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克氏针固定与微型钢板固定在掌骨骨折治疗中的对照研究
2020-07-03谭宇顺林明超姚铿赵柏明何子豪叶建兴
谭宇顺,林明超,姚铿,赵柏明,何子豪,叶建兴
(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 骨四科,广东 江门 529100)
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手部骨折类型,其发病率高达上肢骨折的8.8%。发病原因多为挤轧或外界暴力[1-2]。术式选择对患手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大,如灵活性、稳定性等,术中不仅要求骨折断端能够复位准确及固定牢固,而且还需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传统保守治疗或简单固定,患者难以进行早期关节功能训练,不仅影响手功能的恢复,而且还容易引起畸形、骨折愈合延迟等问题[3-4]。目前,临床多采用克氏针固定与微型钢板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但克氏针固定不够稳定,且针尾对关节周围皮肤刺激影响患者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微型钢板固定,能够将骨折断端固定牢固,促进骨折愈合,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5-6]。本研究对我院掌骨骨折患者分别进行掌骨克氏针交叉式固定与微型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显示微型钢板固定有助于缩短掌骨骨折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主动屈曲功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确诊为掌骨骨折;患者沟通能力良好;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 23~54 岁,平均(33.4±2.5)岁;开放性损伤10例,闭合性损伤25例;掌骨头骨折5例,掌骨颈骨折8例,掌骨干骨折17例,掌骨基底骨折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4~56岁,平均(34.2±2.8)岁;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24例;掌骨头骨折4例,掌骨颈骨折9例,掌骨干骨折18例,掌骨基底骨折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给予掌骨克氏针固定,观察组给予微型钢板固定。
掌骨克氏针固定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给予指神经阻滞麻醉;严格消毒后铺巾,将患肢外展,在手提式X线机透视下采用闭合手法将骨折复位。掌骨头骨折和掌骨颈骨折采用经皮顺行从指骨基底部伸肌腱两侧分别置入2枚直径为0.8~1.2 mm的克氏针,掌骨干骨折和指骨基底部骨折采用逆行方法从指骨两侧的踝部分别置入2枚直径为0.8~1.2 mm的克氏针;采用交叉方式固定;经X线透视固定骨折断端对位良好后,将针尾剪短并折弯,留于皮外。
微型钢板固定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给予指神经阻滞麻醉;严格消毒后铺巾,将患肢外展,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避开伤口选择手术入路;闭合性骨折选择经掌骨背侧作弧形切口,从指伸肌腱的桡侧进入,将伸肌腱牵拉至对侧,充分暴露骨折处,将血凝块及嵌入的软组织清除,给予解剖复位,后予临时固定,再使用微型钢板固定。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指主动屈曲度为观察指标。
并发症包括:感染、炎症、伸肌腱断裂、骨折延迟愈合等。
手指主动屈曲度评估方法:采用手指总屈曲活动度(totalactiveflexionscale,TAFS)进行评估;TAFS>220°为优 ,180°<TAFS<220°为 良,TAFS<180°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等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使用t检验进行对比;计数资料(患者性别、并发症发生率等)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表 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愈合时间(d)观察组 35 45.7±5.6 69.2±8.3对照组 35 44.8±6.4 83.4±9.7 t值 0.917 9.154 P值 0.093 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8.6%)与对照组(31.4%)相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手指屈曲度情况比较
术后12个月,观察组(94.3%)主动屈曲度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表 3)。
表3 两组手指屈曲度情况比较(n,%)
典型病例:患者1男,46岁,因车祸致左手疼痛、肿胀、活动受限4 h入院。查体:左掌肿胀明显,压痛,可见散在皮下瘀癍,可扪及骨擦音。X线示:左手第3、4掌骨骨折。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择期行左手第3、4掌骨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术后12 d拆线,术后4个月骨痂愈合良好,手指活动良好(图1-3)。
患者2男,29岁,因被硬物撞伤致右手疼痛、肿胀、活动受限2 h入院。查体:右掌皮肤完整,肿胀明显,压痛,可见散在皮下瘀癍,可扪及骨擦音。X线示:右手第5掌骨骨折。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择期行右手第5掌骨骨折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术后12 d拆线,术后3个月见骨痂愈合,手指活动稍受限(图4-6)。
图1 术前X线片
图2 微型钢板固定术后3 d
图3 术后4个月
图4 术前X线片
图5 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3 d
图6 术后3个月
3 讨论
掌骨骨折通常伴有相邻肌腱、韧带及关节囊等损伤,如果治疗时固定不牢易导致关节挛缩、粘连等,进而影响手部功能的恢复[7-8]。临床对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牢稳固定,能够进行早期功能训练。⑴克氏针是临床治疗掌骨骨折应用较早的一种内固定方法,尤其适用于非粉碎性掌骨的各个骨折部位,其能较好地固定骨折断端,操作简单,对组织损伤小,但无加压作用,不能控制旋转,且不利于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延误了手指功能的恢复[9-10]。另外,掌骨上多附着有肌腱,且骨折为不稳定性,使用克氏针固定有可能造成旋转、松脱等,使骨折发生再次移位而出现畸形愈合[11-12];⑵微型钢板则是近年临床上主要干预患者的术式[13],它采用的是板钉系统,相对传统的克氏针固定而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且可对骨折断端施压,促进骨折的快速愈合等特点[14-15],适用于掌、指骨干等部位的横行或斜行骨折,复位相对更加准确,固定也更加牢靠,且有利于手指进行早期活动,进而帮助手部功能的尽快恢复。所使用的微型钢板材料主要为钛合金,不易被腐蚀,相容性较好,排异反应低;且钢板轻巧,厚度仅1.0 mm左右,占用空间小,具有不同的型号,如T型、L型等,可针对患者骨折类型灵活选择[16-17];生物力学方面,其更能对抗扭转、弯曲,硬度也优于克氏针等其他内固定材料,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手部功能训练。手术实施过程中,微型钢板固定多选择掌骨骨折背侧切口入路,过程较为简单,且医师能够在直视状态下进行固定,并对其存在的肌腱损伤及时进行治疗;⑶需要注意,在此类手术过程中,医师应注意灵活根据掌指骨的解剖结构,将钢板横臂及纵臂进行适当塑形,从而增加板骨接触面积。并提前计划好钻孔的位置和方向,避免反复钻孔等操作,影响内固定强度;且钻孔时需维持组织钳或持骨钳对骨折端复位的有效固定,还必须警惕强行置入螺钉导致的孔道壁微骨折,甚至孔道周围骨质劈裂的风险;所有内固定操作时,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
本研究对我院掌骨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了交叉式克氏针内固定与微型钢板固定,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微型钢板固定较克氏针固定可促进骨折愈合,这可能是因为微型钢板能够更稳定地将骨折断端固定,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施压作用,促进了骨折部位的稳定接触,从而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张睿等[1]报道,微型钢板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与本研究报道结果趋势相似,但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与病例选择、医生手术熟练程度不同等有关。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微型钢板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可能与微型钢板较强的固定作用及其对骨折断端的加压功能,能防止骨折的再次脱位,且组织相容性好,无明显排异反应有关。观察组手部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微型钢板治疗方法可明显促进患手功能的恢复,这又与微型钢板能将骨折的断端牢稳固定,使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关系密切。而克氏针固定相对不够稳定,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时间较晚,延误了手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掌骨骨折克氏针固定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方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微型钢板固定更有助于缩短掌骨骨折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主动屈曲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然而,本研究由于病例数量较少,研究人力资源等限制,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研究小组将结合最新的文献报道、会议交流等,持续关注相关研究,并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及探讨,为掌骨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