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真正走进校园
2020-07-03顾之川
顾之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1月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启动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习诗词歌赋、亲近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然而,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重形式轻实效,有舍本逐末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让学生穿上古装读经典,上课前要拜孔子像向圣人行礼,老师穿古装、拿戒尺上课,甚至在幼儿园就推广少儿读经;有些高校举行毕业典礼时也以穿汉服相标榜,等等。第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本来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是传统的都是好的,更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应该进行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哪些内容适合进校园,哪些内容不适合进校园。适合进校园的,还要进一步地进行区分,哪些内容适合哪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等等。但是因为学术界、教育界研究不够,有让学生背“四书”“五经”的,有让学生背《弟子规》的,这些不仅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有可能使他们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较弱,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没有跟上,致使许多教师适应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要求,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这种现象还相当严重。第四,社会参与度低,家长更多地从功利目的考虑,即中考高考有没有用。这也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
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教育政策层面的,有学校管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不宜简单粗暴,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关于形式化问题。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学术界、理论界尤其是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给中小学提供可资利用的科学理论成果,尤其是缺乏可以借鉴的实用案例。广大校长、教师为了响应中央号召,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还处在摸索、探索与试验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现一些偏差,走些弯路也是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相反,应该保护大家积极探索的热情,允许试错。第二,社会的浮躁心理与急功近利意识,反映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新任务、新要求上,大家希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导致出现舍本逐末、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第三,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没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统一。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只能在形式创新上打转转,玩花样儿。
2.关于内容质量问题。目前,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教材,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一些社会机构编写的课外阅读教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除了研究、实验不够外,还有许多社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利益驱动,大家一哄而上,必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种现象,必然给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传统文化里面有好东西,但不应该当作哗众取宠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牟利的工具。
3.關于师资问题。一般说来,除个别校外培训班外,中小学校没有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其中多数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课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三科统编教材普遍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现有教育体制机制下,一般中小学没必要也不可能配备传统文化专职教师。传统文化进校园,关键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理念问题,二是提高三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靠中小学,还需要家庭配合,更需要社会参与。文化界、教育界、文学艺术界、出版界要密切配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教材体系。有关社会团体应积极推荐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读书活动。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国家公园等公共设施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为学生研学旅行提供方便,拓宽学校综合实践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