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探析

2020-07-04赵鸿博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构建

赵鸿博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创新教学模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相较于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突破统一化限制,获得自我发展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从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探究相应的构建策略,以期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  分层教学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5(a)-0073-02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ne size fits all" teaching model, the layered teaching model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motivating students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of unification and gain space for self-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layered teaching mod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layered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Layered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在高校體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侧重的是体育课程目标的落实,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得学生体育素养的差异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严重影响了体育课堂的参与效果。基于此,教师应结合分层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

1  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

分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主体的差异化需要,同时也为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高校体育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第一,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分层教学的基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将全体学生纳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素养设计符合其接受范围的教学方案。第二,有利于促进体育学科的教学评价逐渐合理化。在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学分是衡量学生体育课程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但实际上,学生的差异在学分核算中得不到明确的体现,而利用分层教学对传统评价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将个体差异融入到体育评价中来,能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三,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主导角色,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在层次化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准备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方式,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体育教学实践效果。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1 合理分层,明确教学对象

实现学生分层,明确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特征,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前提。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知识、运动偏好、体能情况、身体素质、运动习惯等都会对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造成影响,这也是教师划分学生层次的基本依据。具体来讲,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运动考核等方式了解学生具体信息,并按照一定比例确定不同层次学生,即A层次学生身体素质较好,热爱运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且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探索兴趣浓厚,乐于参与体育运动;B层次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综合素养一般,日常运动比较随意,尚未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但是上进心和自尊心较强,希望在运动中获得一定成绩;C层次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日常运动量不足,对于体育运动比较排斥,且对于体育教学内容接受能力偏低,并由此产生了自卑和焦虑心理。针对此,教师应确定学生分层情况,进而制定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2.2 明确目标,构建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制定不同水平级的可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到不同体育素养培养阶段,并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自我成长。例如在篮球运动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设计类如下目标:C层次学生需要掌握往返运球上篮的动作要求,能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以及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作示范指导了解动作技巧,并结合之前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动作训练;对于B层次学生,则要求其依据设定条件进行技术训练,并练习双手胸前传球、急停接球后交叉步突破上篮等动作技巧,形成流畅的运球、上篮等动作,同时能够初步从战术配合的角度对篮球运动技术进行分析;对于A层次学生则要去其学习往返运球上篮的考核动作技术,全面掌握篮球运球、传球、上篮的技术动作,剖析动作背后的战术要求,并分组合作实现对抗练习。这样的目标设计贴近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运动实际,从而有效提升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

2.3 优化方式,体现教学差异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学生主体特征,结合学生层次化需求设计授课内容,处理好不同层次之间知识的难度衔接,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运动训练中来。在体育课堂构建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要求落实分类指导策略,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针对C层次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的理论学习与运动项目中来,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对于B层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对于A层次学生则可以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在分组竞争环境中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体育理论与体育技能,提高体育综合素养。

2.4 完善评价,落实分层教学

统一化教学模式中评价机制相对简单,评价标准更多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训练的最终成果,强调的是学生体育综合素养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差距,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成长,从而导致B、C层次学生更多的是看到自身的不足,难以体验到在体育运动中的成就感,减少了积极性。针对此,在分层教学模式中,可针对C层次学生侧重于克服心理障碍,提升运动自信;针对B层次学生侧重激励与赏识,强化学生在运动中的成就感,提升其运动技巧,改善其身體素质;针对A层次学生则采用个性化学习方式,设计竞争性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丰富体育理论,夯实运动技巧,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3  结语

总之,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高校落实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分层教学理论内容与实践要求,并结合体育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学生分层、目标设计、方法创新、评价优化,进而形成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实践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并为学生体育素养的综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强.高中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学周刊,2019(30):144.

[2] 张平.“分层升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9):94-95.

[3] 李如松.分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08(10):70.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构建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考研的《线性代数》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