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及NIHSS 评分影响分析

2020-07-02薛景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例数

薛景荣

(大庆油田四厂医院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急性脑梗塞作为一种突发性脑病,可以在各个年龄段发病,坏死程度往往因为血栓部位、大小不同而存在不同表现。 在临床上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式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稳定病灶大小、清除自由基等脑梗药物进行治疗,这些治疗药物虽然有效但是疗效一般,患者康复效果不佳[1]。 有研究表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十分有效,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并提高患者运动协调能力,对患者康复治疗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 现对该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0 例,将8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 观察组,每组40 例。 对照组急性脑梗塞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 经CT 或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合并患有肢体运动障碍,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意识清醒,且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完全失语症、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脑肿瘤、结核性脑膜炎、脑外伤、癫痫以及恶性肿瘤患者;伴有听觉、视觉功能障碍患者;近期出现新的出血部位或梗死部位患者。 所有患者均知晓并且同意参与该次研究,此次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对照组4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 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17 例,患者年龄范围:44~75 岁,年龄平均值为:68.4±2.8 岁, 发病至治疗时间:24~54 h,平均时间为:(44.2±1.8)h。

观察组4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 男女性比例分别为:22 例、18 例。 患者年龄区间在45~76 岁,平均年龄为:(68.6±3.1)岁,发病时间至治疗时间:43~77 h,平均时间为:(68.7±2.9)h。

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均无较大的差异性,可以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脑梗塞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对患者病情按照神经内科给予营养脑细胞、 改善脑部代谢、促进血流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以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康复内容主要包括:(1)心理康复 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起病急促, 患者对该疾病了解程度不高,加之临床表现十分明显,患者在面对自身肢体功能障碍、偏瘫、流口水等症状时产生较大的心理障碍,许多患者中未做好心理准备,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在面对治疗时往往会出现恐惧、抗拒、害怕等心理,导致早期康复治疗无法顺利进行。 对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的患者,应尽早展开心理康复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知识,向患者介绍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 对治疗中相关注意事项以及预期效果进行阐述,让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能够有大致的了解,促使患者能够正确认知自身疾病,从而有利于减少患者误解和不安心理。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具体语言、 动作等具体情况跟判断患者的情绪起伏,积极主动的给予患者情绪上的安抚,让患者对康复治疗充满信心。 (2)语言功能康复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语言功能方面主要表现出口齿发音不清,失语等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在早期根据患者病情有计划的开展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医护人员积极引导患者练习面部表现,从而对面部肌肉、神经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当患者能够自主完成面部肌肉锻炼以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发音、咬字训练,从拼音开始循序渐进,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可以通过热敷面部、颈部血液循环、刺激声带等方式提高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效果。 (3)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由于脑梗塞患者一般情况下均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还会容易引起压疮,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尽早对患者展开床上运动训练, 每天指导患者被动或主动抬腿、伸缩腿、伸缩手臂、抬腰,先被动训练患者健侧肢,再对患者患侧肢进行关节训练,采取循序渐进原则,增强患者肢体的肌肉灵活程度,并调节患者运动功能。 当患者病情、血压、心率等指标逐渐稳定以后,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站位、行走等床下活动。 (4)日常生活训练 鼓励患者自行完成进食、梳洗、穿衣等活动,让患者学习如何梳头、洗脸等较为精细的工作。

表1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ADL 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ADL 评分[(±s),分]

组别NIHSS治疗前 治疗后FMA治疗前 治疗后AD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 值P 值32.14±4.5132.19±4.200.0510.95927.10±3.4918.53±3.2011.4470.00067.64±3.3867.81±3.300.2280.82175.38±4.5280.20±4.854.5980.00071.53±4.4771.40±4.390.1310.89680.97±4.5088.08±4.626.9720.0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上述2 组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运动功能量表以及生活能力量表。 临床疗效根据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分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患者生活偶尔需要他人协助)、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评分内容包括意识、凝视、面瘫、言语、肌力、步行能力6 个维度,满分为45 分,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呈反比关系。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标准为:包括进食、如厕、购物、穿衣、洗澡等,总分为0~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FMA 评分:包括上肢与下肢运动,其中上肢运动为64 分、下肢运动为36 分,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运动功能越高。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t 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显效例数为25 例、 有效例数为13 例、无效例数为2 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显效例数为19 例、有效例数为13例、无效例数为8 例,总有效率为8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3,P=0.0425,P<0.05)。

2.2 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ADL 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NIHSS、FMA、ADL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脑梗塞又被称之为脑梗死,也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出现局部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不断发生改变,加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使得我国脑梗塞患者比例不断呈升高趋势。 而且该疾病往往伴有极高的致残率,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症状,给人类健康、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和伤害。 该疾病往往会增加患者家庭与社会负担,因此需要引起重视[2]。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通过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展开心理护理、肢体运动治疗、语言功能训练以及中医早期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康复训练内容。 利用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正确认知自身疾病,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康复信心。 而肢体运动功能则能够为患者重建运动神经传导,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减少患者家庭以及社会负担,其次语言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失语症,让患者能够正常表达,提高面部肌肉功能。 另外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 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局部血流情况,改善患者脑部血流状况,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治疗效果[3]。

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患者的FMA 评分、ADL 评分以及NIHSS 评分对比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塞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明显, 有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脑梗塞肢体例数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肢体语言
更正
肢体写作漫谈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