师文章。而《课程·教材·教法》作为基础教育教研领域的权威杂志,再度发表学院教师文章。从内容方面来看,程明喜《培养以教师学习为核心的校本培训文化》和郎镝《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均是围绕其教研或培训岗位的学术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科研成果年度统计中突出的立项课题与结项课题不平衡情况,在本年度得到缓解,基本实现平衡。然而,在课题类型更趋丰富的情况下,仍需加强督促清理积存项目。科研处将按类组织专项课题结项评审活动,并积极配合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课题清理和检查,将超期未结项课题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上报,将对于无结项能力而又严重超期项目发出告示清理,力争在近期彻底扭转这种课题积压情况。

综上所述,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是当务之急。事实上,重视质量是国内科研评价改革的方向。最近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2号),倡导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科研表现形式,实行代表作制度,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并提出具体措施:其一,探索基础类研究中的论文代表作制,具体限定篇数(个人5篇,团队10篇、20篇或40篇)。其二,鼓励在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代表作制度对于国内刊文要求原则上应不少于1/3。其三,探索建立“三高期刊名单”。国家倡导尊重本土成果,减少对外文期刊的依赖,合理平衡外文类论文的评价作用。科研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力避外文期刊评价形式化。本年度上报的外文类期刊不少,经严格把关,符合奖励标准的只有3篇。

(二)以研究方法为视角的分析

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看根本在于要规范研究方法。事实上近些年国内外期刊论文发表也明显体现出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因而学院科研质量提升也需要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培训和引导。本年度科研发展报告拟从研究方法角度切入,以本年度科研成果统计数据为主,兼及整个“十三五”科研成果数据,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科研成果质量提升措施。

与一般高校科研有所不同,学院科研成果主要以教研类成果为主。教研的实践性特征极为突出,重在教学改进,教研成果质量以改进实效程度为直接判断,这与科研极其重视数据和证据,以学术写作与交流为目的不同。然而,论证推理等智性写作表述也是教研成果的组成部分,则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就是需要改进的问题。事实上,提高研究方法保证教研成果质量,促进教研成果可积累可传承,恰恰是学院业务专业化和合理化的保证。那么,如何改进研究方法,以保证教研成果质量,试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要推廣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以实际发生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工具化处理凸显出类特征,而按照规范化程式化分析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包括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大范式。其中,质性研究范式是以研究者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田野调查获得研究资料,结合文本既有研究进行资料分析,得出研究结论。质性研究范式中具体较为流行的方法是扎根研究。

量化研究范式,是基于数据推断的研究,即对实际发生事例的计量统计为基础,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事件特征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是中国当下社科界较为流行的研究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院目前较为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在教育质量监测大规模应用数据,教育培训在线量及规模越来越大的条件下,学院应用量化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有较大的空间。目前国内几大社会调查数据公开,如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等,学院教师可以关注在相关研究加以应用。

但实证研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化。质性研究对研究资料的编码和研究主题的提炼以及研究结论的分析,均需进一步规范以提高论证说服力;量化研究对数据的处理和对既有方程模型的选择应用,需要辨析其特点及其适用性。实证研究法目前较多地使用软件进行过程处理,能有效避免操作误差。近年来多所高校联合表彰教育实证研究,部分高质量教育类期刊设置专栏刊发优质实证论文。学院也鼓励有条件的研究者致力于规范化的实证研究,提高学术科研的可积累性。

二是要提倡案例研究。在“个案描述—个案分析—个案归类—新个案的创设—问题研究”的一般程式中,充分利用教师日常工作的大量教学管理案例或典型故事进行细致分析,在教研中的应用空间极大。案例研究在管理学中应用广泛,学院近年来的校长培训和教师培训中对管理学界的案例培训多有借鉴学习,学科教研中的案例研究也逐渐增多,但规范的案例研究在近年来的科研统计中较少见,所以应用空间较大。

三是要规范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与教研活动有密切相关性。有学者归纳行动研究的特征:其一,教师即研究者;其二,到教育现场去,在学校和班级里发现真实问题;其三,和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其四,从教育实践中汲取和得出教育智慧。“为行动的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是教育行动研究追求的方向,这和学院科研提倡“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研究方式是相通的。

基于课堂教学的教研改进是典型的行动研究。相对教学实践行动而言,它是以研究为目的的专门化活动;与经验研究相比,区别在于其关键目标不是文字发表(尽管有文字形成经验总结),而在于现实具体行动改进。某种意义上讲,行动研究是鲜活的经验总结。从形式上看,行动研究需要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有详细的介绍,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而这一点是学院教师当前行动研究类成果的缺陷。关于行动研究国内著作较多,目前较为适切教研员的是陈桂生教授团队基于行动研究实践而编成的《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全书既有细微具体的行动研究个案和研究方案,也有基于行动研究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提升,是理解行动研究的较好文本。

四是要确立思辨研究的合理性。基于经验进行分类分段和特征归纳,获得理解问题的总体框架,这是经验研究。关于经验研究的合理性进行前提反思和进一步追问,则是思辨研究。思辨研究的方式通常有解释性思辨研究和前提性批判研究。在中小学教研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批判研究,这是由于当下教育研究的相当部分专业词汇来自于西方,并且经历日本中转输入中国,与本土原有思维和实践经验不一致。所以,拥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更相信自己丰富的实际经验,在对先验固有的教育专业词汇进行质疑和批判中,形成个人思考而表达出来。当然,思辨研究需要以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

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大多属于经验——思辨类。在教研课题和论文写作中,大多也是对经验分类和对实践过程分阶段的研究。经验—思辨研究是长时间以来教研活动中依靠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研员的优势所在。然而,思辨研究也应该规范化,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如经验分类应该在逻辑上平行并列,特征归纳应该具有典型性,前提批判不能等同举例反证或个案反驳。事实上,学院有部分优秀的经验—思辨研究成果较好地体现出学术魅力。如张岩发表的《在“学生素养”的上位俯瞰“学科素养”》(《吉林教育》2018年第3期)对“学生素养”和“学科素养”进行了关系区分与意义阐释,颇有新意而令人信服;张玉新的著作《怎样上出有魅力的家常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是其多年语文教研经验的总结归纳,提出“原生态教学”理念,形成“九字诀”(“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这样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类别模式,在国内语文教研界享有一定知名度,并在省内教研中得到实际推广应用。规范化的经验——思辨研究能对教研实践活动中经验进行有效归纳。符合基本逻辑规范的经验——思辨研究在当下科研界具有不可动摇的合理性,是其他类研究方法的基础。因而,教研活动与规范经验——思辨研究有较大自然契合度。确立经验—思辨研究中规范性和合理性,对教研活动经验归纳仍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以上方法分析,大致符合布雷岑卡对教育研究类型的经典分类框架。即实证研究对应教育科学研究,思辨研究对应教育哲学研究,行动研究对应教育实践研究。案例研究则是基于抽样特点意义上的特殊应用范式。根据学院科研实际情况,提倡两种研究,即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鼓励有条件者进行两种研究,即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但不论采取任何研究方式,都必须符合研究规范。研究方法的根本规范是确证研究客观性。以客观性为旨归,研究者需要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断追问的是:我的资料搜集是否充分?我的研究推导是否严密?我在研究过程中是否保持尽量客观?我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在追问中对相关问题进行不断改进,这是一个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实现过程。

基于此,学院科研提倡基于规范方法的深度教研。这不仅是对深度学习的呼应,而且是基于学院多年来科研现状和研究方法提出的一种构想。与师范类大学的科研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接近教研一线,长时间、大范围和直接业务管理等特点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实施深度教研。发挥学院的教研优势特点,发表规范的科研成果。

(三)相关措施

有深度研究才有自主发展。有规范方法形成的学术成果才能有高质量成果。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针对以上问题,综合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当下国内科研工作和成果评价发展态势,提出改进策略如下:

一是加强研究方法培训。以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为要点,推进研究方法规范实施应用,提高教研成果质量。鼓励教师做“促进教育改进”的行动研究,以“在教育活动中”的研究方式实施,通过规范的行动研究方法培训,促进来自一线的教师实践研究经验的转化和提升。

在科研成果进一步规范化的基础上,促进研究对教学教研产生转化性影响;提高课题程序规范的制度化,从立项开题、研究实施、结项申请以及学术表达等步骤进一步规范化;将科研成果質量在职称晋级和荣誉评价中提高匹配程度提供基础评价性信息。科研评价要以成果质量引领学术发展。

二是实施5年科研总结。对于“十三五”期间的优秀论文和优秀项目进行总结,以研究方法规范性、高引用率和转载程度等指标为评判标准,从按时结项、过程规范等维度,对5年来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

在提供检索报告的基础上,提高对影响因子的重视,关注《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在科研成果评价思路方面的应用。

科研处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也将加强学术诚信行为建设和科研过程监管,对于相关失信行为建立制度性的处理办法,提升对学术不端的惩罚力度。

三是完善科研评价微观制度。配合学院人才团队建设和优势学科建设实施,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评价层级与科研成果质量更精确相关。摒弃“以刊评文”,打破学术评价唯论文数量的倾向。以质量而不是数量为重点推进科研评价微观制度完善。落实科研导师制度,做好进德修业学术论坛,推进科研品牌化战略。

科研处在2018年度科研发展报告中,已经初步建立科研动态信息;通过比较已发布期刊目录名单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确定核心期刊调整名单列表;科研处整理相关信息,汇总北大核心和C刊调整名单以备教师查询,做好这类基础性服务工作。最新版的《核心期刊目录2017新版》是第八版,目前收入教育类核心期刊82种,其中教育学类(G4/G5 教育学/教育事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共30种;学前教育(G61)共1种(《学前教育研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G62/63)共计 25种;高等教育类(G64)共计 18种;职业技术教育类(G71/79)共计8种。相比较2014年版,本次收录更加全面,基本覆盖教育学所有CSSCI期刊目录。新增加的核心期刊有《当代教育论坛》《地理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校科技》。退出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有《继续教育研究》《教育评论》《教育探索》《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现代中小学教育》目前不在核心期刊目录中。

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刊中,教育学类一共有37种;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2017 第八版)教育学类一共82种,绝大多数C刊都是核心期刊,但尚有40余种核心期刊并非C刊。这主要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G62/63,共计 25种)和职业技术教育类(G71/79,共计8种)。其中,C扩教育类期刊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数学教育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外国中小学教育》《现代教育管理》《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教育科学》《中国考试》《中小学管理》等。此外,综合社科47种,高校学报70种,大多也有教育栏目。

吉林省教育厅期刊目录(2003年版),涵盖人文社科理工等学科领域,以及33种研究生院的校报,虽然时间久远,但筛选严格,在吉林省内拥有较广泛的认可度,其中教育类的6个(即《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人民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以上信息供学院教师投稿时参考。

综上所述,学院2019年度科研成果有很大突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准备“十四五”科研规划之际,要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离不开问题解决的顺畅机制。科研处将不断克服当下工作中存在的三个不平衡及其表征的问题,面向未来学院发展规划制定科研规划,在发展中解决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带来的学术积累性偏低问题、立项课题和结项课题不平衡造成的积压问题、科研成果分布不平衡带来的学科发展弱缺问题。不断改革学院科研微观评价制度,完善细则,切实加强服务与监管相结合,以求在竞争性学术环境中获得更高质量成果,力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推动学院科研工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准胜等.吉林省教育学院2017年度科研工作发展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06).

[2]邓阎钢等.吉林省教育学院2018年度科研工作发展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3]宣小红等.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对2019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9(02).

[4]韩璐.刊载教师教育论文的分析(2009—2018)[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5]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程明喜.培养以教师学习为核心的校本培训文化[J].人民教育,2019(07).

[8]张岩.历史解释素养试题的应答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9(08).

[责任编辑:黄可心]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创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品牌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的“课题研究”教学
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
“计算机机房管理”课程与试点专业改革初探
应用型本科图书馆嵌入式课题服务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