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下的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2020-06-10王东丹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9期
关键词:学生素养

王东丹

【内容摘要】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用,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有机结合与贯通,对于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等能力的形成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有机贯通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策略,阐释了实现语文教学文本與影视作品深层对接的方法,探究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结合的实践意义。文章结合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的教学实践,论述了“贯通”策略在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欲望、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作品  贯通教学  学生素养

教学是系统地、有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观性强;而影视艺术潜移默化地使观众在享受中受到教育,生成性强。由此看来,将优秀影视作品引进语文课堂,更适合现在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有机整合,使教学避免枯燥乏味,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教学实践,达成教学目标,从而用更新的视野让语文成为更有创造力的新课堂。

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的意义在于既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把“贯通”的研究和实践纳入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正进一步把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探索实践深入下去。笔者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探究了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的效用,进行了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得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的教学实践,本文即该方面实践活动的提炼。

一、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欲望

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对学生语言运用欲望的激发,包括口头表达语言和写作语言两个方面。影视作品的形象之美,可以激发人的思维,让人欣赏美、思考美,产生美的憧憬。人们思维的外现,就是语言表达,人们对美的向往与憧憬,会产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冲动,因而影视作品对学生语言的影响,是十分积极的。教学文本的语言美,是严密性、逻辑性的美,能够表达思维的丰富性。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会把影视形象思维的美和语言逻辑性的美感统一在教学中,使得形象美和逻辑美共同作用于学生,生成学生语言的严密、准确、优雅。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赏析美、鉴赏美的前提下表达美,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运用欲望,提升学习的语言能力。

语文学习可通过阅读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也可看做书面的语言表达。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运用能力和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影视作品等通过声光影、镜头处理、后期剪辑特效以及演员表现力等激发学生内心的表达欲望。教学中,我让学生阅读教学文本中的戏剧台词,阅读后观看电影中的片段,学生在观赏后,听到配音演员富有激情、铿锵有力的配音诵读,就会产生模仿与学习之感,进而产生了对作品主题和语言进行评价的表达冲动。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只涉及影视的片段,即便如此,影视作品对学生创作欲望的激发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看过的《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礼》等影视作品,这和教学文本中很多单元主题贯通。例如教材中“普通人的生命体验也各有其精微和美妙,平凡人的自由操守和向往不乏动人的风采”,“来自正确的思想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也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等单元主题,即与上述影视作品相贯通。高中生正值青年时期,引导他们朝着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目标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并在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中成长起来,才能实现其愿望,得到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使得教学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许多学生都把感受和体会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随笔中,可见这样的教育让人印象深刻,一举两得。

二、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以影视作品的形象性为助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的产生,具有转瞬即逝的特征,因此,记录思维的火花,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影视作品更具形象性的艺术特征,是将人物内心活动、潜在意向,以虚拟化技巧如生活原貌一般再现屏幕上,营造出有着节奏感与冲击力的动态视觉性的艺术形式,所以影视作品对观赏者的冲击作用有一定的持久性。当影视形象较多次数冲击人的思维,观赏者形象思维产生的同时,抽象思维也会有一定的发展。

语文教学不同于影视欣赏,不是单纯的看影视作品,而是通过看影视作品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语文教学通常是借助于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在用了影视作品后,需要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进行延伸,并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进行衔接。

教学中我就经常利用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对教学文本中抽象的描述做具体解释与补充。例如为了联系印证《安妮日记》中所提到的二战背景,使文本简单一句话带过的飞机轰炸、搜捕、屠杀、毒气室等情节具体可感,让学生能和小作者安妮产生共情效应,我节选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5段片段,对每个片段的先后和衔接多次调整时间节点,多次剪辑压缩,最终形成了自己编写的一段蒙太奇,素材当然是取自该电影,可又“面目全非”。教者结合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补充拓展,把抽象的文字给学生直观性的“解读”,然后又组织学生对情节进行延伸想象,对情节中的可能性结果进行假设性推理,并对推理结果做出理由说明。这样,学生先是形象思维得到了深化,之后的情节补充拓展等又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思维也就得到了提升。

2.以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再现,启迪学生的综合与贯通思维

课堂如果直接使用电影素材,只是通过影视的形象性特征给学生以直观性的认识,那样作用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太狭小了。影视在当今的教学中能够起到较大作用,在于影视与语文教学能够实现贯通,形成较为综合的教学,打通门类的壁垒,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可以互为支架,在彼此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理解、结构解析、手法鉴赏,使得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具有思维与能力的生成性,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

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教学文本为蓝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想象补充文本的省略,让学生编排出“影视作品”,这样的活动过程就是关注于语文文本的诠释、详略、重点的选择,对文本的叙述概括演绎等都是对教材理解前提下的思维能力的贯通。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形成综合性思维提供了条件。影视作品具有结合情境的特点,综合了人物、情节、环境多种要素,细致刻画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服饰、场景乃至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使得学生在构思过程中,将文学作品、影视手段、文学手法、影视手法等等贯通在一起,使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具有广度的思维。

当然,不结合影视元素,看上去也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但效果会有较大差距。影视思维形象性,确定了会生成具有目标性的定向思维,文学语言局限小、想象思维空间大,广向与多向思维明显,二者结合能够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产生贯通思维、全局思维,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大空间。

三、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以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贯通,提升学生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能力

山川草木,构成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也是引发灵感和哲思的源泉。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是形成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观察社会、审视社会现象的能力是相通的,这种能力的生成通常可以催发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理念、悲悯之心、家国情怀。

我在《荷花淀》一文的教学中,选择了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短片,短片内容为白洋淀一带的景色,铺满水域的荷花,既洋溢着柔性美又表现出阳刚美;勤劳的白洋淀人民,透露出质朴、坚韧和刚毅。如此美丽祥和幸福的家园即将被侵略践踏,奋起反抗是必然的!把相近内容的影视作品和教学文本贯通起来,观赏影视片与学习文本相辅进行,教师以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地通过观看影片和阅读文本,思考影片和文本采用的手法,辨析两种手法的不同,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画面和文本进行故事情節的合理联想和想象。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提示学生关注影视作品和教学文本的审美元素,包括影视作品的主题、镜头机位、景深留白、音乐解说等,也包括教学文本的主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构安排、语言特色等表现手法。影视作品通过直接的拍摄展示展现直观的画面美,教学文本通过文字、文学手段作用于读者的想象及作品内容的重新建构。由直观、具体到抽象,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认识美、接受美,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和产生的结果,影响学生的情感,使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作用于人的内心,使得学生对自然的鉴赏能力获得提高。

2.以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贯通,提升学生对社会、人性的审美鉴赏能力

影视与文学虽各有境界,但真、善、美应当是人生和艺术的共同追求,可以得到完美统一。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对于提升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生成学生社会层面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其人格情操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影视作品通过直观形象展示情节和塑造人物、演示事物美丑,对受众的人格产生影响、熏陶,并由此影响人性,进而使受众的审美鉴赏能力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学文本则是通过阅读在学生头脑中通过想象、思考、推理,较大程度地塑造人物、再造情节、构想环境,使得读者在构建思考中情感受到冲击,从而催生人性与人格的成长。故而影视作品与教学文本相通而又有别,在形成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上互相促进。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与教学文本相同或相关内容的影视片段,在影视作品熏陶人的性情人格的作用之后,再阅读文学作品,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写出感悟文字进行强化。以两种不同方式影响教育下的人性人格,大都会逐渐丰盈,以此进行的沉淀,能够达到提升学生鉴赏人性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密室的生活》这篇书评中,理性的评价比较多,对小作者安妮写这本日记的心灵和情感体验介绍很少——她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恋爱、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知人论世,如不能走进小作者,走进小作者的生活,怎能理解她作品的真正价值?教学中我剪辑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展示了安妮对写作的喜爱,希望成为一名作家或记者,她避到密室把日记作为倾诉的朋友,视频突出了密室中人们被捕的场景以及每个人的最终结局。三分钟的视频辅以《密室的生活》和《安妮日记》两部文字作品,让学生产生了共鸣,有感动、有惋惜、有嗟叹,活生生的安妮和她的日记所表述的心声,更好地为我们所理解,美丽生命的消逝引起我们对法西斯、对战争的憎恶。

影视作品和教学文本都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相通但也有不同。学生根据教学文本结合自己生活的二次创作,实现了教学文本与影视美学的贯通,将两种形式通过对人性美的欣赏、对人性美的思考贯通在一起,形成思维,生成鉴赏能力,在教学中确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为生成学生鉴赏人性美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四、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增强学生文化传承的信念

语文教学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影视作品来源于科学,产生于文学,形成影视作品后依然保留着大语文的人文环境特征。影视通常以社会环境为背景,而社会环境一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则不可避免地揭示到文化。

文化传承,让学生理解与传承的主要是本民族的传统进步文化,影视作品和教学文本作品中,均有结合文化特征所揭示的文化内容。《雷雨》教学中,教学文本原文是侍萍把周朴园给她的支票撕了,而在电影《雷雨》(1984年版)中孙道临导演却处理成侍萍把支票放在油灯上烧了。结合情节学生进行了讨论,有学生认为“烧支票”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是压下内心波澜,更为表现自尊;“撕支票”动作激烈,表明内心的怨恨难以抑制,有恨即是有对过去的不能忘怀,那么三十年的苦就不是为了自尊,而是迫不得已罢了。简单的“烧支票”与“撕支票”,以不同的形式塑造人物,蕴含了传统文化对人物性格及其发展的影响,诠释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观赏影视作品,体会影视中的人生百态,领略世界的精彩奇妙,体验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读文本中,理解文本中的丰富内容,感受人性的可歌可泣,体悟理想中的拼搏奋进、砥砺前行;两者结合,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中不断有新的感悟,并树立增强学生文化传承的信念。

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从学生“学”的层面来说,是贯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要求,体现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说,更因为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从学生学习过程看,语文教学文本与影视作品贯通后,课堂教学问题性更强,学生会更多地比较、筛选、归纳,对学生说,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瘦身。学科课程与影视中不同形式的表现形式相互补充、有机渗透,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我们不断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其要义是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切实有效的成为适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安萍. 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 语文天地,2014(03).

[2] 张华.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2):8.

[3] 牟和义. 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语文,2015(15).

[4] 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 中国教育报,2015(04).

[5] 管婷. 影视资源渗透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 时代文学,2014 (11).

(作者单位:上海市民星中学)

猜你喜欢

学生素养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魂,统领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评价设计
谈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有效实施拓展性课程的思考
构建促进中职生礼仪素养评价体系
面对差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方法探究
关于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思考
插图