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探究
——以南宁市民办高校为例
2020-06-18刘泗潍
石 钰,刘泗潍
(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2.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引言
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进[1]。打造“双创”升级版,高校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区高校创业教育已取得快速发展,但民办高校因在资金筹集、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创业教育发展与公办高校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以南宁市6所民办高校为例,探究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议,为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一类是针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调查问卷,另一类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访谈。
随机选取广西南宁市6所民办高校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南宁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共发放调查问卷830份,回收问卷784份,其中有效问卷757份,回收率为94.5%,有效率为96.6%(具体见下表1)。
表1 问卷发放情况
调查对象包括6所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级学生,问卷结果利用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sV22.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调查的信度检测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878,本次调查的内在信度可靠。
二、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学生创业意识不强
数据分析显示(如图1,图2),大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意愿,但想法不明确。有成熟考虑过的学生仅占12%,根本不打算占比9%,看情况再定占比39%,有考虑但缺乏系统考虑的学生占比40%;在创业经历的调查中,有88%的学生没有创业经历,有创业经历的学生仅占比12%。由此可见,学生具有潜在创业意愿,但缺乏科学引导,开展创业的信心不足,真正有创业经历的学生还是少数。
访谈中了解到,多数民办高校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多采取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挫伤了创业意识的培养。加之,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同学希望找到稳定的工作,如进入政府机构、国营企事业单位、外企、大型私营企业等,对创业存在一定的“歧视”心理。除上述原因外,调研中还发现,多数学生对创业往往“一时性起”,缺乏恒心,空有创业理论,但因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强、经验不足及缺乏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多数学生不考虑创业,创业积极性不高。
图1 创业意愿调查表
图2 创业经历调查表
2.缺乏专业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调查数据显示(如图3),虽然部分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占比21.9%,但多数创业课程是由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工作人员或学生辅导员担任,总和占比30.9%,其创业经验缺乏;由经管类专业教师担任,占比14.6%,由企业界人士及成功创业者担任,分别占比7.3%、8.5%;不清楚创业教育课程教师情况的占比16.7%,其他情况占比0.1%。由此可见,目前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力量不足,多数课程缺乏专业性的教师指导。
因办学条件、所享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在培养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另一方面,民办高校难引进高层次骨干人才,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在学术造诣、教学水平及经验上较之公办院校教师有很大差距,这也使得民办高校难培育出优秀的创新团队。调研中,学生提到,学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多是担任学校创业大赛的指导教师或是辅导目前已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课程也是针对性开设,一般没有好的创业项目的学生是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创新创业课。部分学生还谈到,学校会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归校进行创业讲座,但是缺乏系统的讲解,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效果不大。
综上所述,目前各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专业辅导,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图3 创业教育师资调查表
3.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调研结果显示(如表2),目前6所院校已开设了相关创业课程,其中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占比10.2%,公共选修课占比44.3%,专业必修课占比6.5%,公共必修课占比20.2%,未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占比18.8%。创业课程授课内容主要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主,占比32.4%,针对创业项目的个性化辅导,仅占比11.6%,市场营销课程占比19.6%,财务税法法律法规常识占比9.3%,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占比13.7%,不清楚课程内容及其他类型的课程总和占比13.4%。
表2 课程开展情况
由此可知,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较单一,课程结构固化、选择性少,学生缺乏广泛的途径获取创业知识。访谈中,多数学生提到对目前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不是很满意,课程设置门类较少,很难满足学生对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需求;在教学形式上也较传统,一般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最希望获得专业领域相关的创业知识,但目前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的契合度较差,缺乏系统性;关于创业课程评价问题,许多学生反映课程效果一般,自身收获不大,参与创业课程的兴趣不高。
4.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不足
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实践平台的孵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民办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高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也举办了创业实践活动,如开展创业项目大赛、校外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沙龙等,但一些实践活动趋于形式,创业教育实施效果不理想。同时也缺乏创业实践的设施设备,实践平台受益者也集中于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受众较小。调查显示(如表3),目前创业教育教学形式主要集中于理论讲解,占比24.4%,社会实践活动仅占比12.8%,案例分析形式占比16.6%,小组讨论方式占比14.5%,专题讲座占比14.4%,网络翻转课堂仅占比8.4%,不清楚课程内容及其他开展形式总和占比8.9%。学生最希望开展的创业教育教学形式为创业实践活动占比27.1%,其次是案例分析教学形式占比20.3%,小组讨论方式占比15.3%,专题讲座占比13.4%,网络翻转课堂仅占比8.7%,理论讲解形式占比15.0%,其他形式占比0.2%。可见,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远满足不了学生对于创业实践活动的需求,造成创业理论与实践脱产脱节。
访谈中,学生提出目前各院校缺乏创业实践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培训指导,这就使得很多创业的想法、点子,还没有崭露头角就已经夭折了。此外,目前各高校开办的校企合作项目,多数企业基于盈利性考虑,对参与创业教育兴趣不高。X校的N同学当被问到校企合作基地时谈到:“学校有校企合作基地,但基地主要也是为了学院创收,企业也是为了赚钱。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企业入驻学校基地的,这样我们会有机会参与其中,将(大创比赛)项目进行投产(企业支持),也想好好锻炼自己,为以后工作谋出路。”
表3 创业教育教学形式开展情况
三、加强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议
1.为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前提,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舆论对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应造势创业舆论,解读政府、学校对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宣传、讲解好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内在关系。调查显示(图4),多数学生对创业政策理解比较模糊,其中完全了解只占比2.6%,基本了解占比16.5%,了解一点占比44.1%,不太了解占比31.2%,完全不了解的占比5.5%。可见,高校要加强宣传、解读创业的相关政策,利用校园宣传栏、官方网站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高校除组织有形的创业社团活动、开展创业沙龙、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各项活动外,更要注重无形创业文化的熏陶。X学校在创业教育实施中非常重视创业文化的熏陶,将“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建立创业街,鼓励学生利用创业街进行创业作品展示,如烹饪与营养专业学生利用创业街展示创意实物与饮品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利用创业街展示摄影作品、手工艺品等。X学校将文化育人理念与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接触创业,在观念上接受创业,变被动为主动,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4 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情况
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行个性化培养模式
调查发现,6所高校均已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课程类别、授课形式过于单一。首先,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开发对接企业实务的特色课程,将创业课程融入到学科专业发展上,实现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其次,应改变传统的唯理论独尊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引用创业典型案例、项目实例,采用线上理论与线下实训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创新创业思维。
最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现个性化辅导。针对大一的学生进行创业相关政策、流程及制度的解读,将学科专业教育融入到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创业项目规划,培养其创业意识;针对大二的学生应讲授税法法律法规常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及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等创业相关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找寻自身不足,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创业项目规划[4];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要进行创业项目的个性化指导,即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实践经验,提升创业能力。
3.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创业教育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调查得知,目前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整体的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不高,亟待发展。高校壮大创业师资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第一,选派优秀教师走向企业,积累创业经验。积极组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走进企业培训,参与到企业的管理生活中。还可派遣优秀教师出访国内外创业教育特色鲜明的院校,进行参观、访学、进修等,将好的想法、经验引进来;第二,引进优秀创业人才,提高创业教师整体素养。聘任企业专家为学校创业教育客座教授,壮大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专业项目落地指导,将学生的创业项目对接企业实体,并争取企业资金支持,推动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第三,更新教师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应增加创业教育奖励机制经费的投入,加大评优政策倾斜,鼓励优秀教师从事创业教育指导,改良教学模式,将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发散思维,提高科研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机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创业教育环境建设中处在关键的链条上,校企合作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就决定了教育的发展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离开企业谈教育是“无源之水”,离开教育的企业也是“无米之炊”,创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应主动向企业抛出“橄榄枝”,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方案采用高校、企业双标准。一是共建人才培养计划。高校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日常教学,联合设置培养内容,调整教学形式,增加实训、实践环节,扩充知识结构,增加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对口人才;二是采用“联合+”培养模式。每学期集中时间在学校完成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授课任务,其余的教学周由企业主导、校内专业教师协同将理论推向实训,采用“理论—实训—生产”三位一体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5];三是完善学分转换机制。建立校企联合考核机制,灵活处理学分转换,完善学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开展创业实践,将创业实践成果转换为专业学分。
5.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民办高校办学宗旨在于根植地方经济发展,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发展特色,在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存有很大差距,因此,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更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在“高校-政府-企业”合力发展教育模式中,政府应处在主导、引领地位,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协调好社会各方资源,着力打造针对于创业教育的政府保障体系,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政策,如减免税额、调整税率、精简审批手续等,推动高校-企业合作共赢。
另外,民办高校的创办性质决定了其自负盈亏的办学模式,在资金融筹方面存有很大的劣势,政府也应向民办高校提供资金支持。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资金支持,致使很多好的项目未开始就已经“夭折”。因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民办高校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可出台和调整关于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支持,如提供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提高贷款额度等;另一方面,可加强大学生创业基金建设,专门用于资助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做好创业教育的后援军。
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的推动与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联合行动,政府要做好引领、指导,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融合好社会资源,建立创业教育政府保障体系;民办高校应依势而起,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体制特色,吸引资金、企业技术等支持,依托办学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企业应认清自身根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主动走进高校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总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升级发展,加强创业教育,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不断探索,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