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2017-01-12周鹏之
周鹏之
摘要:在高校之中,教师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本文主要着眼于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角度来讨论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因为在当前的高校工作中,大部分教师是缺乏职业幸福感的,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教师个人职业的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会着重讨论如何增强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以至于在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幸福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对学生的影响;策略
幸福,它不分地域和种族,是每个人的共同追求。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们从事着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并且她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感。高校教师在整个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当中占有重要作用,她不仅肩负着培养高校学生的重任,而且自身还需要进行科研活动来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创新。随着人们对幸福话题的讨论,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话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研究,很多人慢慢开始意识到,教师职业幸福感是高校教师做好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教师影响学生的重要范畴。
一、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及当前现状
幸福感是指舒适、愉快和健康的状态,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的有机统一体,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1]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 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当没有不良刺激烦扰,也没有重压侵袭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幸福感,会对工作甚至命运有一种掌控的感觉。[2]
职业幸福感就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反映特定职业群体对工作条件、职业环境、工作对象、收入水平、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能否满足职业生涯发展、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需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可以有效预测其职业心理发展水平、职业心理健康状况、工作效能、离职意向等。在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中,教师一直都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所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是否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教师的思想境界、人生目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但从现实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了教学、科研、生活等多方面的挑战,以至于她们倍感压力,幸福感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反过来又影响到高校教师自身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并且对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对学生的影响
高校教师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需关注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关系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虽然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属于成年人,但是毕竟他们接触社会相对较少,人格发展还不健全。在这时,高校教师就有责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身心的发展,以至于毕业时,他们能更好的融入社会,顺利地找到的自己人生目标,避免走入歧途。所以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养成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因为教师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会对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当高校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时,她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时,她才会真心付出,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这样整个高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科研学术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并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以至于更好的融入社会。
教学只是师生关系的一部分,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影响。时刻感到幸福的教师会更加用心地关注和指引身边每位学生的成长,她们会把这些事情当成是自己份内工作。我们都了解,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具权威性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深刻的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而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她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投入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会更加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和深刻,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处事态度和责任意识,并且教师的敬业精神、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些也都会悄无声息的影响到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消极的影响
如果一位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她就不会有一颗为了教育事业坚定付出的心。这样一来,不管是她的教学能力还是科研能力都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因为她对事事都是敷衍对待,遇到新知识也只是浅尝辄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只会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日常的科研学术活动甚至会用抄袭的方式进行应付。长久一来,学生会慢慢会放弃这位教师的课程,因为他们会觉得学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反而给他们带来的全是负面影响。慢慢地学生开始逃避某些课程,这必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对以后的进入社会就业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也会降低,从而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这些都还只是一方面,另外,由于教师与学生有效接触的时间很长,这也让教师的情感和行为更容易地影响到学生。缺乏幸福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任何建树,反过来这也会对她的内心造成阴影,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她们终日表现忧郁、遇事悲观消极、性格也会变得急躁不安,在对待学术问题时喜欢抄袭、弄虚作假,在生活中也会表现的焦虑不安、郁郁寡欢。这些不良的心态或行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记忆。“身教胜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当他们面对类似的刺激情景时,很容易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三、增强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上一篇幅着重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对于学生的影响,我们看到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给教师自身以及学生带来的危害。教师在高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不仅是教学工作、科研活动的实施者和实践者,同时她们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示范者。所以,针对于教师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想象,我从以下两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一)学校方面
教师队伍的好与坏、强与弱,在整个高校的建设发展中都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做好教师管理工作,对于学校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问题,学校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在制度中可以明确提出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且也要明确提出教师做出相应贡献时所获得的奖励。凡事都按制度来,不仅可以体现公允性,而且制度是由全校教职工投票制定出来的,这样执行起来也会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制度不要朝令夕改,这样随意改动,影响学校工作的同时,制度本身也无法发挥长效价值。
其次,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学校中要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要让教师发自内心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确保提供给教师一个温馨、舒适的办公环境;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娱乐活动,这不仅可以让教师舒缓身心,还能增进同事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要经常组织教师的进行学习研讨活动,这可以让教师更新知识,在充实自我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发展赋予的要求。
最后,合理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学校应全面统计分析在校教师的生活情况,要将解决教师实际困难提上工作议程。主要是解决教师职工的住房问题和薪资福利待遇,当然学校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批次的予以解决。因为,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如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后顾之忧,她们也才能更踏实、安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示范者。教学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所以,教师也应关注自身的发展,只有在自己幸福前提下,才能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才能够培养更具健康品格的学生。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抗压能力。高校教师由于有较重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这些可能会她们的工作带来压力。有些教师由于对压力处理的不当,自暴自弃,甚至对教师工作产生了一种倦怠感,此时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日常压力的看法。如若教师在面对压力时多一份从容与淡定,积极应对而不是选择逃避,这在无形之中也能提升学生的抗压性。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也是越来越高,希望教师能交给他们更多知识。这样,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精通熟练,也要经常涉猎和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由于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令学生产生信服感。这样一种对教师崇拜和尊重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最后,教师要探索有特色的教学方法[3]。优秀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活动的开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应该经常总结过往的教学经验,探索出自己擅长并且是学生喜闻乐学一种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能够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这是做教师最大的幸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们不能忽视教师职业幸福感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因为只有在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时候,她们才能更加专注于教育事业,正是这种重要转化的存在,才能让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更多专业过硬,身心健康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蔡玲丽.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增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2] Elizabeth Holmes. Teacher Well - being Looking After Yourself and Your Career in the Classroom〔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
[3]杨志敏.浅析教师职业幸福感对学生的“蝴蝶效应”[J].青春岁月,2010,(12).
基金项目:成果表述:本文系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湘教通【2015】351号)之人文洞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