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2020-07-04刘忠良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刘忠良

摘  要:當前,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正在迈入深水区,一切都在向着既定目标稳步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从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程成为了大势所趋。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保证体质弱势大学生享受平等体育锻炼的权利,更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级养成良好社会适应性。本文从针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开设的体育课程出发,系统分析了当前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路径,并对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教学改革  体质弱势群体  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5(a)-0046-0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要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1]”。基于此,从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开设相关体育保健课程,以帮助高校体制弱势群体矫正身心缺陷、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质、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力等,从而为其日后迈入社会奠定基础。

1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14所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方式主要有3种:针对病残学生的体育保健课程、跟随普通班上课、体育免修。

1.1 社会关注度不够

长期以来,体质弱势群体一直处于体育教育边缘,对该群体进行特殊教育的观念,也一直没有树立起来。从源头上看,首先是社会缺乏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关注,其次是相关单位并未为体质弱势群体建立保障机制,保障公民均能公平地享受体育锻炼,最后是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免修和体测免测政策更是加剧了社会和高校对该群体的平等接受体育教育的忽视。因此,社会和高校必须对体质弱势群体加以关注,采取多种措施,来推动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

1.2 学生认知存在误区

健康,不仅指的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还要包括其生理、心理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笔者在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仅有少量学生认为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确认为该课程是对其身体缺陷的暗示,对参加课程表现消极。另外,免修体育课、体测免测的特权也让该群体很多学生对身体锻炼较为忽视,对身体健康缺乏认知,这些都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3 专职教师匮乏

体育保健课程教师,不仅要懂得体育教学的相关原理,还要根据体质弱势群体人员构成情况,对运动医学、保健学、康复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营养学及体育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多有涉猎,更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以真正达到运动康复的效果。笔者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专业化对口教师。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现在国内尚未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对口教师,而现有的体育保健课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又相对不足,其次则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在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存一定不足,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体育保健课教师专业化不足的问题。

1.4 课程体系不健全

当前,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但是体系仍不健全。如教学对象单一,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体育保健知识和健身指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考核方面,有着较大随意性;在课堂管理上,很多教师往往不重视,甚至出现懈怠现象;等等。这些都说明,高校亟需以学生为本,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真实体育需求出发,建立健全体育保健课成体系,增强学生体质。

2  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科学有效指导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体育保健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们要从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2个方面展开。

从优化结构方面来说,高校应该从学历、职称、教龄、人才引进等几个方面来优化,着重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保证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从提高素质方面来说,高校应该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提升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同时通过行业实践来提升专业素质,如参加专业教学梯队、教材编写、课程建设等,以达到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双重提升[3]。

2.2 因材施教开展教学

高校内的弱势群体,身体状况各不相同,所学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体育保健课教学。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以保证学生能够成功参与体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进,以适应教学需要;其次,对身体有功能性缺陷或者机能缺陷的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的矫正性体育教学;最后,则是在学生在完成适应性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体适能或动力性体育训练,提升其身心健康素质。

3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建设

3.1 教学目标

体育保健课课程目标,主要是以特殊群体学生身体情况为关注中心,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笔者将课程目标设立为“树立生命意识,追求个性自我发展”。

3.2 课程内容

笔者认为,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锻炼习惯的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笔者将体育保健课划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2部分,详见表1。

理论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增加理论学习内容,主要学习体育保健、体育运动和项目理论基础3方面内容;实践课中,笔者主要选择了适合该类型学生的一些运动项目,包括项目导引养生功、太极、瑜伽、普拉提、健身操舞、健身走和乒乓球,项目的多样化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晓东,李雪峰,钱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5):90-92.

[2] 曾锡银,徐芝芳.宁夏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85-288.

[3] 武金萍,赵亮.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质弱势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241-242.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