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探析
2020-07-03卢杰
卢杰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同时,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法治意识培育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C-0013-02
目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理论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抽象的理论对于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困难,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法治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及认知规律相距较远,这是致使法治意识培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输液式”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是导致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而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喜欢在变化且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提升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诉求,只有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增强学习自信。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策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情,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可塑性强并容易接受新事物。然而初中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仅是靠自身的形象思维感性地对事物进行认知与判断,尤其对于法治知识的理解,因为没有知识的储备以及在初中学段初次接触法治知识,所以很难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以及运用法律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的实际,采取相应对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法治知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在教学中要把关注点放在教材与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与内化。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或者结合具体案例提高教学的形象性与具象性,使学生具体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学习《法不可违》时,教师为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并且懂得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法规。通过多媒体播放《国家宪法日》的相关视频促进学生对相关法律条文的学习,并且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找到自身学习的盲点与缺陷,让学生在动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构建。
二、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讲解的教学模式,学生受教师指令的牵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高高在上,学生因此对教师产生敬畏感,同时也不喜欢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学习。缺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机械性、重复性的听讲与训练,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因此,必须对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给学生知识转化率的提高提供转机。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可以带给学生切身体验的机会,因为学生对于生活是相当熟悉的,如果能够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在学习《法不可违》时,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关利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当自己或他人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应该怎样处理?让学生明白受到不法侵害就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护,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应该如何通过相关程序进行维权,在教学中教师列举的案例都来源于生活,如到超市购买的物品出现问题等,学生在学习时也不会产生陌生感,就会集中注意力进行理解,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因其突出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对于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非常有效,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在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环节,教师可以为小组设置学习任务,以便在任务驱动的情境中,使学生努力探索,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发挥小组合作中学优生的带动作用,让学优生与学困生形成学习帮扶关系,学困生在遇到问题时向学优生请教,学优生发挥自身知识学习优势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扬敢于质疑的精神,形成独立思考、乐于合作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能够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能以法治的观念去观察与分析,以法律来鉴别行为,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
(三)开展实践教学
初中学生处于校园学习的封闭状态,那么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呢?实际上,实践教学就是使法治教学与实践相联系,联系实践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真实的实践情景当中,强化自身体验,把法治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进入现实实践的情境,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对于法律知识进行直观而深入地学习与理解,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法律意识。
同时,教师在设置课外家庭作业时,不必拘泥于书面作业,实践性的作业任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在学习《遵守社会规则》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在图书馆借阅的排队时借书秩序、公路路口红绿灯交通秩序遵守情况等,进行记录统计,观察因不守规则而产生不良后果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有多少,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向学校或者交通部门提出建议。学生的实践活动需要家长的配合,这能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四)善用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由具象向抽象的过渡。情境教学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才能有效促使学生进入情境当中,从而通过感知体验来获取知识与巩固知识。
如在《善用法律》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小刚走出超市门口时,警报器响了,小刚被警卫人员搜身。学生通过表演进入真切的环境当中,并请同组成员就情境中发生的事情以法律的形式展开评论。
这种情境创设的形式适合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以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以达到提高法治意识的目标。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元化”评价形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观性很强的评价,并且教师评价的内容多是针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学生对这种评价会产生抵触情绪,并且教师的最终性评价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挫伤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因此,现有的评价形式必须顺应学生的特点而进行有效改革。多元化的评价不仅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体现了评价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如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自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学习并加以完善。在内容评价方面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的优化是决定最终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在评价形式上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谈心式的评价形式,要运用充满鼓励与肯定的语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此外,还可以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手势、体态语的评价,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暗示,进而与教师的教学展开默契的互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制订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运用科学评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内化,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彬彬.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9,(8).
[2]李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考[J]. 新课程(中学),2018,(6).
[3]黃立杰.以法为教 以案说法——《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学法治意识培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9).
[4]张春英,张家如.法治意识培育途径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9).
[5]刘平.在思辨中澄清法治意识的内涵[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2).
[6]王丽.何以培育初中学生法治意识[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9).
[7]谢玲伶. 新时代法治意识的科学内涵及其教育引导[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