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构成探析
2016-04-05杜兴发曾永平
杜兴发+曾永平
【摘 要】从要素构成、机制协调、机制运行、机制反馈与评价等相关环节,对高校辅导员与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构成原理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思政教师 交流机制 构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91-03
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整合两支队伍的优势,构建二者长期有效的交流机制,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是由其不同要素构成的总和,是相关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有规律运行的动态过程。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要素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是交流主体围绕特定的目标,借助相应的载体而构成的统一有机整体。两支队伍交流机制要素构成是研究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具体来讲,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要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交流机制主体。《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交流机制目标。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立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目标在于通过双向交流,以互借、互用、互补等形式克服两支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自存在的劣势,达到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目的。
(三)交流机制载体。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载体是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承载或传导两支队伍的各自优势、特点以及相互作用的各种有效的交流活动形式。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交流机制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经验传达给对方,交流双方将收到的信息、经验进行处理、分析,内化为队伍思想,外化为交流行动,进而加强双边互动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中的协调关系
“机制”源于希腊文machine,其英文是mechanism。最初,“机制”常常用来描述出现自然现象的物理过程或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之后又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之中。现在我们理解的机制往往是由若干要素组成,围绕特定目标所形成的要素内部之间作用方式。从机制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更强调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因此,协调关系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同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根本。具体来说,两支队伍交流协调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目标相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二者总的目标完全一致,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教育内容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在教育内容上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配合,紧密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辅导员为主体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的各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科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情分析和实践平台,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三)教育过程相衔接。我们通常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成是“第一课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第二课堂”。二者本质就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堂”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作为“第二课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注重行为养成。如果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侧重于认知环节的话,那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则是以活动为主要载体,重点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培养他们品德践行的能力。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知”与“行”的衔接关系。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运行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运行,是实现两支队队伍合力育人的关键。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保持一种稳定的推进状态,并且必须依据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展开。要实现交流机制的高效有序运行,就必须不断加强运行机制建设,使机制结构和要素功能不断得以优化。
(一)明确合力育人目标。实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合力育人是建立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根本目的。合力育人的目标也为两支队伍交流机制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由于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教育过程等方面存在很多相关或相似,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通过二者的交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重理论教育,又重生活养成;既注重集中学习,又注重日常训练;既注重学理引导,又注重实践陶冶的良好局面。这种结合既符合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发展的规律和生活实际,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二)克服两支队伍自身存在的劣势。当前我国高校还存在辅导员分工不明确、专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辅导员的工作经常地陷于经验性和事务性的困扰之中。辅导员常常忙于开会布置、汇报、检查工作等日常琐事,处于事务应付状态,缺乏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专业支撑。这样暴露出辅导员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上呈现出能力上的不足,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并且队伍不够稳定。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价值观念不是特别了解。建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交流机制就是要克服两支队伍在育人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劣势,积极实现二者在身份上的融汇与转换。
(三)积极搭建两支队伍交流载体。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离不开交流载体的涉入,载体是两支队伍交流机制主要媒介和承担者。搭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同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载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可以互相兼职,即高校辅导员可以兼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兼任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不仅可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而且可以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完成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可以更加提升思政教师组织管理能力,了解日常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差异、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使得课堂教学更好地走进大学生的头脑,为大学生所接受。
其次,即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不进行互相兼职,二者也可以实现交流合作。辅导员可以作为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特殊“课代表”,是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者,也可以成为思政教师课程教学的“参谋”。辅导员要熟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内容体系、课程标准,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情况,了解和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建议或意见。思政教师要做好课外活动特殊的“辅导员”,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了解所在院系的学科背景,学生所在班级、年级情况,熟悉学生干部情况。一旦学生被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常常会将自己的思想困惑向思政课教师坦诚吐露,这时思政教师要及时向辅导员反映,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往往还承担了学生党团组织生活、理论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者和“顾问”。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办工作沙龙、集体备课、科研项目交叉、协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模式、利用微信、易班建立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网上交流平台等都是两支队伍交流很好的载体形式。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评价与反馈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机制评价反馈,总体来说就是要用交流机制形成的结果来检验交流机制的目标,检查或者验证交流机制效果问题。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应及时收集有效信息,对机制要素间关系进行协调,校对运行偏差,保证交流机制合乎目标。具体而言,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机制评价反馈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以提高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工作效率为基础。建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就是要克服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复开展的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交流机制的合力育人优势,以此来节约教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这部分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借助辅导员开展的“第二课堂”完成,这既可以为学校节约教学成本,也可以为学生节约时间。
(二)以提高两支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为保障。建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要充分体现出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方面体现出优势。辅导员或者思政教师要善于总结这种机制建立、完善、功能发挥过程中做得好的案例或者经验并形成教学成果。
(三)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提升整体育人水平为根本目的。在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构建的过程中,两支队伍只有充分利用机制的评价反馈功能不断地从教师、辅导员、学生及教育实践中取得反馈信息,才能及时有效地检验所建立的交流机制的科学性、可靠性,从而使交流机制自身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机制的构建要不断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让学生确实感受到两支队伍交流机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实现两支队伍整体协调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7-31)[2015-11-02].http://www.gov.cn/flfg/2006-07/31/content_350701.htm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08-09-25)[2015-11-0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380.html
[3]客洪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11(6)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2LSZ032);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5JGZ162)
【作者简介】曾永平(1984— ),男,江西金溪人,梧州学院机械与化工学院辅导员;杜兴发(1991— ),男,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