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0-06-13谢庆堂雷少颖
谢庆堂,罗 健,陈 开,雷少颖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体检科,广东 佛山 528061)
职业性噪声广泛存在生产环境,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0万工人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1],职业性噪声不仅可以导致听力损失,还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2]、影响睡眠[3]、导致职业紧张[4]等非特异性危害,职业性噪声导致听力损失已成为影响工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噪声导致听力损失是渐进过程,早期可无症状,高频先于语频。职业性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与作业场所噪声强度、工龄、个人防护、不良用耳习惯等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5]。佛山市是知名的制造业大市,其中陶瓷、五金、家具、家电等产业全国出名,这些工作大多是存在噪声作业,但是佛山市职业性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及相关因素报道甚少,因此通过了解本地区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现状,探究影响高频听力相关因素,为本地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噪声导致听力损失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参加噪声职业健康体检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接触噪声工龄累计1年或以上;年龄18~60岁;工作场所噪声暴露8小时等效声级≥85dB(A);相对稳定噪声作业工作岗位。排除标准:有头部或耳部受伤史、先天性耳聋史、药物性耳聋史、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病史的;纯音听力测试听力曲线为水平或近似水平、语言频率大于高频频率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等不符合职业性噪声听力损害的;不能提供作业场所噪声监测资料。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工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噪声作业工龄、工作防护耳塞佩戴情况、每天耳机娱乐时间、每天打电话时间及每周到嘈杂场所时间等非职业性噪声接触情况。由取得电测听设备操作证书的医务人员进行纯音测听检查,采用美国GSI IIpro听力计,在隔音室(本底噪声低于30dBA)进行测试。电测听操作参照GB/T16403―1996 声学测听方法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测量双耳0.5、1、2、3、4、6K听力。接受听力测试工人脱离噪声作业12小时或以上。
1.3 定义
测试结果按GB/T 7582—2004《声学听阈与年龄关系的统计分布》的要求进行性别和年龄的修正。双耳高频平均听阈(dB )=[左耳(3000+4000+6000)+右耳(3000+4000+6000)]/6,取四舍五入保留整数,双耳高频平均听阈>25 dB(A)者定为高频听阈损失。工作作场所防护耳塞使用情况,从不佩戴:上班接触噪声从不佩戴防护耳塞;偶尔:指接触噪声佩戴防护耳塞≤30分钟;经常:指佩戴防护耳塞时间≥一半工作时间;总是:指上班一接触噪声就佩戴防护耳塞直至下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易侕公司Data Web系统建立数据库,采用Empower Stats(易侕统计)与R 3.4.3软件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发生高频听力损失风险的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3719人,排除2374人包括噪声作业工龄不足1年751人,作业场所噪声强度未达到≥85dB(A)243人,未能提供岗位噪声监测资料有1 315人,有外中耳疾病不符合噪声听力损失的65人,最后纳入研究1345人。其中男性987人,占73.38%,女性358人,占26.6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05人,占15.22%,初中文化程度1 012人,占75.22%,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106人,占7.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2人,占1.90%。
2.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比较
高频听力损失636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7.29%,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提高(≥40dBHL)有245人,检出率18.24%。工龄、每周到嘈杂场所时间、每天打电话时间、每天耳机娱乐时间、工作场所工作防护耳塞使用、年龄、上班时间安排、饮酒、吸烟、婚姻、月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的差异在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因素可能与高频听力损失相关。见表1。
表1 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n(%)]
初中 504(71.19) 508(80.00)高中/中专 65(9.18) 39(6.14)大专及以上 17(2.40) 5(0.79)平均每天使用耳机娱乐时间(h) 76.627 <0.001 0 560(79.77) 431(68.09)>0~<1 138(19.66) 128(20.22)≥1 4(0.57) 74(11.69)每周到嘈杂场所>1(h) 42.268 <0.001否690(97.32) 562(88.09)是19(2.68) 76(11.91)月收入 99.917 <0.001 3000~4999 429(60.51) 219(34.60)5000~7999 258(36.39) 347(54.82)≥8000 22(3.10) 67(10.58)饮酒 53.575 <0.001从不饮酒 437(61.81) 292(45.91)偶尔饮酒 189(26.73) 180(28.30)目前饮酒 81(11.46) 164(25.79)每天打电话时间(min) 16.728 <0.001 1~15 700(98.73) 606(94.98)15~30 8(1.13) 23(3.61)>30 1(0.14) 9(1.41)
2.3 高频听力损失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高频听力损失为应变量(0=否,1=是),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班倒、三班倒、工龄、耳机娱乐时间、每周到嘈杂场所时间>1小时是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OR>1,P<0.05);工作场所防护耳塞佩戴、无高血压是高频听力保护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高频听力损失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7.29%,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提高(≥40dB)检出率18.24%,高于周宇珊[6]等报道广东省重点职业病监测的双耳高频≥40dB检出10.59%、陈婉霞[7]等报道佛山市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提高13.1%。本地区噪声职业危害严重,工人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较高,企业和劳动者要对职业性噪声危害要引起足够重视。
高频听力损失原因分析:由于本地区劳动者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是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听力防护意识不高,加上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和管理不到位,近50%工人偶尔使用或不使用防护耳塞等工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不能正确和在工作中全程使用。二班倒、三班倒等轮班作业,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增加职业应激和代谢疾病发生,导致内耳毛细胞不能修复导致听力损失,李嘉辉[8]等研究也表明,轮班作业也是导致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相似。本地区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大多是陶瓷抛光、五金加工、不锈钢压延等强噪声作业工种,导致本地区高频听力损失率较高。同时不良用耳习惯,如经常使用耳机听音乐,也是导致高频听力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职业性噪声一起对高频听力损失具有协同作用,与苏艺[9]伟等研究相似。近年由于广场舞、KTV兴起,娱乐噪声导致高频听力损失也值得重视。本研究发生血压正常是高频听力保护因素,高血压也会增加高频听力损失风险,但机制尚未明确,可能高血压导致内耳供氧、供血不足,导致听觉器官衰退所致[10]。本研究发生防护耳塞的使用是高频听力最强保护因素,听力防护用品使用是预防职业性噪声导致听力损失最经济、有效的措施[11]。
综上所述,本地区高频听力损失较严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二班倒、三班倒、每周到嘈杂场所时间>1小时、戴耳机娱乐、工龄是高频损失的危险因素,防护耳塞的使用、无高血压是高频听力保护因素。企业需要加强对噪声作业工人听力防护培训和监督检查,正确使用防护耳塞和在工作中全程使用,养成良好用耳习惯,正确使用耳机进行娱乐,少到人群嘈杂地方,才能减少高频听力损失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