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高校老年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

2020-06-18

高教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术性老年人教育

董 勇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

一、问题的引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成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中亟待完善的是老年教育体系。经过30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老年教育进入繁盛发展阶段,参与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更加多元,教育覆盖面逐步由城市向村居(社区)延伸。截至2018年,810多万老年人在6.2万多所老年教育机构学习,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参与老年教育[1]。既有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行业、民间资本等举办的各类老年大学,也有社区(村居)举办的老年学校。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在价值取向上以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和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宗旨,在课程编排及内容设计上基本以居家养老、保健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主[2]。国内老年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层级发展不平衡[3]、教学内容同质化的倾向。

老年群体人口基数大、异质性强,决定了老年教育是个多层次、多序列、多形式的立体网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办学主体举办的老年教育机构在目标定位上应各有侧重,教育对象上有所区分,教育内容上有所递进,教育层次上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类型的学校老年教育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结合老年人的身心与认知特点开展分层分类的教育,这既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也是教育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然。

二、分层次开展老年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时代价值

(一)理论基础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遵循整体突现性、层次性、开放性、互塑共生性、自组织、动态演化性原理。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如果对象集S至少包含两个不同对象,并且这些对象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则称S为一个系统。元素之间一切联系方式的总和,叫做系统的结构[4]。系统论提供了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思考路径,我们可以把老年教育体系视作一个系统,它的层次性由系统内的元素和结构决定,由低到高各个层次有自身的质与量的规定,系统高层次依存于低层次,各层次之间相互衔接。“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来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批评性的研究,并且还有可能提出一些用科学计算得出来的新的教育模式”[5]。

在教育界,古今中外一直重视分层教育的原则,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孔子认为,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因材施教;孟子主张教亦多术,强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墨子明确提出教育要“量力”,主张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宋朝的张载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分层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创始人、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学校的责任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好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他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每类目标按层次的不同,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他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6]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无关,和提供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时间、学习速度有关。分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其优势在于将教育目标分解化小,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认知特点、文化基础来逐步展开,让受教育者在群体教学条件下实现因材施教。

(二)时代价值

分层次开展老年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的结构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00年至2018年,国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1.4岁增长到77岁[7]。其中,高中学历的老年人比例逐年上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具有高中学历的老人比重从1990年的1.67%上升到2010年的5.83%。同时,城乡老人受教育年限差距加大,市乡差距由2000年的2.97年扩大到2010年的3.13年[8]。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高学历老人比例的提升、城乡老人差距的扩大,均使得当前国内老年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是有老年教育需求的总量快速增长,老年人要求有更多的老年教育机会;二是老年教育的年限延长,从企业女工50岁退休开始计算,一位老人只要有学习意愿,有超过20年的时间可以接受老年教育,相当于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时间的总和;三是老人特别是城市老人的学术性老年教育需求增长,高中学历以上的老年人对课程设置的层次性、特色性、创新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近年来,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漏夜排队报名”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有的学员已在老年大学读了29年,还不愿意毕业[9]。可见,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分层构建老年教育体系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国内高校,“一种悖论性的教育现实”依然存在,一方面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据统计,全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处于完全闲置的状态[10]。和企业行业、政府部门、民间资本相比,国内高校教育资源丰沛,无论是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还是品牌资源、管理制度资源等,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全国有2600余所普通高校,国家投入的办学经费为3.8万多亿人民币,但是目前国内高校举办老年大学、承担老年教育任务的仅100多所[11],高校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全日制继续教育生源的减少,高校继续教育正处于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转型阶段,鼓励引导更多的高校参与老年教育,构建完善层次分明、相互衔接递进的老年教育体系,充分体现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选择,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是高校老年教育定位

“学术”是指对专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应用。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是以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中老年人为教育对象,通过专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应用,提升老年人综合能力素质,积极应对其在生命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妥善处理自己—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教育活动[12]。高校发展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由高校的本质属性、社会功能决定。

(一)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

学术性是高校组织区别其他社会组织最根本的标志。从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从中国古代的私学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大学,从19世纪初的德国洪堡大学到当代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现代高校,研究高深学问,传播、运作高深知识,突出学术与科研是其重要标志。高校发展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由高校的学术性本质特征决定。一方面,高校通过学术性的继续教育活动,满足老年人的自我发展需求,开发老年人的学习潜能,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同一个大学校园里,有一批父辈的中老年人仍在认真学习,对青年大学生是潜移默化的激励。身边的榜样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重新认识老年人,更关心理解他们,正确应对老化。

(二)新时代高校的责任担当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国内高校的首要任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更好地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国人价值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是新时代高校的责任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首次阐述和部署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安排。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发展老年教育的规划背景、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推进计划、保障措施做了详细部署。明确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积极接收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入校学习”。高校开展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彰显尊老爱老敬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有重要作用。

(三)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选择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举办高层次老年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国内,上海的9所高校开展老年教育成效明显;国际上,英、美、德、法、日等较早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高校已成为老年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突出学术性是国外高校老年教育的典型特征。在老龄化到来初期,国际上各个国家对高等学校办老年教育的认识存在分歧。随着老年教育理论的发展,国际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认识和推广,同时为了解决高校生源不足的现实问题,国外高校开展老年教育的进程大大加快。国外高校老年教育经历了从剥离到融入,从分离到开放,从排斥到接纳的转变过程。20世纪70年代,“大学向老年人开放”在德意志土地上掀起了一场崭新的老年教育运动,老年学员可以享有高校的师资、设施以及与社区和企业建立的关系。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通过举办“第三年龄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接纳老年人旁听”“开设专门学术讲座”等形式积极参与老年教育,见表1。

表1 国外高校老年教育典型模式

注:根据国外高校相关资料整理。

(四)不同层次的老年教育机构定位

老年教育的目标定位必须基于老年人个体心理需求和老年人社会化需求的目标展开。和幼儿期、童年期一样,老年期是和成年期不一样性质的阶段。老年期不仅意味着生理机能的衰退,推理与认知、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还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丧失,逐渐被边缘化。根据老年人群体的不同,构建有层次的老年教育体系,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年人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正确理解并应对老化现象,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成功老龄化,具体见表2。

四、高校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受资源条件制约,国内与老年教育相关的制度、机制、环境和心理都尚未充分赋权于老年人[14]。推动高校开展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可以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帮助老年人提升认知水平、情绪控制能力、逻辑能力、鉴别防范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实现积极老龄化。

(一)细化制度设计:明确高校是开展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主体

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需要各子系统的高度整合,而这种整合需要通过相应的教育制度来实现。通过制度建立起衔接的通道,增强系统的开放性,支配保障各子系统的良好运行。目前,我国老年教育体系内部以及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缺乏制度保障,各类老年教育机构之间相对封闭,没有建立沟通的渠道;老年教育和其他教育类型之间相对割裂,没有衔接。从国家层面来看,终身教育地方立法、老年教育法工作仍在研究当中,在已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已出台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 -2020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政策文件中,虽然提出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但缺乏促进老年教育发展或与其他教育类型衔接的明确规定。从地方上来看,201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组织和引导全日制学校参与老年教育,但是具体实施的主体、目标任务、保障激励、运行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优化资源配置:为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多渠道的支持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老年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既有事业性也有产业性,影响其供给的因素包括产品性质和技术水平、社会体制、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以及统治阶级的侧重点不同。日本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经验表明,发展老年教育需要政府、社区、高校、民间团体的共同参与。据2019年针对浙江省高校老年教育开展情况的专项调研显示,高校开展老年教育的障碍因素主要有缺乏政策支持、缺乏场地、经费难以支持,其中场地问题排在首位。在这方面,沈阳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2009年学校投入300多万元,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改造了学校临街的一栋五层楼,由继续教育学院创办夕阳红学院,面向社会开放办老年教育,经过10年的发展,沈阳大学夕阳红学院办得红红火火,20多个专业每年招收老年学员4000人次。而经费方面则需要政府给予支持,老年教育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它的收费不可能完全按成本收取,因此需要政府通过专项办学经费补贴、发放老年教育券等方式,鼓励更多高校参与老年教育,给高校老年教育提供切实保障。

(三)强化学科建设:为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提供发展动力

老年教育学科的发展决定着老年教育的发展。引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创建老年教育学学科,开展老年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专业的老年教育队伍。深入开展老年教育相关学科研究,在老年教育规律研究、老年人群体心理、认知特征和期望、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老年教育管理模式与资源统筹、师生关系与质量评价、高校和其他老年教育机构的关系、老年学校的任务与功能等理论研究方面争取早日有所建树。鼓励高校发挥学科专业完整、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富有经验的软件优势,激励在职教师、退休教师以及优秀研究生参与老年教育。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得多错得多”的认识障碍,把发展老年学术性继续教育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新的增长点,完善体系、扩大规模、提升质量,迎接老年教育高潮的到来。

表2 不同层次老年教育机构定位

猜你喜欢

学术性老年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题解教育『三问』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