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鉴别效果分析

2020-06-24孔源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鉴别效果

孔源

【摘  要】目的:对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方法:以我院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93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之后采用CT及MRI技术对其进行了诊断鉴别,并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最后还将诊断结论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明确放射诊断鉴别的实际效果。结果:研究中涉及到的93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经放射诊断后确诊为良性肝血管肿瘤,有15例患者确诊为恶性肝血管肿瘤。其中出现了3例恶性肿瘤被误诊为良性肿瘤的病症,实际放射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3.3%,准确率为96.8%。再者,汇总相关数据可知,恶性肝血管肿瘤患者的“最大标准摄取值”要明显高于良性肝血管肿瘤患者。因为P<0.05,所以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血管肿瘤患者的诊断中使用放射诊断技术可以提高肿瘤良性与恶性的诊断准确率,因为应进一步推进相关技术的实践应用。另,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各项操作规程、管理经验,也可进行更深层次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血管肿瘤患者;良恶性肿瘤;鉴别;放射诊断技术;效果

肝血管肿瘤是临床工作中经常会见到的肝脏疾病,因其早期并不会使患者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所以多靠腹部手术或B超检查才能够发现。【1】如果治疗不及时,肝血管肿瘤便很有可能会演变为肝癌,而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则是科学有效治疗的前提。虽说这类鉴别手段有很多,但常规鉴别手段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放射诊断技术已经在其实际诊断鉴别过程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本研究以我院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93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之后采用CT及MRI技术对其肿瘤的良恶性进行了诊断鉴别。93例患者中共有57例男患者、36例女患者,患者的年龄在36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3±5.89)岁。初步检查后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消瘦、纳差以及肝区不适等症状。超声引导及手术穿刺病理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体征均符合肝血管肿瘤的临床诊断标准。从病因角度分析,93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的肝血管肿瘤是由于肝炎引起的,另有39例患者的肝血管肿瘤是由于肝硬化引起的,其余8例患者的肝血管肿瘤则是其他因素导致的。9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均在0.4-12.8cm之间,而病灶深度则在2.2-10.9cm之间。

1.2方法

研究涉及到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放射诊断鉴别,检查使用的是128层飞利浦螺旋CT和GE16排CT,前者由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后者由美国GE公司生产。检查时层厚数据要设置为4.25cm,而具体使用的检查方法则是Light Speed的16排螺旋CT。实际放射检查过程中,所有患者都必须要保持仰卧位的体位,并让患者保持平静。具体采用的是先头后足的扫描方式,电压为110-120KV,管电流为210mA,扫描厚度为5mm,间隔为5mm,螺距为1,矩阵为512×512。待注射完毕造影剂后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用的是欧乃派克,有通用电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H20000593。MRI检查使用的是飞利浦公司最新一代 1.5T 高磁场高分辨率磁共振机。检查时需要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主要使用的是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扫描序列为SE、T1TI、T2WI序列,其重复时间与回波时间分别为3000-4000ms、30ms,400-600ms、20ms,2500-3600ms、80ms。视野为350mm,矩阵为256×256,信号采集次数为4-5次,层厚为5mm。

1.3观察指标

对93例肝血管肿瘤患者的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情况、腔静脉及门静脉癌栓等情况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检查,之后安排两位高年资的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了确认。此外,还利用ROI技术并借助于计算机计算出了肿瘤的标准摄取值。标准摄取值要取最大值。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加工处理计算均由SPSS20.0软件来完成。其中涉及到的计量资料以()来表示,采用的是T检验。计数资料以(%)来表示,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当P<0.05时则代表结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放射诊断鉴别与病理学诊断结论对比

参与研究的98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经放射诊断技术鉴定为良性肝血管肿瘤,其中包括肝血管瘤51例、肝血管內皮细胞瘤9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6例、其他肿瘤5例。另有15例患者被诊断为了恶性肝血管肿瘤,其中包括7例肝细胞型肝癌、3例混合型肝癌、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病理学检查中,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结论与放射诊断鉴别的结论相同,因此放射诊断鉴别的敏感性为100%。放射诊断鉴别的准确率为96.8%,其特异性为83.3%。检查中出现了3例恶性肿瘤被误诊为良性的病例,详细数据对比情况如下表1:

2.2良恶性肿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对比

具体来说,恶性肿瘤患者的最大标准摄取值为(8.12±2.85),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的(6.29±2.03)。经数据计算可知,P<0.05,所以其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些年,国内肝血管肿瘤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因为这类肿瘤的发病比较隐秘,所以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就已经到了晚期。

过去,对肝血管肿瘤进行良恶性鉴别主要是通过病理活检的方法,这属于有创检验,既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又存在诸多禁忌症。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CT、B超虽说在肝血管肿瘤诊断鉴定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其优化改革。CT和MRI对肝血管肿瘤拥有良好的检出率,均能够体现出肝血管肿瘤的典型影响特征,MRI对不典型表现的肿瘤拥有更好的显示效果,因此依靠这类技术判断其良恶性效果更准确。

本研究证实,93例患者中共有78例患者属于良性肝血管肿瘤、15例患者属于恶性肝血管肿瘤,其中出现了3例误诊病例。肝血管肿瘤良恶性鉴别中放射诊断鉴别的敏感性为100.0%,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6.8%,特异性为83.3%。因此采用CT和MRI技术对肝血管肿瘤患者进行诊断鉴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后要重视相关技术的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妍.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鉴别效果分析[J].影像技术,2018,30(04):46-47.

[2] 王红昆.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0):188- 189.

猜你喜欢

鉴别效果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胎母输血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粉色蛋白石与相似宝玉石品种的鉴别
利用溶解性表,提高学生在酸、碱、盐等物质鉴别中的能力
显微技术在牛黄清心丸(局方)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