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2020-06-29杨雯雯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校 思政教师 职业幸福感 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课题类别: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专项课题,课题名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ZE1319001。

作者简介:杨雯雯,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05

一、前言

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责,承担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使命。思政课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起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责任重大,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教师是思政课程的主导,他们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影响思政课的课程质量和育人效果。

腾讯教育联合麦可思研究所发布了2016年中国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样本范围达到全国,回收有效问卷近42万份。调查结果显示:有97%的老师感到有压力,其中压力非常大的占比38%,66%老师感到不被尊重[1]。这份调研结果令人震惊,关注教师幸福感已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教育界的研究较多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近年来,高校教师由于心理因素而导致出现健康问题已经十分普遍,这跟当前高校教师心理失衡及职业幸福感缺失有关。

二、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高校思政教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333份。

(二)研究工具

测量工具采用张玉柱,金盛华老师编制的《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为0.959,每个分问卷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66-0.880之间,且大于该分量表与其他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2]。

(三)结果

对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在不同类别上进行了差异检验,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高校男思政教师和女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有显著差异;本科院校思政教师和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无显著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组间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总分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年龄组间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总分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经过LSD法多重比较发现,30岁以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与41-50岁,51-60岁的存在显著性差异;31-40岁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与41-50岁的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均收入水平组间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总分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经过LSD法多重比较发现,年收入水平2万以下的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与年收入4-6万,6-8万的有显著性差异。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心理学研究兴起的一个新思潮,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的,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倡导用一种欣赏、积极的视角看待人类的潜能,旨在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如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二是关注个体的人格特质,塞利格曼通过研究认为人类具有六大美德,包含24种优秀品质;三是关注组织系统,即团体氛围、家庭及社会环境等。

(二)职业幸福感

我国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是:“高校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职业理想得以实现,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获得持续快乐体验。”[3]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

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组织系统,即良好的团体氛围有利于教师体验到幸福感。中观层面而言,可以构建满意的大学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首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包含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当老师处于和谐的人际氛围中的时候,会体会强烈的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张玉柱,金盛华老师编制的《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友好关系”是衡量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维度。其次,高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制度,通过人性化管理,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系列保障措施,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满足教师心理需求,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过精神激励、表彰奖励等增强教师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价值感。最后,高校要重视文化建设,共同打造精神家园,增强教师对“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教师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幸福[4]。

宏观层面而言,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特质的塑造以及幸福感的体验,不仅跟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关,还跟个体所处的社会宏观环境有关。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强力支撑。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升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一方面,政府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教师在有保障的工作中获得幸福,做新时代幸福教师;另一方面,全社会应营造尊师、重教、爱师、敬师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教师这份职业成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教师这份职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微观层面而言,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立足积极心理学视角,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教师的积极体验、挖掘教师的积极品质,培养幸福个体。

团体辅导的设置:(1)团体名称: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团体。(2)团体性质:团体结构化程度较高,是来自各高校的思政教师,从团体成员的社会身份层面划分属于同質群体。(3)团体整体目标:对高校思政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4)团体辅导干预方案的设计: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职业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共进行六次团体辅导活动。六次团体活动的名称分别是“缘聚你我他”“信任与合作”“积极情绪与压力应对”“悦纳自我”“感恩的心”“职业生涯规划”[5]。每一项活动与团体活动的目标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具体对应关系见表1:

表1: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团体——小组活动与目标对应关系

职业幸福感对于教师个人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感受到幸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幸福,影响着教学质量。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感受自身的价值;有利于育人工作开展的失效性;有利于高校思政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全国教师生存状况调查[EB/OL].http://k.sina.com.cn/article_6463442855_181404fa 7 00100dzyy.html.

[2]张玉柱,金盛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结构与测量[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5):629-634.

[3]蔡玲丽.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增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39-41.

[4]朱美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9,(1):80-85.

[5]樊富珉.结构式团体辅导与咨询应用实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生信任度
增强思政教师本领意识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中的实践应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服务的实现途径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构成探析
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