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知识生长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2020-07-03韩加玲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堂参与学生中心

韩加玲

摘 要:为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应当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摆脱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而且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深刻和多元,带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知识生长点;学生中心;生活背景;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C-0006-02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习得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为了学生的发展,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拔节生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把握好学生的知识生长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推动学生的成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确立学生中心,把握知识生长点的核心

数学学习过程是螺旋上升的,新的知识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之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基础,不能随意确立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适合学生生长的角度出发去确立知识生长点,这样的生长点才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现实,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现实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对知识生长点的把握主要存在三种误区: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认识“错位”,表现在找不准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的学习偏离了“轨道”,比如在教学“认识左右”的时候,有的教师想把“因为学生和老师所处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学生和老师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这一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学生原本可以根据经验能够分清左右,却在教师的教学之后,反而分不清左右。在“听指令做动作”的活动中,学生错误百出,因为他们不知道教师发出的指令是指自己的左右还是指教师的左右。这种状况的背后折射出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认识是错误的。

二是教师对学习起点估计过低,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已有基础,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在重复教学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东西,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

三是教师对学习起点有过高的估计,脱离了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课堂成为少数人展示的舞台,其余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模仿。比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因为有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大月、小月的概念,所以在教师明确课题之后,学生立即举手发言,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和盘托出,包括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是小月等等,但是缺乏基础的学生在这个环节可能一无所获,因为他们完全跟不上节奏。

反思以上几种不同的误区,可以看出,教师在把握知识生长点的时候,主观上产生了先入为主,受到了教材、预设等因素的干扰,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又固守成规,没有因为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学节奏不合拍,甚至使一些学生的学习陷入了困境。

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认定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人为设置了难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跳出这样的误区,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把准教学中的知识生长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知识背景,找准学生学习的基点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某一个知识点单独划分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这些知识的基点,来帮助学生达成知识间的关联,用结构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寻找学生知识生长点的时候,我们要审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找到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内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从学生生活中曾经接触过的,或者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经验出发,推动学生的思考,引领学生的尝试和探索,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过程中,以原有的认知基础为根,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生长。

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些基础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分数。比如说,分数起源于平均分,而平均分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小猴子分蛋糕的情境,以动画中小猴子将蛋糕平均分成四份,然后自己吃了其中的一份的视频入手,引导学生代入小猴子的角色,用自己的方法告诉猴妈妈自己吃了多少蛋糕。

面對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采用画图的方法,有的学生用文字描述,还有的学生直接写出一个分数 。在引

导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对于画图的方法和文字描述的方法是比较认同的,对于分数,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基础,所以我请使用这种方法的作者来讲述为什么用这个数来表示小猴子吃掉的蛋糕,学生就从分数的各部分开始,说出分数中的4表示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而1表示吃了其中的一份。

在倾听了这位学生的介绍之后,不少学生表示对这样的分数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点明课题,并用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借助道具再来认识不同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大小,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分数的意义出发,真实还原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且让学生结合画图和文字说明等方式来体验分数中各部分的含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因为有不同的基础,所以先知道的学生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后知道的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大家共同研究,形成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其实,就教师而言,寻找一个合适的知识基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做好这样的工作,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好全面深入的调查工作:学生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他们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传授?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当教师对这些都了然于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会轻松许多。

三、立足认知基点,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确立学生的知识生长点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跟进,一是知识的逻辑起点,即按照教材的安排,在新知识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二是学生的现实起点,简单的理解就是学生与此相关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三是知识切入点,即促成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推动学生知识生长的切入点。立足于这样几个认知基点,我们可以将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在高度参与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了角,然后就和学生一起来做角,在做角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用预先给定的材料(装在准备好的信封中,有小塑料棒、圆纸片、细铅丝和皮筋等等)做出角来,学生在独立尝试和小组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将自己认识的角展示出来。在引导学生展示交流的时候,我将几种不同材料做成的角给学生做对比,学生从中发现这些角的相同点,就把握了角的基本特征。在随后的教学中,我还利用学生做出来的角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首先是研究学生用皮筋拉成的角,在拉动皮筋之后,角的两边越来越长,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并没有因为边的长度变化而变化。其次是利用活动角,将各个小组做出的活动角放在一起比较大小。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变化与两条边张开的幅度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教就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不同材质的角进行研究,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上升到新的层次,他们发现角是有大小的,并且找到了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因为是经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自然是突出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让学生的学习从最佳的角度开始,向深处进发,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周晓军.寻找知识生长点,呈现课堂精彩——“商的变化规律”一课的磨课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4,(29).

[2]常桂红.小学数学课堂以“知识生长点”促进学生整体构建知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课堂参与学生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模式探讨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教学设计从“抽屉”走向“学生”的路径探析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生活化情景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文化对英语课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解读数学文本提高课堂参与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