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加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6-24张术芳
张术芳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408300)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观察对象为我院2017年3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2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其实施分组比对,一组为参照组,对其采取替普瑞酮进行治疗,一组为观察组,对其采取雷贝拉唑加替普瑞酮治疗,每组各100例。参照组:女性患者45名,男性患者55名,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49.76±2.32)岁,病龄最短2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病龄为(4.23±2.11)个月,其中包括:25名慢性萎缩性胃炎,35名慢性糜烂性胃炎以及40名慢性浅表性胃炎;观察组:女性患者40名,男性患者6 0 名,年龄最小2 9 岁,最大6 8 岁,平均年龄为(47.97±3.22)岁,病龄最短2.5个月,最长6.5个月,平均病龄为(3.43±1.21)个月,其中包括:29名慢性萎缩性胃炎,36名慢性糜烂性胃炎以及35名慢性浅表性胃炎。将2组的基本资料放入数据库中进行对比,得出对比结果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对该组患者单一的使用替普瑞酮(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56)治疗,使用的方式和剂量为:口服,一次50mg,一天三次。
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雷贝拉唑(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76)治疗,使用的方式和剂量为:口服,一次20mg,一天两次。
两组在以上的治疗方式下, 进行两个疗程的治疗,以七天为一个疗程。
1.3 判定标准
分析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腹胀消失时间、上腹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反酸消失时间。
治疗有效率包括:显效、好转以及无效。当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各症状消失,基本恢复正常,即为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即为好转;上述两种情况均未达到即为无效。
2 结 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中显效70例,好转2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00%,参照组治疗中显效61例,好转3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00%,观察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 腹胀消失时间、上腹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反酸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腹胀消失时间、上腹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反酸消失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1。
表1 腹胀消失时间、上腹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反酸消失时间比 (±s)
表1 腹胀消失时间、上腹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反酸消失时间比 (±s)
发酸消失时间观察组 100 5.30±1.23 5.67±1.39 5.34±1.19参照组 100 9.69±1.88 9.88±1.79 9.93±1.37 T 19.540 18.576 25.294 P 0.000 0.000 0.000组别 n 腹胀消失时间上腹疼痛消失时间
3 讨 论
本文的慢性胃炎则是常见的胃部疾病,发病率较高,病情反复,长期的胃痛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病也是关系到体内营养吸收的关键,所以慢性胃炎会导致患者的健康受到威胁,针对于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药物种类较多,疗效不一,所以本文选取了临床上治疗该疾病常见的两种药物进行研究,以单一使用和联合使用进行有效的对比,通过结果可以看出,联合使用的疗效高于单一药物的使用,尤其看来,雷贝拉唑加替普瑞酮治疗效果较好,其中替普瑞酮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2-3],对于胃部的损伤可以快速的修复,改善胃粘膜的情况,而雷贝拉唑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其对胃粘膜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二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慢性胃炎患者采取雷贝拉唑加替普瑞酮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