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事”美课润泽童心

2020-06-23张静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低年段道德与法治

张静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变化也引发了教学的变革,教师不再只是教材的执行者,同时也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彰显,由过去“静态地听”转变为“动态地学”。

【关键词】低年段  道德与法治   道德情感   润泽童心

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影响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更迭。自2016年“品德与生活(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以来,课程内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课程内容更加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与时俱进,与学生的生活共呼吸。

而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通过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教学目标而实现的。在现行的低年段“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出现了整版的图片与绘本的穿插,这些图片也是生活中典型场景的真实再现。在教学时,教师无法照本宣科,更不能简单地“看图说话”,不能机械地学习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或道德观点等。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更迫使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图片设置的意图,研究图片中隐藏的细节,自主、有效地开发教材,在此基础上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实践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与智慧,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规则与法治意识,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强化法治、完善行为。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我们的每一堂课,寻找生活中美的事件,发现让生活可以变美的契机,从而润泽每一个学生的童心。

一、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

唐代方干在《方著作画竹》开篇就写道: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意思是说,层层叠叠的叶子和高大的枝节,都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同样,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活动的预设还是教学的实施,都是从一个个最细小的教学目标中延展开去的。在一个个多维度的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领悟道理,内化品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我是一张纸》一课中,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纸无处不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教材仅仅提供了几张在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纸,如果只是看图让学生讲一讲,学生的思维容易被禁锢,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纸的无处不在,以及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卡通“纸”的形象引入课堂,生动有趣的卡通纸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藏起来的卡通纸宝宝”活动,让学生找一找藏在教室里的纸,藏在生活中的纸……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纸越找越多,学生越找越兴奋,在接龙似的回答中,学生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与恍然大悟,纸的形象深入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纸不再是他们眼中简单随意的一张白纸,而是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物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其实非常明确,教师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进行点拨、发掘,铺垫整堂课教学的基调,使之后的教学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目标,深化教学内容。学生从课堂上不仅找到了纸美化生活的实例,带给人们的乐趣,又发现了可以让纸变废为宝的金点子。学生们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实现了美的熏陶。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不断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构建知识,提升能力。因此,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基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非常清晰自己设立的每一个教学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板块中的作用与功能,切忌大而空。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生活即教育”,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德育。让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核心教学理念。即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走进课堂之前,早已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同的生活经验,学生品德的形成也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一个有效、成功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求它“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有效整合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从而指导他们回归生活,过有智慧、有道德的生活。

一年级学生从出生开始就在温暖的家庭中健康地成长,即使一些特殊的单亲家庭,家长们也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的爱全部奉献给自己的孩子。但学生往往不能意识到所享受的一切都是源于父母的爱,而是把它当作了一件平常事,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同样,一年级的学生也不理解家人的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年级《家人的爱》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父母的爱,理解家人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书中的图片,拍摄了几组生活中的典型镜头:校门口的叮囑、学习时的陪伴、生病中的照顾、犯错时的指责……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出现过这样的画面。学生在这几组镜头的提示下,很快在自己的脑海中捕捉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仅如此,学生还想到了其他平时被自己忽略的镜头:放学时早早地等候、一起完成的亲子作业、胆怯时的鼓励、受到委屈时的开解……学生从一开始想不到爸爸妈妈是如何爱自己的,到不断发现家人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情感的潮水便“呼啸而来”。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又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父母行为背后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沉默”了——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父母的爱。

拥有父母的爱是幸福的,能回馈父母的爱是最美的事情。美的课堂,爱的教育,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润泽,爱父母、爱身边的人,一颗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生活资源,帮助学生重温家人的温暖,引发学生对父母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新的关注与思考。通过这些生活资源的唤醒,学生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情。当情感与道德的教育成为学生生活的需求时,它就能轻松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教育的实效性便会得到落实。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语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事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说,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践,学问到了实践就达到了极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生整个社会生活,既有道德情感的激发,也有道德认识的提升,现在更有了法治意识的渗透。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法治教育更是一种规则教育。涂尔干曾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青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便适应整个社会的要求,以及他将来注定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例如,在学习二年级《大家排好队》一课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以及不按规定排队带来的危害。教师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生活中排队的智慧”“比较不同排队方式的利与弊”。学生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走出课堂,认真观察和思考。有的学生发现了在公园景点排队时,那弯弯曲曲的回廊;有的学生发现了在卫生间里接龙似的排队方法;还有的学生发现了在餐馆里语音叫号系统这种新式的排队方法……选择其中一个内容,通过“问一问”身边人的感受,“找一找”其中蕴含的智慧;“想一想”是否还有更加合理的建议,由此对比这些排队方式与传统排队方法的差异与利弊……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实践课堂上接受的道德认知,将教学的场域从课堂扩展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提高了认识,强化了规则,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社会生活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本身。

美的课堂、美的教育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去实践美。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以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为切入口,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认识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规则意识;指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调查、走访等活动形式,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生活”。教师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爱国意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课程的主要编者鲁洁教授也曾说过: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即使今天,我们的教材名称变更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但“过”的含义仍然是适应,是超越,是生存,也是发展创造。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的一系列内容,开展的一个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因此,我們的课堂教学,必须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并基于这些三维目标,整合学生生活中多样的生活资源,创设典型、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把课堂中领悟到的道德认知、法治意识与生活再度整合,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低年段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低年段儿童“唱读”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低年段书法课激趣法宝之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