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领导:内涵、维度、测量与效果
2020-06-18迟萍萍
迟萍萍
(山东英才学院 学科与科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4)
引言
分布式领导(distributed leadership)又被翻译成分散式领导。从缘起至今,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逐渐从理论研究延伸至实践应用,分布式领导理论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亦不断涌现。对于分布式领导的研究,主要围绕分布式领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内涵、分布式领导理论的组成维度与测量、分布式领导作为前置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分布式领导的兴起与发展
1990年代,伴随着校长权力分享、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学校本位管理等新浪潮的兴起与发展,分布式领导的理念在英美与澳洲等国家的教育领导研究中崛起,并在理论发展和实务应用上蓬勃发展。第一篇以分布式领导为主题的论文是Barry撰写的《管理没有首长的团队:分布式领导的课题》,主要探讨分布式领导在团队自我管理中的应用[1]。Clift与Thurston (1995)所编著的《分布式领导:通过合作提升学校管理》一书,虽以分布式领导为题,但内容仍偏向于传统的论述,处在理念发展的阶段,对于分布式领导理论内涵并未有完整的体系。
2000年以后,分布式领导理论进入到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分布式领导的研究逐渐从企业扩展到教育领域。开启学校分布式领导研究的先河是2001年Spillane, Halverson与Diamond在《教育研究者期刊》上发表的《分布式领导视角下学校领导实践调查研究》一文。探讨分布式领导理论较完整的成果,当属Spillane (2006)所著的《分布式领导》。该书将分布式领导的理论架构予以具体化及清晰化。书中所提出之分布式领导包括多位领导者及领导实践两部分。多位领导者系指组织中各种成员皆可配合组织情境的需求,成立领导团队,担任领导的角色;而领导实践则指领导者将日常生活的事务,与实务中被拿来表示想法的资料,在实际执行中所产生交互作用的结果[2]。
随着分布式领导理论研究的进展,20世纪初开始,我国学者也开始结合我国实际对这一理论开展研究。刘雨田与陈时见等人也就分布式领导理论的缘起与发展、内涵及定义等内容进行研究,他们都认可分布式领导是领导者、追随者及情境 (组织系统或学校系统情境) 三者之间动态、系统的作用过程,并且分布式领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3]。
二、分布式领导的内涵
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出现,是对旧有领导思维的一种挑战,在既有的学校组织结构下,学校领导面对外在环境的困境,努力寻求强化教育改革的途径。Spillane与Diamond以分布式领导的角度为理论基础,以管理与领导实践为中心,结合领导功能与人力发展,组织功能与组织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学校进行研究,检验分布式领导在实践中的内涵,初步形成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的交互作用观点[4]。概括学者研究的观点,分布式领导的涵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组织中存在多位领导者。传统的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权只局限于校长本人,将校长塑造成英雄领导者,忽略了教师与其他学校成员在学校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分布式领导把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视为是领导,同时组织也赋予了他们领导的机会[5]。Harris也认为,领导不再是单一、个人之事,而是分布于整个组织中[6]。Hulpia 与 Devos则认为分布式领导是英雄式领导之后的一种领导趋势,在这个领导模式中,领导被视为是一种组级层次的现象,即领导分布于整个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中。如果要在实践中推行分布式领导,必须打破学校传统科层制的领导模式,将领导的权力进行分享[7]。
其次,分布式领导强调组织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分布式领导并不是居高临下、单独的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而是在合作性的工作中所表现出的集体行为。Gronn研究发现分布式领导的组织中,通过多位领导者相互合作,激发彼此间的潜能,能够产生大于分别个体的能力的综合能力[8]。Copland归纳分布式领导有几个特点:分布式领导是一个整体概念;分布式领导强调互惠、协调与合作;具有多元成员组织小组的特性,是发展中的联合行动体[9]。
再次,分布式领导是领导者、追随者与情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分布式领导理论强调领导权力可以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转换,由多人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将权力分享给不同单位与人员,领导的过程强调集体互动、合作与共同参与,在不同的情境中透过不同权力分享的方式,平衡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的互动,并与学校组织成员共同创建组织目标、价值以及学校文化,使学校效能最大化。
在以上研究者论述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分布式领导定义为,在学校领导的过程当中,校长有意识地将领导功能分布于组织中各阶层成员,组织中所有的成员,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下,通过沟通协调,每个成员能够有机会参与组织运作决定过程,充分发挥全体组织成员的智慧与专业,共同承担领导责任与达成组织目标,并提升组织效能。
三、分布式领导的维度与测量
量化研究的研究者,将分布式领导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维度,分别包含不同的内容,作为组织是否实行分布式领导的检验标准。目前学术界尚未达到明确的共识,形成的观点有双维度、三维度、四维度、五维度等,分述如下:
双维度论点的支持者将分布式领导划分为结构和代理人两个维度。就结构方面而言,指的是将组织内部的责任与权力分配给管理人员和团队成员,建构特定的领导概念;就代理人方面,指的是将领导的实践扩散至组织成员[10]。Robinson将分布式领导分成影响力关系和任务结构两个维度[11]。Hulpia, Devos与Rosseel研究比利时Flanders当地高中分布式领导的情形,所设计的分布式领导问卷,将其分为学校领导团队的特性及领导功能两个维度[12]。
Spillane认为分布式领导由领导者、追随者与情境三个维度构成。他认为分布式领导的内涵在于领导实践,而领导实践是学校领导者、追随者与情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2]。Ritchie 与Woods认为分布式领导必须要探讨人和结构的互动,在人的部分,区分为员工和领导者两部分,最终形成分布式领导包含员工、领导者、组织结构三个维度[13]。
四维度观点支持者以Gordon为代表。他认为分布式领导的四个维度,分别是学校文化、任务愿景和目标、分享责任和领导实践以及帮助学校建立能量,成为表现优异的学校[14]。张奕华与颜弘钦在他们之前提出的分布式领导的四个维度基础上经过研究,最终确定分布式领导思维四个维度包括校长的开放思维、成员的正向信念、成员的积极参与以及学校的情境氛围[15]。
在研究分布式领导内涵的过程中,Hay透过焦点团体和访谈法,提出分布式领导的五个构成维度分别是自信和自我谦逊的校长、清晰的结构和责任绩效、领导能量的投资、营造信任的文化以及适当的转折点[16]。赖志峰参照Hay五维度的主张,把分布式领导的五个维度内容修改为自信和自我谦逊的校长职位、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绩效责任、领导能量的投资与提升、营造信任和合作的学校文化、寻找学校适当的变革转折点[17]。赖志峰与秦梦群又将赖志峰提出的分布式领导五个维度组成进行了细化和提升,变为校长专业自信与谦逊、建构明确的绩效责任、提升成员的领导能量、建立信任的学校文化、营造适当的变革时机[18]。关于分布式领导的部分量表如下表所示。
由下表可以看出对于分布式领导的维度划分,学术界尚存在多种观点,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值得进一步进行探讨和研究。
四、分布式领导的效果
分布式领导的应用范围广泛,有的研究从理论上探究与分析管理和领导的现象,有的将分布式领导视为一种处方,作为提高学校效率的策略使用[19]。
表 分布式领导部分量表及维度汇总表
资料来源:Gordon (2005); Hulpia et al. (2009);张奕华、颜弘钦 (2012);赖志峰 与 秦梦群 (2014)
研究的主要变量方面。主要探讨分布式领导与教师工作满意度、学术乐观、专业学习社群、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学校创新改革、知识分享行为、知识创造、课程改革、学校效能、学习成效、组织健康、组织气氛、组织承诺等变量的关系。有研究证明,分布式领导对于组织变革和学生学习具有正向的影响[20]。Jameson研究认为,在学校整体的影响方面,分布式领导对于改进组织表现具有潜在的效果[21]。Onukwugha则以质性研究方法,探讨50所学校的分布式领导实践后发现,高绩效学校相较于低绩效学校,分布式领导实践的程度较为明显[22]。另有实证研究指出,分布式领导不仅对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组织成员行为有正面相关,而且对工作压力也有减轻的功能[23]。Gordon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分布式领导对学生学习成就之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分布式领导行为对学校绩效与学生学习成就产生影响[14]。另外,分布式领导与教师工作满意度[24]以及分布式领导与学校课程改革等内容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25]。许聪显以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学校长分布式领导、学校组织公平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之关系,结果显示,校长分布式领导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不论是整体或是各维度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且达到显著水平[26]。Murat与Ebru通过对34所学校466名教师的调查发现,学校管理者的分布式领导与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27]。
研究对象方面。分布式领导的研究对象大多以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少数研究对象会涉及学生。Spillane团队针对分布式领导的实践,以美国芝加哥教育行政区的小学校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半结构的访谈方式、入班观察、档案资料检视与问卷调查等方式,建构了位处市区小学的分布式领导的管理实务与理论[2]。Scribner, Sawyer, Watson与Myers针对一所公立学校的两个教师团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团体之内具有专长的教师,能够协同合作,互相交流,在小组团体内也会有成员表现自治的现象,而在学校的活动中表现出领导行为,带动整个小组的成员。教师在自我管理的团体中,会藉由不同活动的目的,产生不同的领导者[28]。
研究者在探究分布式领导时,也会将焦点放在欲探讨的背景变量上。考查的背景变量包括被试者的性别、年龄、服务年限、学历、担任职务等背景因素。何建霖就通过研究发现男性教师对于分布式领导的知觉要强于女教师[29]。林忠仁认为学校教职员年龄大的,则知觉分布式领导程度较高,年龄与分布式领导知觉程度成正相关[30]。李丽珍认为工作年限久的教师对于分布式领导知觉程度较高,服务年资与分布式领导知觉程度成正相关[31]。何建霖[29]、林忠仁[30]教师的学历与对分布式领导知觉程度成正相关。此外还有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兼任行政工作的教师知觉分布式领导程度会高于没有兼任行政工作的教师,也就是说担任不同职务的教师知觉分布式领导程度会有明显差异[32]。
结语
传统的领导权力掌握在学校校长手中,而分布式领导强调共同承担领导者所需担负的责任,校长愿意与同事共享领导的权力,释放个人的权威,鼓励同仁共同承担领导的责任,带领所有的成员向前迈进。在当前校园民主化的趋势下,分布式领导值得校长作为领导实践采用参考,也有待研究者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以便更清楚地界定其内涵与成效。而且目前学术界对于分布式领导的效果、实践工具、测量工具的研究,仍有很多议题亟待进一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