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沉默的螺旋”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及治理策略

2020-06-17王冬冬

高教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突发事件舆情

王冬冬

(桂林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广西 桂林 541004)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潮复杂交错,高校大学生作为自媒体“土著民”,在互联网、自媒体和社交软件上重新建构社会生态,通过网络媒介和平台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舆论的见证者、发声者甚至引导者[1]。

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观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更符合人民利益的需要。”[2]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网络空间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地。由此,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和治理是深入高校基层、走进师生群体、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迅速、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内容多元[3],同时高校师生思想活跃、与互联网有着极强的粘连性,舆论集聚效应较强,对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形象声誉呈现双面影响。因此,认识高校网络舆情,解析和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路径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贴近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含义与新时代语境

(一)“沉默的螺旋”

20世纪70年代,德国传播学家诺依曼根据政治选举的公众舆论现象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会充分考虑社会广泛意见,若个人赞同的想法受到广泛认可,则提高议论积极性,因而该观点则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赞同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出现“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非常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的理论假设[4]。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形成主流意识,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二)“反沉默的螺旋”

网络虚拟社会表达成本低,发言自由度高,不附带任何责任和代价,具有掩盖真实身份,降低少数派发言孤立、恐惧的作用。因此,少数派在新媒体语境下,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彰显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即“反沉默的螺旋”理论[5]。当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时,相关部门发表的言论,大众对该事件的负面评论和影响会在短时内集中和爆发,都会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这种现象被称为“塔西佗陷阱”[6],因而“反沉默的螺旋”效应与“塔西佗陷阱”相辅相成,相互作用,逐渐成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二、高校网络舆情与“沉默的螺旋”的逻辑关系

高校网络舆情集中反映高校各群体在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中围绕突发事件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消退等过程中发表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看法、观点、意见。由此观之,网络舆情的本质是社会公众舆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时间集中、地点聚集、热点聚焦和效度失真的群体极化现象,引发群体焦虑、社会舆论压力等不稳定因素[7]。根据传播学理论,高校网络舆情与“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探索和分析二者逻辑关系是刻画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不完全性是“沉默的螺旋”原生动力

信息是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的载体和媒介,具有时效性与多变性。社会网络作为信息传递、交流、再生产的媒介,人际关系日趋扁平化,层级和等级观念日渐削弱,因而同一层级中社会群体过于冗余,信息出口端过多,信息和内容的控制端和检测端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互联网和自媒体中催生的不实消息和信息偏差,由于短时间内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零散化、不可考证的特征,高校突发事件由于信息碎片化、媒介冗余、意见领袖舆论强化、高校信息公开困难等综合原因,致使高校突发事件呈现不完全性的状态[8]。根据社会心理学,高校师生群体和社会大众对于突发事件完整样貌的被动乐观和非理性判断,大部分很难采取有效和保护性行为,选择盲目跟从意见领袖和社会主流媒体的看法,“沉默的螺旋”也由此产生,故而高校突发事件的不完全性是“沉默的螺旋”原生动力。

(二)“沉默的螺旋”反作用于高校网络舆情和次生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和次生舆情的发生源于高校师生群体和社会大众传播突发事件的不完全性。某些群体为获得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以突发事件的失真性换取和满足社会大众支持数量以及认同心理的双重需要,博取社会大众的信任及利用社会大众再传播不完全信息的虚假真实性,甚至生产不完全信息的无效信息。而“沉默的螺旋”正是强调意见优势派在群体支持数量和认同心理等方面占据着短暂和不确定性的强势,是高校网络舆情和次生舆情生成、发展和变异的重要理论支撑。“沉默的螺旋”反作用于高校网络舆情和次生舆情可从社会环境、社会网络特征和群体个性心理等方面进行解释:第一,网络安全和舆论监管不到位,信息出口冗余,管控不足,人们多认为自己在网上发表的言论无需负责[9];第二,现代社会网络呈现出求同不存异的现象,人们会主要采取追随优势派观点、看法,避免成为社会网络强关系中的异类;第三,学生群体因年龄、思想等诸多缘故,所选择和表达趋于非理性,考虑的内容不够全面,意见突显个性情绪和少数群体的意见,缺乏对社会发展、文明和谐的责任感。

(三)塔西佗陷阱激化“沉默的螺旋”和网络舆情的矛盾

心理学家指出,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安全的心理需要,将更多关注事件的危害程度和负面影响,同时对负面信息的传播、评论热度高于正面影响,因而塔西佗陷阱表示大众对事件的负面评论和影响短时集中和爆发,网络环境和沟通机制将处于短时瘫痪状态,“沉默的螺旋”负面引导效应进一步加强,进而直接引发更为严重的网络舆情和次生舆情,激化“沉默的螺旋”和网络舆情的矛盾,损害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三、基于“沉默的螺旋”的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和研读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行为主体、结果客体和其中涉及的相关心理特征和逻辑关系,把高校网络舆情解构为“初始阶段-上升阶段-发展阶段-稳定与衰退阶段”[10],以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为出发点,以网络舆情时间发展为主线,用传播学、心理学基础理论推导、佐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刻画基于“沉默的螺旋”的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以此寻求治理网络舆情的关键点和重要突破口,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如图所示。

图 基于“沉默的螺旋”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

第一,初始阶段。根据上文分析、推导“沉默的螺旋”与高校网络舆情的逻辑关系,高校网络舆情的根源是高校突发事件,由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对突发事件的广泛关注和评论,是诱发和引致“沉默的螺旋”的原生动力,同时考虑到高校突发事件在网络时代所衍生的不完全性,事件事实被碎片化、零散化、不可验证性的失真信息掩盖,加剧了突发事件演变为网络舆情的客观可能性。由于传播主体的非理性判断和盲从心理等主观原因,高校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舆论。

第二,上升阶段。微博、微信、抖音以及其他社交娱乐软件等线上线下的信息传播方式推动着社会交往模式发生等级减弱、扁平趋势渐强的变化,传播端口、传播渠道、传播信息冗余复杂,同一信息在多个平台反复出现、传播,主观上增强信息的可信性和虚拟真实性,尤其媒体中的意见领袖扮演着“事实真理”的角色,短时直接引发社会热点议论和舆论导向,产生社会舆论效力。

第三,发展阶段。在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下,优势派已逐渐在高校网络舆情发展阶段中占领媒体的制高点,为避免成为熟人关系网络中的“异类”,劣势派趋向于求同,一方面质疑个人的内心想法,逐渐导向舆论制高点;另一方面,坚持己见,为免于社会舆论的抨击,选择沉默,因而在意见领袖和求同心理的主客观作用下,社会大众对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沉默的螺旋”现象,其中以高校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热议占主要地位。在高校处理不及时、网络监管缺位、面子理论和表达个性的综合作用下,高校突发事件与网络虚拟真实脱节,社会大众对高校、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走入塔西佗陷阱后,负面影响和评论直接损害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公众信誉,由此塔西佗陷阱激化和加深“沉默的螺旋”与高校网络舆情的矛盾,而网络舆情的恶化也在舆论风波的声浪中增强“沉默的螺旋”作用,有效的声音隐藏于高校网络舆情中,因此“沉默的螺旋”在塔西佗陷阱的激化下,与高校网络舆情呈现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第四,稳定与衰退阶段。短暂的舆情发展后,突发事件的信息趋于饱和,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的紧张关注和社会生活走向稳定,突发事件的关注点凝聚、集中,但关注热情和关注度骤然下降,随着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和官方媒体的结果公布,“沉默的螺旋”作用力减弱,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走出塔西佗陷阱,高校网络舆情逐渐驱散,社会大众和突发事件主客体达成社会共识。

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网络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代特征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成效有赖于清朗高校网络空间、治理高校网络舆情。本研究综合传播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与“沉默的螺旋”“塔西佗陷阱”的内在逻辑关系,探寻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核心以及各变化阶段的关键突破,以此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一)建立和规范理性表达平台,预防高校突发事件

舆情事件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不言而喻,通过剖析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发现突发事件是网络舆情初始阶段的主要内因和原生动力。高校应秉着“标本兼治,重在预防”的原则,贴近学生,走近学生,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及时反馈和解决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有效减少和防止突发事件隐患的产生,及时杜绝高校生成负面沉默螺旋。此外,在健全学生工作管理和网络舆情监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强调学生的表达权,建立和规范理性表达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征求学生对事务管理和社会热点的看法与讨论,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互动氛围。

(二)完善网络舆情队伍和融媒体建设,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为“引导师生、服务师生”,壮大主流舆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以辅导员、学生骨干、班干部为主的网络舆情队伍[11],及时发现、反馈和回应网络舆情,占领和巩固高校思想舆论阵地。同时,高校要充分把握新媒体融合的历史时机,集合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自媒体平台等相关资源全力打造高校融媒体或全媒体中心,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旨在及时正确研判网络舆情形势,发挥高校中“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对非理性的网络舆情进行适时干预和引导,提升高校新闻和高校突发事件的社会公信力和公正性。坚持互联网思维,以师生更青睐的内容和方式解决和治理高校网络舆情,培养师生自主研判舆情、自主净化网络、自主监督舆论的意识和能力[12]。

(三)创新网络舆情监控硬件,培养信息专业人才

新时代的信息处理和网络监控形势严峻,状况复杂多变,符合时下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舆情监控硬件是创新、发展治理策略的有力基础保障。建立健全融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汇总、展示、分析高校内各平台数据和网络热点,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数据,根据网络舆情关键词定位负面沉默螺旋的制造者,及时制止网络舆情的发展和扩大[13]。

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发展,鼓励高校创建社群管理系统和舆情管理系统,培训培养舆情监管人才,全地段、全时段、全方位查看详细的传播数据[14],对高校内部信息流和数据流实施语义分析、智能破译与识别、自主拦截非安全信息和安全预警等,更快速、准确、有效地掌握高校的高频数据、热点信息、舆情走向,改善突发事件的信息失真和不完全性,更快速地还原突发事件的全过程,降低高校师生对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判断,从而进一步减弱“沉默的螺旋”和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与反作用,同时精准把握高校师生的网络使用特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方式和内容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的基础样本,为从深层次认识和理解舆情发展路径,从根源上解决和治理高校网络舆情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突发事件舆情
消费舆情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