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在直肠肿瘤性病变/息肉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20-06-28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性病变白光腺瘤

逯 越

直肠癌为胃肠道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现阶段,直肠癌“正常上皮-增生上皮-腺瘤-腺癌-转移癌”发病过程被广泛接受,故早期诊治至关重要[2]。随科技进步,消化内镜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最重要诊断手段。正常直肠黏膜、增生性病灶无明显毛细血管扩张,而肿瘤性病灶几乎均伴毛细血管扩张增粗[3]。 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是在常规内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镜技术,可对胃肠道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辨别,为病变性质鉴别诊断的有效手段[4]。该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161例,探究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在直肠肿瘤性病变/息肉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9月—2019年9月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161例,采用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评估每个病灶性质,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息肉患者(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133例,男87例,女46例;年龄30~78 岁,平均(50.84±8.16)岁。 癌患者 28例,男 18 例,女 10 例;年龄 34~78 岁,平均(56.75±9.28)岁。主要症状:78例腹痛,39例腹泻,27例便秘,25例腹胀,24例便血,3例贫血。

1.2 方法 OLYMPUS CF-H260AZI电子放大肠镜(日本),OLYMPUS CV-260SL处理器。根据“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草案)”行肠道准备,使肠道清洁度达Ⅰ或Ⅱ级。肠道清洁度分级:肠腔内无粪便或积有少量清澈液体为Ⅰ级;少量粪便或积有较多清澈液体为Ⅱ级;肠壁上有较多粪便或积有较多混浊粪便液体为Ⅲ级;肠腔积满糊状粪便或粪水为Ⅳ级。内镜操作:白光下发现病灶后,给予3 ml西甲硅油+20 ml注射用水混合液冲洗表面,后切换到NBI模式,构造强调等级选择A3,并启用放大器,放大指数4,镜头逐渐接近病灶,图像最清晰时拍照保存。病灶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Sano分型:根据毛细血管结构表现(血管网可见度、有无分支盲端、分布均一性、直径变异等)将病灶分为4种类型。无明显网络样毛细血管为Ⅰ型(正常黏膜或增生性息肉);可观察到均匀分布毛细血管,围绕在腺体开口周围为Ⅱ型(腺瘤性息肉,包括部分伴有锯齿状病变或较大增生性息肉);毛细血管网密度增加,网络样毛细血管为分支样,分布缺乏均匀性,有盲端为ⅢA型(黏膜浅层浸润癌或黏膜内癌);毛细血管网分布、微血管粗细更不规则,出现疏松血管网甚至无血管区域为ⅢB型(黏膜深层浸润癌)。

1.3 观察指标 (1)病理诊断结果。(2)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与病理诊断对照。(3)普通高清白光内镜与病理诊断对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1)直肠息肉统计情况:共186个病灶,增生性息肉38个(20.43%),管状腺瘤130个(69.89%),绒毛状腺瘤 7个(3.76%),绒毛管状腺瘤 9个(4.84%),锯齿状腺瘤 2个(1.08%)。(2)直肠癌情况统计:共29个病灶。

2.2 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与病理结果对照 Sano分型Ⅰ型病灶38个,其中管状腺瘤2个,增生性息肉35个,锯齿状腺瘤1个;Ⅱ型病灶146个,其中管状腺瘤128个,增生性息肉3个,绒毛管状腺瘤8个,绒毛状腺瘤6个,锯齿状腺瘤1个;ⅢA型2个,其中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各1个;ⅢB型29个均为腺癌。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对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 别 为 98.31% (174/177)、92.11%(35/38)、97.21%(209/215)。 见表 1。

表1 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与病理结果对照

2.3 普通高清白光内镜诊断价值 普通高清白光内镜对直肠肿瘤性病变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 为 73.45% (130/177)、81.58% (31/38)、74.88%(161/215)。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对直肠肿瘤性病变敏感性、准确性高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088,P1<0.001;χ22=44.627,P2<0.001); 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 Sano 分型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对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特异性无显著差异(χ2=1.842,P=0.175)。

3 讨论

直肠癌为常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治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放大内镜、窄带内镜广泛应用于临床,直肠肿瘤性病变发现率、鉴别率显著提高[5]。

普通高清白光内镜对直肠进展期癌预判能力良好,但难以有效鉴别息肉非肿瘤性与肿瘤性[6]。放大内镜与常规内镜结构原理相似,只是将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头安装在物镜与微型摄像机或导光束之间,且像素变高,可对约lum的微细形态进行清晰观察。光学放大与电子放大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放大倍数,放大率最高可达200倍,并较大幅度提高分辨率[7]。放大内镜通过观察病变腺管开口类型对病变性质进行评价,但白光下腺管开口不醒目,难以有效辨别形态,且难以有效显示微血管。NBI将常规内镜光源的白色照过滤成绿光 (540 nm)和蓝光(波长为415 nm)窄带光源,使腺管开口形态更加清楚的显示,且黏膜表层毛细血管清晰可辨,进而评价病变的性质。异型增生、肿瘤发生发展与微血管形态改变存在直接关系,NBI清晰显示微血管形态,是其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8]。研究指出,采用腺管开口形态或微血管形态两种方法对结直肠息肉性质进行内镜下鉴别,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二者无显著差异[9]。研究报道,按Sano分型评估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均在90%以上[10]。该研究结果显示,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对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31%(174/177)、92.11%(35/38)、97.21%(209/215),与上述研究一致。同时,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对直肠肿瘤性病变敏感性、准确性高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P<0.05),表明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可提高直肠肿瘤性病变/息肉诊断敏感性、准确性,为临床实现新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中,表现为ⅢA型的2个病灶分别为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虽是假阳性,但这两种腺瘤均易癌变,发现时可结合病灶大体形态、腺管开口形态对腺瘤、腺癌进行鉴别。腺癌病灶均为ⅢB型,提示直肠癌患者极早期阶段就诊者极少,需加强相关知识普及,使该病患者及早得到诊治。

综上可知,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相比,放大光学增强内镜下Sano分型可提高直肠肿瘤性病变/息肉诊断敏感性、准确性,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性病变白光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贵州绥阳张喜山祠 :石文化经典之作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用于胰腺囊性病变辅助诊断价值对比
探讨螺旋CT 和磁共振(MRI)在肝脏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白光(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