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2020-06-11凌薇宋玉洁汪慧朱昱蓉袁琳马雨润程芳姜旭淦陈盛霞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胎牛弓形虫共培养

凌薇, 宋玉洁, 汪慧, 朱昱蓉, 袁琳, 马雨润, 程芳, 姜旭淦, 陈盛霞

(江苏大学医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是一种可以感染所有温血动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可引起人畜共患病弓形虫病[1-2]。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刚地弓形虫,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或无症状感染。弓形虫感染常导致人类和动物的先天性疾病和流产[3-4]。弓形虫病常为艾滋病患者或其他免疫力严重低下人群的并发症[2,5]。

外泌体(exsomes)是一种直径为30~150 nm的纳米级囊泡,通过多泡体与质膜融合而分泌到细胞外。这些小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不仅具有免疫调节功能[6-7],还在物质信息传递、细胞间通讯中起关键作用[8-9]。根据外泌体的来源和大小,已有5种外泌体分离技术,分别是超高速离心技术、基于尺寸的分离技术、聚合物沉淀技术、免疫亲和捕获技术和最近发展的微流体衍生技术,并在聚合物沉淀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加成熟的外泌体提取试剂盒[10]。外泌体的特征可以通过其大小、蛋白质和脂质含量来描述,也可以通过检测其形态特征、粒径和表面标志来鉴别[11]。

研究发现,寄生虫的外泌体或微囊泡能够作用于宿主细胞,调控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免疫反应,参与寄生虫致病过程[12]。其中,研究较多的有利什曼原虫、锥虫、恶性疟原虫和阴道毛滴虫等[7];而对于弓形虫的研究相对较少[13],并且弓形虫生活史复杂及虫株多样,给弓形虫外泌体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探讨弓形虫RH株速殖子与细胞共培养条件下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为弓形虫外泌体的研究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株、细胞株、主要试剂

弓形虫RH株速殖子和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由本课题组液氮保存。RPMI 1640培养基和胎牛血清(以色列BI公司),CD63和HSP70抗体(美国Proteintech公司),表面抗原1(surface antigen 1,SAG1)、棒状体蛋白16(rhoptry protein 16,ROP16)、ROP18、致密颗粒蛋白1(dense granule protein 1,GRA1)兔多克隆抗体由本课题组制备[14-17],羊抗兔IgG二抗(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IPA裂解液和PMSF蛋白酶抑制剂(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0.22 μm滤器、ECL化学发光显色液和15 mL 100 000浓缩柱(美国Millipore公司),外泌体提取试剂(美国System Biosciences公司)。

1.2 细胞培养及上清液收集

将胎牛血清经4 ℃、100 000×g离心16 h,收集上层1/3液体,并通过0.22 μm滤器过滤除菌,制备成除外泌体胎牛血清。常规复苏SW480细胞,用含有10%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基于T25培养瓶中常规培养SW480细胞,待细胞密度达到80%~90%时,吸弃培养液,PBS洗2次,加入含1%除外泌体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收集培养液(此为细胞培养上清液),-80 ℃保存备用。

1.3 弓形虫与细胞共培养上清液及速殖子蛋白制备

常规复苏弓形虫RH株速殖子,参照文献[18]方法在SW480细胞中连续传代获得弓形虫速殖子;在T25细胞培养瓶中,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SW480细胞,待细胞生长密度达到80%~90%时,吸弃培养液,换成含1%除外泌体胎牛血清培养基,接种5×106个弓形虫速殖子继续培养;每隔8 h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虫体生长情况;24 h可见虫体假包囊形成,3~4 d内细胞全部被胀破,速殖子游离在培养基中。收集此时的培养物, 3 200×g离心10 min,上清液即为弓形虫与细胞共培养上清液,-80 ℃保存备用。

在上述共培养沉淀中加入1×PBS重悬,300×g离心5 min,吸取上清液,再重复上述操作2次。上清液经3 200×g离心10 min,沉淀重悬于1×PBS中,冻融3次。加入蛋白裂解液(RIPA ∶PMSF=99 ∶1),在冰上以60 W/s超声2 min,4 ℃、12 000×g离心30 min,收集上清液。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80 ℃保存备用。

1.4 外泌体分离

将收集的弓形虫速殖子与细胞共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于4 ℃下分别经300×g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再经2 000×g离心20 min;继续收集上清液,经10 000×g离心30 min。吸取上清液,加入15 mL 100 000浓缩柱,4 ℃、1 000×g离心30 min,吸取浓缩液体;浓缩液通过0.22 μm滤器除菌,以5 ∶1比例加入外泌体提取试剂,4 ℃过夜;4 ℃、1 500×g离心30 min,管底可见淡黄色至白色沉淀,吸弃上清液;4 ℃、1 500×g再离心5 min,吸弃残留上清液,以1 ∶1比例加入1×PBS溶解沉淀(此为外泌体),分装后-80 ℃保存。

1.5 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

用移液器吸取50 μL外泌体悬液于洁净载玻片上,将载样铜网倒扣于悬液上,注意区分铜网正反面,室温静置3 min,自然干燥;滴加2%磷钨酸复染3 min,滤纸吸干残留液,白炽灯下烤10 min,透射电镜观察拍照。

1.6 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检测外泌体大小

用1×PBS缓冲液稀释分离的外泌体样品,使用ZetaView PMX 110仪器及其相应的ZetaView 8.04.02软件对稀释后的样本进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以测量外泌体的粒径和浓度;实验中,在11个位置记录和分析NAT测量值,以110 nm聚苯乙烯颗粒校准ZataView系统,温度保持在23 ℃~27 ℃。

1.7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和弓形虫特异蛋白

将外泌体样本、弓形虫蛋白样本分别与上样缓冲液混匀,100 ℃水中煮10 min备用。样本分别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以80 V恒压电泳120 min,300 mA恒流转印90 min,使蛋白转至预先经甲醇活化的PVDF膜上。用含5%的脱脂奶粉TBST室温封闭2 h,分别加入CD63抗体(1 ∶500)、HSP70抗体(1 ∶500)、SAG1抗体(1 ∶100)、ROP16抗体(1 ∶100)、ROP18抗体(1 ∶100)、GRA1抗体(1 ∶100),4 ℃孵育过夜,TBST洗膜3次,每次10 min,加入相应的二抗(1 ∶1 000),室温孵育1 h,洗膜3次,加ECL化学发光试剂显色并拍照。

2 结果

2.1 弓形虫外泌体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弓形虫外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样,囊泡外周可见膜性结构,大小具有异质性,直径为30~150 nm,腔内部显示低电子密度成分,背景清晰,无污染(图1)。

图1 弓形虫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

2.2 弓形虫外泌体粒径分析结果

分离获得的外泌体3 000倍稀释,利用NTA技术检测外泌体的粒径大小。结果显示,弓形虫外泌体平均粒径大小为119.5 nm(图2A);直径大多在30~150 nm,占总数的87.8%(图2B)。

A:外泌体粒径大小分布;B:外泌体粒径大小百分比

图2 弓形虫外泌体纳米粒径分析

2.3 蛋白质印迹结果

弓形虫外泌体与SW480细胞外泌体均有CD63和HSP70蛋白的表达(图3A)。弓形虫分泌蛋白SAG1、ROP16、ROP18、GRA1检测结果显示,弓形虫外泌体与弓形虫速殖子中均有这些蛋白表达,而在SW480细胞外泌体中却未检测到(图3B)。

A:外泌体标志蛋白;B:弓形虫特异蛋白图3 弓形虫外泌体标志蛋白和弓形虫特异蛋白分析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采用体外单独培养方法,收集弓形虫培养上清液,可分离弓形虫速殖子外泌体[13, 19]。本研究早期也采用这个方法,但分离的外泌体浓度低,原因可能是经3 μm滤膜纯化时,速殖子受外力挤压、破坏,离开细胞时间过长,虫体活力降低,外泌体的分泌减少。本研究用虫体与细胞共培养[20],收集从虫体侵入细胞开始到细胞破裂、虫体游离整个过程的培养上清液,虫体增殖旺盛,分泌较多外泌体;而且这种方法更接近虫体与宿主细胞作用的自然状态,后续研究更能揭示虫体外泌体的真实作用。尽管分离的外泌体中存在少量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但在后续实验中,以细胞培养上清液分离的外泌体作为对照,即可消除共培养细胞外泌体的干扰作用。

外泌体分离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试剂盒法和超速离心法。超速离心法是经典分离方法,是分离外泌体的金标准[21],操作简单,适合大体积样本的分离,不适用于微量及珍贵样本的研究。Linares等[22]报道,超速离心会造成外泌体损失,使外泌体易聚集,降低外泌体的质量及产量,破坏囊泡的完整性,进而影响下游分析。试剂盒法是基于聚合物沉淀技术、实现外泌体快速分离纯化的分离方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的技术及设备。Tang等[23]报道,与超速离心法相比,试剂盒法分离的外泌体回收率更高,可用于下游分析试验,但其易受其他非外泌体污染,导致外泌体纯度降低。本研究在试剂盒法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离心、浓缩、过滤等操作,成功从细胞与速殖子共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外泌体,从而保证了后续实验的进行。

本研究根据Li等[13]报道的弓形虫外泌体鉴定方法,通过透射电镜、NTA及蛋白质印迹技术对分离的外泌体超微结构、粒径大小、表面标志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的外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样,囊泡外周可见膜性结构,粒径范围为30~150 nm,含有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63、HSP70和弓形虫特异蛋白SAG1蛋白,从而确定弓形虫外泌体分离成功。Li等[13, 24]研究发现,弓形虫释放的外泌体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刺激促炎因子分泌,触发宿主免疫反应,对弓形虫感染有局部保护作用。本研究尝试检测速殖子其他重要蛋白,结果显示弓形虫外泌体含有虫体分泌蛋白ROP16、ROP18、GRA1。这些蛋白是由弓形虫速殖子细胞器(如棒状体、致密颗粒和微线体等)分泌,在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蛋白的检出表明,外泌体可能作为弓形虫分泌蛋白排出细胞的一种途径,参与弓形虫的致病、免疫调节等过程。因此,进一步研究弓形虫外泌体的蛋白或酶等其他组分,分析其在弓形虫感染中的作用,可为弓形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胎牛弓形虫共培养
人造肉新锐生产不合胎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细胞生长速度 更快,生产成本更低
猪弓形虫病感染的诊治
不同血清对驴卵泡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细胞贴壁效应是评价胎牛血清质量的重要因素
GABARAPL2 在IFN-γ诱导的HeLa 细胞抑制弓形虫生长中发挥重要功能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弓形虫感染让人更想创业?
紫锥菊不定根悬浮共培养中咖啡酸衍生物积累研究
羊膜细胞共培养诱导人脂肪干细胞向表皮分化
胎牛血清对人内皮细胞HMEC-1体外成血管实验影响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